第A03版:叶县
3上一版  下一版4
 
深度|香飘沙河畔 生活似蜜甜
叶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市场监督管理局把好校园食品安全关
“豆”志昂扬兴产业
编织“绒线花”
监督探头进校园 全力护航开学季
共享“莓”好
4个特色服务团巡回下乡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9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支持,“头雁”带动,妆头村林果产业越来越好——
深度|香飘沙河畔 生活似蜜甜

 

9月4日,一阵阵芳香从沙河岸畔的邓李乡妆头村阳光玫瑰大棚里飘出。

走进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叶县四季鲜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00多亩(1亩≈666.67平方米)阳光玫瑰园,处处闪动着摘果人的身影。一辆机动车刚把采摘下来的阳光玫瑰拉到果园旁的冷库前,一个头上盖着毛巾的瘦黑男子便赶忙上前,指挥人员将阳光玫瑰装入冷库。“真的感谢政府帮助建冷库。”他感慨地说。

男子名叫卜宗立,今年62岁,是该合作社的理事长,目前除种植阳光玫瑰外,还种植有500多亩桃树。

“我们发展林果产业,是卜宗立带动起来的。”邓李乡党委委员、宣统委员汪小江说。

返乡创业,揣着情怀种果树

汪小江的话,记者深有感触。2015年,记者就采访过卜宗立。

邓李乡属于典型的农业乡,村民多外出务工增收,小麦、玉米和花生是其主导产业。妆头村与该乡其他农业村一样,种植业多属于粗放型。当时,为助农增收,邓李乡从土地上做文章,鼓励能人带动,发展特色产业。

卜宗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回村的。他原本在市区从事水果批发生意,将业务做到了全国。但怀着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情怀,卜宗立决定返乡种植果树。

在乡、村两级的支持下,卜宗立陆续流转了上千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当时“爆火”的桃子新品种。

“卜宗立放弃做得风生水起的水果批发生意,将产业链前移到种植业,既种出了市场上需要的好水果,也带动了乡亲共同致富。”汪小江说。

马湾村距离妆头村不远,有着悠久的种桃历史,生产的白桃颇受消费者欢迎。卜宗立的上千亩桃林对这一产业做了很好的补充和支撑,促使邓李乡在2016年成功申请到马湾白桃地理产品标志。叶县曾连续多年举办桃花节,邓李乡也成了其中一条赏花攻略路线。

持续发力,冷库投用信心足

任何创业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卜宗立的创业之路同样经受着一次次考验。

花开时节遭遇冰雹及雨雪恶劣天气造成减产;成熟时节遭遇连续降雨,导致果子变坏落地……尽管坎坷不断,但卜宗立发展林果产业的决心从没有动摇。

与其他种植业一样,卜宗立在提高桃子管理及种植水平的同时,也根据市场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几年前,阳光玫瑰地头价每公斤在7.5元左右且供不应求,卜宗立就将老化的桃树伐掉,种上了阳光玫瑰。尽管随着全国各地种植面积的扩大,阳光玫瑰价格走低,但对该产业卜宗立仍持有足够的信心。“收获季过后市场存量降低,阳光玫瑰的价格会快速上涨。现在每斤三块五,放入冷库一两个月,每斤价格至少涨两到三元。”卜宗立说。

为更好地存放阳光玫瑰,卜宗立决定建一座冷库。

“自前年开始,我们积极向上级申请项目,帮助卜宗立建成了可存储1200多吨水果的冷库。”汪小江说。

“去年,冷库投用后,我的底气更足了。”卜宗立说,他囤放了10多万公斤的阳光玫瑰,3个月后,每斤的价格足足涨了5元钱。冬闲时节阳光玫瑰出尽的时候,他还利用冷库购置其他水果和蔬菜,赚到了额外的收入。

近两天,有工人来为冷库安装棚架,这是乡里为其申请的100万元项目,政府支持50万元,以尽可能增加冷库库容,进而提高利用率。“有了这些棚架,今年争取囤上25万公斤的阳光玫瑰。”卜宗立说。

记者注意到,卜宗立的阳光玫瑰果园部分搭上了钢架遮阳棚,这样既能防止鸟啄,也能有效防止病虫害。这些钢架遮阳棚,是当地政府为其申请下来的360万元的项目,其中政府支持180万元。

示范带动,乡邻务工收入增

“只有带动更多人增收,才能对得起政府对我不断的支持。”卜宗立说。

9月4日一大早,60多岁的任增要就来到果园采摘阳光玫瑰,每天能挣七八十元。“我这个年纪在外打工也不好找活儿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我很知足。”任增要说,除了采摘,他还从事锄草、剪枝、疏果等工作。

当天,有60多名村民在采摘阳光玫瑰。再过几天,果园大规模采摘的时候,需要上百人。“等到给桃树疏果、剪枝的时候,用的人会更多。”卜宗立说。

紧临叶县四季鲜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是叶县丰锦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为史海军。史海军曾是妆头村“两委”干部,他很早就开始关注林果产业的发展。后来,史海军流转了3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阳光玫瑰。目前,像史海军这样的种植大户,妆头村有两三家。

2018年,叶县强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妆头村依托这一优势,建设了33座大棚种植阳光玫瑰,分包给十几户村民,不但使全村每年净收入七八万元租金,还让承包的村民亩纯收益6000多元。

“现在,不仅村里人到果园里干活儿,由于种植面积扩大,附近好多村的村民也来务工。”汪小江说。

(本报记者 杨沛洁)

■记者手记

坚持政策协同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致富能人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近年来,一批批创业有成者怀着恋乡情结,带着积累的资金,在熟悉的土地上实现新的梦想。

创业路上难免遭遇挫折,一场风雹雨雪,就能让作物减产甚至凋零。这时候,不仅需要创业者坚定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还需要创业政策的持续扶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爱呵护,坚定创业者抵御风雨的信心,增添他们抗击灾害的力量,进而促使产业持续壮大。

帮助创业者流转土地、助力创业者建设冷库、为冷库配备棚架、给果园搭遮阳棚……邓李乡关心关爱创业者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

“只有带动更多人增收,才能对得起政府对我不断的支持。”创业者卜宗立内心的感言,必然化为他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妆头村的特色产业面积持续扩大,越来越多村民走上发展林果产业的道路,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杨沛洁)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