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魅力鹰城 汝瓷之源·人间瓷话|汝瓷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墨子泣丝及其背后的故事
乐享清欢
川西游记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7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墨子泣丝及其背后的故事

绘图 张梦珠
 

◇ 袁占才

《墨子》一书,不过53篇,却字字珠玑,洞穿古今。国人含英咀华,取其精髓,单成语,就从中撷出40来个。这些成语,没有一个不是生动形象的,有的竟像孙猴子,可化身多个。例如“摩顶放踵”,又谓“摩顶至踵”“摩顶至足”“磨顶灭踵”;“墨守成规”又作“墨守成法”“墨守陈规”“墨翟之守”“输攻墨守”;“墨突不黔”又与“墨突暖席”“孔席墨突”“孔席不适”并列。要是都算,恐怕有百个之多了。您说奇也不奇?

这么多典出成语,我最感佩的是“墨子泣丝”,它与鲁山紧密勾连,活色生香。

该语出自《墨子·所染》,“所染”,也即所谓的浸染、沾染、感染。老人家围绕丝染,深入浅出,探幽入微,层层递进,得出的结论,令人惊叹。

它是墨子在鲁的实践结晶。

文首开门见山,墨子曰:“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这段话大概意思是:墨子见人染丝,感叹曰:“洁白之丝,用青料去染,就变成青色,用黄料去染,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色变化。五次浸染,可着五色。”段尾,墨子感慨:“所以说,染色,不能不谨慎啊!”

为阐释染色重要,墨子剥茧抽丝,进而推论,国之有“染”:舜被许由、伯阳所“染”,夏禹被皋陶、伯益所“染”,商汤被伊尹、仲虺所“染”,周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四位所“染”得当,功盖四方,名扬天下。而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穀所“染”。四位所“染”不当,身死国亡,遭人取笑。接着又举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被忠臣贤才所“染”,方得故称霸诸侯;再举范吉射、中行寅、夫差、知伯摇、中山尚、宋康王被奸佞所“染”,贪暴苛刻,弄得身受刑戮,家国破毁。最终,墨子得出结论:不但君“染”,士亦受“染”。若是每个人交友都淳厚谨慎,敬畏法令,洁身自好,那么,就家兴业旺,誉声光耀,做官治政,合于正道。反之,结党营私,以权谋私,日渐危殆,名誉受损。

“墨子泣丝”又作“墨翟悲丝”。字面上,是墨子看到染丝禁不住悲泣,为丝色染变而唏嘘。它和成语“苍黄翻覆”“苍黄反复”“染苍染黄”“染丝之变”同出一处。只不过我的感觉,“墨子泣丝”和“墨翟悲丝”,与“苍黄反复”和“染苍染黄”等,着重点不同。前者重在泣悲,渗透其间的,是因所染不当的怆然泪下,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人生况味,是对社会人伦、修身治国的深层担忧。而后者,只是就事论事,表层映象。

小事情藏有大道理。说丝之有染,可谓司空见惯。思想家的高明之处,即见人之所见而发人之所未发。墨子由丝染之悲,生发感慨,告诫人们:大千世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无不有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重要的,染得当与不当的问题。一染不慎,南辕北辙,万劫不复,人生切切不可随俗浮沉。

历史烛照。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是何等的重要,当年孟母择邻,不惜三迁,就是害怕所染不当。也难怪,《千字文》中特意把“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并在一块儿。

古之染色,主要是草木之染。取草木汁液,凡茜草、红花、苏木、蓝草、槐米、紫草、荩草、黄柏、栎橡、黄栌等,浸染而着色。次以矿物染,矿物有朱砂、赭石、石青、黄土等。周代,官府即设有染人、染草之职。《周礼》云:“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之,以待时而颁之。”《诗经》中,“绿衣黄裳”“青青子衿”“我朱孔阳”“载玄载黄”,皆为颜色表达。东汉《说文解字》记有39种色彩名字,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记57种,清代《雪宦绣谱》多达704种。

具体追溯坑染之术,鲁山人坚信是源起墨子。鲁山山区,遍植栎树。相传,墨子年少时常住赵村镇中汤外婆家,在灵凤坡前,他发明橡壳煮水,再掺搅黑泥,染衣而不褪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汤街尚存染坊几十家。每当秋末迎冷,鞭炮鸣响,染市开始,百姓从坑塘里挖来黑泥,塑一尊墨子像,献供焚香,叩头祭拜,念祭词,唱民谣。今祭词已模糊,民谣倒是传了下来。谣曰:“坑,坑,坑衣裳,黑泥捏个墨子王。披头发,大脸庞,橡壳眼,高鼻梁。一身黑衣明晃晃,皂角大刀别腰上。野鸡翎,发里藏,肩上挎个万宝囊。赤巴脚,奔走忙,天下污浊一扫光。”

