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巾帼风采|蕙心兰质 母慈子孝——记“河南省最美家庭”张青兰家庭
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成立暨陶瓷产业协会换届大会举行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功能型党支部(扩大)会议暨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巧手花艺庆“三八”
吊销未注销经营主体如何处置?我市探索建立“强制退出”制度
我市获赠3130支二价宫颈癌疫苗
白庙乡表彰78名“女星”
好媳妇背婆婆
今年我市卫生健康工作锚定五大目标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3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巾帼风采|蕙心兰质 母慈子孝——记“河南省最美家庭”张青兰家庭

张青兰和村民在一起
扫码看视频
 

3月5日上午,走进鲁山县马楼乡沙庄村滉潭沟组张青兰家中,88岁的她正在厨房忙活着。

“闲不住,干了一辈子了,眼里都是活儿。”她说。

张青兰家门口竖着一块大石头,正面刻着“家和万事兴”,背面是“知识改变命运”,正是在这种家风传承下,这个家族3代走出了5位博士、8位硕士。

去年10月份,张青兰家庭获得“河南省最美家庭”称号。

普通农家走出一位科学家

68年前,20岁的张青兰从几里外的娘家张良镇麦川村嫁到沙庄村,养育了五男一女,大儿子李松是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娃。

张青兰不识字,丈夫李玉桂小学毕业,但他勤奋好学,利用农闲时间读书看报,曾在村里干了十几年会计。

李松眼中的母亲勤劳、坚韧,从他记事起,每天看到的就是母亲操劳的身影。

那时候农村还是生产队,全村人集体劳动。长辈人告诉他,母亲是在田间干活时突然肚子疼痛,才回家生下的他。

身为长子的李松自打懂事起就跟着父母干家务、干农活,劳动和责任,是他人生的第一课。不识字的母亲并不说教,她以行动教会孩子生活的态度,不言苦,走实路。

“教不了孩子啥,李松上学时我给他蒸好够一星期吃的馍,装好咸菜,他自己知道学。”张青兰说。

1977年恢复高考后,李松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进而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医药研究领域的一位知名科学家。他利用多年技术积累和管理经验,成立了美国方达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为中国医药行业接轨世界先进制造技术、融入国际市场打通了路径。

创业成功后,李松积极回报祖国和家乡,先后在上海、苏州、武汉、郑州成立分公司,带动了就业。抗疫和防洪期间,李松通过上海红十字会向武汉捐赠100万元,向河南省红十字会捐赠100万元驰援郑州,向鲁山县马楼乡捐赠20万元资金。

李松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文中写道:我上小学时在父亲收藏的报纸上看到一篇介绍一位科学家的文章,文章说这位科学家是留苏博士。我问父亲什么是博士,他的回答是:“博就是知识渊博,士就是人,博士就是知识渊博、什么都知道的人。”

父亲的解释对李松人生道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那时他告诉父亲,自己也要成为一名博士。1991年李松拿到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后,打电话告诉父亲并提起这个故事时,父亲已经不记得了,但父亲说,他做梦也没想到家里会出个博士。 1996年父亲去世后,身为长子的李松一直发挥着榜样力量。

蕙心兰质的家庭主母

1975年,张青兰的侄女李红利高中毕业后来到滉潭沟当知青,住在张青兰家3年。

“在我婶眼里,没有废物,没有废品,不论什么东西,大材大用,废物利用、物尽其用。他们与邻居处得也很融洽。婶子勤俭持家、与人为善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李红利说。

李松考上大学后,放假回来也总闲不住。李红利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松哥放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家里干农活,即便是临出国前的一天他还在家里放牛。”

出国后的李松一直很关注家族的兄弟姐妹们。妹妹李提说:“我嫂子和大哥李松平时对家族里的孩子们很关心,经常会给他们一些指导和帮助。孩子们也很争气,都以他俩为标杆,争相考上了博士和硕士,最低也是本科生。我的女儿高中毕业后就去美国上大学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美国方达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工作。”

大儿媳王蕾是硕士研究生,她说:“婆婆最懂得正面教育。从未见婆婆批评过谁,呵斥过谁。婆婆的话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富含香气,蕙心兰质,让人忍不住亲近。”

从张青兰身上,家里人总能汲取信心和进取的力量;妯娌们常常高兴着来,开心着回;乡里乡亲有啥难事儿来寻张青兰,总能被她乐观的态度所感染。

张青兰就是用这样的善良和大爱,给孩子们树立了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在她的鼓励下,家族里婆媳、妯娌相处得非常融洽。

母慈子孝令人羡慕

“尽管年岁已高,儿女事业有成,青兰奶却一直守着老宅,守着大山,生活依然简朴。”沙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亚磊说。

每天拾柴火、扫地、下地干活、生火做饭、洗衣服。熬一锅玉米面糊糊,在屋后菜地里摘几棵青菜,做最爱的家常吃食。张青兰从未让自己闲下来。

孩子们买来鞋底舒适的品牌鞋,她一穿就喜欢上了,逢人就讲孩子们的孝敬。

“孩子们都很孝顺,争着让我去他们家里住,也经常回来看我。我在外面住不习惯,去国外住了一个月,更不习惯,还是在家里舒服,地方大、空气好。”张青兰说。

在张青兰的卧室里,有一个视频电话,每天晚上李松都会跟母亲聊会儿天。

张青兰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幅照片,是李松回村参加爷爷李材林铜像落成典礼时拍摄的。

上世纪50年代,李材林带头植树造林,在“披沙石”的荒山上,冬春点种橡子,春夏嫁接柿、梨、桃、枣树,仅1955年至1956年两年间,就点种橡子几千亩(1亩≈666.67平方米),嫁接各种果树100多万棵,被评为河南省林业劳动模范。

熟悉家族历史的张青兰号召子女多方奔走,寻访当年的见证人,整理公公李材林荣获河南省林业劳动模范称号的相关资料。

去年5月5日,李材林塑像落成典礼在沙庄村文化广场举行。

从张青兰家往外望去,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这几架山上的树都是我公公带领村民们栽的,我嫁过来后也上山栽过。”她说。

(本报记者 常洪涛 文/图)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