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理论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动鹰城向“新”提“质”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 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 践行“千万工程”经验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5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 践行“千万工程”经验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

 

吴亚杰

作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多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四个阶段,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从乡村建设视域来看,“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建设工程,也是暖心惠民工程和共创富裕工程,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中枢性工程。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乡村建设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重视引入市场主体。这是与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相契合的。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必然要投入大量资金,单方面依靠政府资金缺口巨大,必须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拓宽乡村建设思路,积极发挥政府财政“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杠杆作用,加快引入市场机制、建构利益联结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村集体和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和参与。我市在良种培育上具有一定优势,可借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契机,在花山智慧岛为良种培育企业提供科研平台和资金扶持,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进而在乡村建设良种繁育基地,进一步提升我市良种种养产业知名度和高质量发展水平。

二是乡村建设既要保障有效供给,又要实现有效管护。实践中,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于发展需要,除却供给端缺口问题,也囿于对基础设施自身的管护不力。因此,解决好“谁来管护”的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如体彩等爱心企事业单位的捐赠,对于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捐赠过后的维护问题却成为老大难。部分爱心企业无力负担捐赠后的长期管护费用,乡(镇)、村亦因经费问题缺少有效管护,致使部分损坏设施成为安全隐患,这就要求明晰各项公共基础设施的产权归属及管护主体,同时强化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行监管。除却管护监管问题,还应发挥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的自治功能,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凸显自身主体地位,调动村民爱护公共设施的主体意识。

三是乡村建设既要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又要避免低效率配置。乡村及其布局是长期自然演变形成的,不顾地方实际搞大拆大建,就会损害农村与农民的根本利益。乡村建设既要守住乡村的自然与文化特色,也要看到集中建设的空间与规模优势,摒弃“百事不干,百错不犯”的消极思想,避免低效率配置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乡制宜,把乡村建设看作是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既要看到某种事物现实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又要看到其将来的演进趋势,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促进,最终做到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依法编制村庄规划、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例如,可借鉴学习湖南省江永县上洞村以尊重人民意愿为原则,构建“自商、自筹、自建、自管”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由“听你说”到“我来说”,由“要我建”到“我要建”,由“脏乱差”到“洁净美”,由“当下改”到“长久立”的转变,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高效率的乡村建设。

四是乡村建设既要坚持普惠性、兜底性,又要注重发展性。前面提到,乡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乡村实际搞建设,把握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解决温饱问题时期,乡村建设主要着重于普惠性、兜底性的基础性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发展至小康乃至更高阶段,乡村建设就递次体现出发展型的特点。现阶段我国的乡村建设,多数地区寻求多元化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协同,这也与我国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具体规范相契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乡村生态建设为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千万工程”的先手棋,要全面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域建设和美乡村。在推进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尊重村民意愿,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技术模式;要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运输处理体系,推动生活垃圾简易分类、减量运储、资源化利用;要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时予以税收等方面优惠以增强吸引力。多方发力、综合施策,才能进一步促进乡村自我价值的转化与提升,进而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表明,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建设与管护并举,保护与效率相宜,普惠与发展并重的乡村建设思路,能够包容多元建设主体、融处好各类问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了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有效解决乡村建设问题、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重要路径。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委党校)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