“鲁阳西边尧山下,墨子出世尧山旁。聪明伶俐贵人相,雉鸡花翎发里藏。从小取名叫墨翟,小孩儿里头他称王。十二岁生日犯水灾,一头扎到黑泥塘。温泉黑水能坑布,墨子中汤开染坊。采来橡壳黄栌柴,苍是苍来黄是黄。”

献祭哼唱已毕,开始往锅里添温泉水,煮熬橡壳,浸泡丝布,掺泥揉捂。每每这个季节,山里山外,四乡民众,齐聚中汤,染染晒晒,买买卖卖,有唱戏的、说书的、杂耍的,好不热闹。

两首民谣,勾勒出墨子的形象,哼出历史的沧桑,唱出对墨子的挚爱。

关于墨子的传说,中汤街有很多。耄耋老人李成才,一生承传墨子文化,他讲述,墨子十一二岁时,一个夏日的午后,天气闷热,他到坑塘洗澡。小墨翟脱下身上穿的白褂,放在塘边石头上,纵身一跳,扎入水中。这一跳不打紧,水花四溅,溅到了褂上。待墨子上岸,一看白褂上污泥点点,那个心疼哟,就赶紧搓洗,谁知越洗斑渍越大,这可咋办?一生气,他干脆把布褂浸入黑泥,均匀揉搓,让褂子变成了黑色。

鲁山历有坑染习俗,染黑所用颜料,一为栎树的果实橡壳,一为坑塘黑泥,百姓称之臭青泥。先是橡壳煮水,然后把布帛放入同煮,煮后捞出,与黑泥相揉混捂,再涮掉黑泥,布就成了黑色。数千年来,鲁人一直喜黑,冬季棉衣皆为黑色,如有人穿蓝,邻人那是会笑话的。但有白事,穿蓝棉衣则属正常。旧时生产力滞后,发展缓慢,此法染布,一直延宕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而鲁人染黄原料,多用含赤铁的黄土。黄土染出的布,称黄土布。这种染色法,亦都附会是墨子创造。中汤附近,遍山黄栌,每至深秋,飞火流丹,五红十黄;中汤西北,山体呈黄红之色,内含赤铁。墨翟采来黄栌黄土,经多次试验,终于染布成黄。

2010年秋,央视《走遍中国》栏目莅鲁,探源墨子与鲁班的深情厚谊,摄制专题片《棋盘迷局》,专一煮了一锅橡壳水染布,复原坑染之技。

中汤街西南角儿,有个小山嘴儿,山嘴儿之上建有庙宇,原称三官庙,今谓墨子坊,其三间大殿内塑三官像(天官、地官、水官),亦塑墨子像,附近民众,逢月初月中,都来祈福,拜墨子,也拜三官。大凡寺庙,天地互通,人神共融。墨子去世后,传说也是升了仙的。墨爷何以金身铸此?缘于当年他曾在庙内坑染居住。离庙不远,今尚有墨子晒布崖遗存。

墨子《所染》,说的是墨子看到染丝,进而引发他对人生深刻的哲学考量。然鲁人笃信,是他发明了坑染,多次具体实践,亲手操作,方有这入骨入髓之思。如果仅仅是见到染丝,走马观花地看上几眼,哪能泣涕悲鸣,深刻类比。

古诗对这一成语引用颇多,骆宾王有“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李白有“路歧有南北,素丝易变移”,杜甫感叹“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韦应物写道:“忽此嗟歧路,还令泣素丝。”宋代的陈与义作有《丝色随染异》:“丝色随染异,择交士所贵。”魏晋名士阮籍有名句:“杨朱泣歧路,墨子悲丝染。”杨子见歧路而哭,为其可南可北;墨子见练丝而悲,为其可黄可黑。虽都是人生的彷徨,然穷途之哭与悲丝之染,哪能同日而语?

古琴曲有《墨子悲丝》,音韵悲怆。它用铮铮然的琴音告诫人们,人啊,一定要洁身自爱。

墨子之才,经天纬地。在其老家鲁山,人人说他是“慈爱之父、科学之母、百工之祖、平民圣人”。这位实践家、行动家,饱蘸情感,意志刚烈,不畏艰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天下大同,毕其一生,四处游历。他“摩顶放踵”——摩秃了头顶,走破了脚后根;“裂裳裹足”——衣裳撕裂,裹着伤脚;“百舍重茧”——脚上老茧套着新茧,“墨突不黔”——每到一处,烟囱还没被熏黑,就又起身了。他不停奔走,凭着三寸之舌,雄辩天下,说服诸侯,谋求止战,重用贤才。他的动因很简单:兴利除害,安定民生。所谓的“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也。也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烽烟春秋,诸子起兴,与之比肩者,唯有孔子。只此二人,流派学说,谓之显学,别的“子”,都往后靠。春秋迄今,泱泱华夏,未有出其右者。

管中窥豹。墨子由白丝一旦染色,便永不褪掉的自然现象而升华,足见其一颗悲悯之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