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舞钢
3上一版  下一版4
 
舞钢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召开
指导带货
火热军训
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培训
红山街道“土三法”巧解邻里纠纷
党员联户显担当 抢修设备保秋粮
“一喷多促”助力秋粮稳产增产
新闻短波
入村摸底调查
一书墨香传诗意 一腔深情寄钢城——记舞钢市书法义务辅导员郭春晓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书墨香传诗意 一腔深情寄钢城——记舞钢市书法义务辅导员郭春晓

 

展纸、舔墨、端坐挥毫……8月22日,处暑至,出伏前的暑威依然不减,位于垭口街道石门郭村斗北寺组鹁鸽楼山南坡的一所院落里,62岁的郭春晓屏气凝神娴熟运笔、潇洒落墨。

郭春晓自幼喜欢书法,几十年寄情于书法,痴心不改,退休后又在舞钢市多所小学担任义务书法课教师,在教老师、教学生的同时习练技艺、恬淡心境。“可以时间自由、放开手脚地做自己喜欢而且还有点儿社会意义的事。”郭春晓形容当下的退休生活状态是“心圆意满”。

“书”山有路“痴”为径

1984年,郭春晓从河南省邮电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舞钢市原邮电局工作,后经邮电分家、电信重组,最终被分到中国联通公司平顶山市分公司,直至2013年退休。

“工作调整,岗位在变,习练写字作为自己的一项爱好,被一直坚持了下来。”郭春晓说。从小喜欢书法的他,虽然并未刻意选择习练字体,但是接触到“无欧不点元”这句话后,就坚持练好欧体字,书法作品多次获奖,成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舞钢市第一小学向郭春晓发出邀请教授孩子们书法,他欣然应允后,教学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一小到七小再到后来的二小、六小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等。从教学生到教老师,从教硬笔到教毛笔,郭春晓的“业务”越来越多,而他也乐在其中——从孩子们的点滴成长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获得感。

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看到油瓶、醋瓶、酒瓶上的“好看字”,郭春晓都会习惯性地用手机拍下来回去练习。而“痴迷”的状态也曾导致他的身体出现毛病,严重的颈椎病等一度让他痛苦难忍。然而,对书法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牵挂,让他在手术稍有好转甚至吃一把止疼药后,就即刻投入“战斗”。“按说没人约束、没人考核,可心里就是放不下书法这堂课。”郭春晓说。

“翰墨柏风”抒情怀

不久前,舞钢市文化丛书《郭春晓小楷·翰墨柏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此,舞钢市老年体协等还专门举办了一场作品首发式,在文化氛围本就浓郁的“中原明珠”舞钢市掀起了不小波澜。

面对来自书法、诗歌圈里圈外朋友们的赞誉,一向内敛的郭春晓淡言:“‘众人拾柴火焰高’,几个要好的老伙计撺掇着把我‘架’上去搞出这部作品,功劳都是他们的。”但也不难看出,郭春晓的内心里对自己“择一事、终一生”,并在退休后能够呕心书写、精心孕育出这一作品满怀认同和慰藉。

《郭春晓小楷·翰墨柏风》一书中共收录了72位舞钢籍诗人的135首诗作,皆由他以精美的小楷誊抄。该书所收录诗作均系舞钢本地诗人或在舞钢工作者书写革命老区舞钢市的精品佳句,诗作或歌咏舞钢市开发建设5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或抒发家乡情怀、赞美舞钢山水,无不意象丰满、情感充盈。该书不仅把本地诗人的诗作以书法形式表现出来,便于阅读欣赏和临摹,又是宣传城市的又一张精美名片。

“从开始创作到定稿,历时两年时间,大概经历四个阶段,”谈及创作的不易,郭春晓历历在目,“将印刷体变成手写体、将简化字变成繁体字,再用中楷将每首诗横排变成竖排,大中小楷有相通之处,但差别也很明显,其间不是简单地放大或是缩小。”为更好地呈现作品,郭春晓还专门用几个月时间“做功课”:临摹钟绍京的《灵飞经》等十余篇经典作品,“从形式到内容,大家对作品的期待很高。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能辜负了别人的信任。”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关心下,《郭春晓小楷·翰墨柏风》一书“呱呱坠地”,近乎完美呈现出来。

愿以书香“飨”故乡

舞钢市文化氛围浓厚,尤其以诗歌、书法为代表的文化圈层,在近几年的“书香河南”活动中佳作纷呈,格外活跃,这也成了郭春晓最终创新性选择“以书法艺术形式将赞美舞钢家乡的诗进行新的演绎”的初衷。通过这种形式让读者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深入了解舞钢市的历史与文化、山水与人情,和家乡的文化强势结合起来,和发展旅游事业结合起来,寄望家乡人看了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外地人看到后能增加对舞钢市的好感和向往。

作品在创作和制作方面有两个值得称道的创新:一方面家乡人用书法书写诗人家乡的诗作,既是地方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传统文化的艺术展现;另一方面,打破传统诗钞连牍的模式,采用一诗一件书法作品并配以与诗意相谐的图画作底衬的形式,生发了诗书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哲学和美学思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领悟和学好的。接下来,我将立足既有的资源和平台,尽己所能地习练好、传播好、发扬好这一门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能够体会其中的魅力,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增彩而发挥余热。”郭春晓说。

(本报记者 杨德坤)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