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民呼必应·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华路两侧老杨树将更换
违规私设机构招牌?
市民建议改善两个路口的交通设置
日夜抢修,居民家里亮了灯
花样“整活儿”的背后是真诚
残疾学生萍萍圆了梦想
一粒麦的价值链
壹基金温暖包送到石龙区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粒麦的价值链

 

1月4日,叶县开展今年首次村集体经济产业观摩。其间,仙台、龚店等多个乡镇展示了村集体发展优质小麦增收的实例,印证了让麦粒的价值不断提升的成功经验。

叶县是农业大县,小麦种植面积长年保持在90多万亩(1亩≈666.67平方米),占我市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

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同时也为助农增收、助推乡村振兴,该县依托土地资源,立足小麦、向“绿”而行,初步呈现绿色全产业链优质小麦增收效应。

好粮需好地

目前,叶县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工程招标公示正在进行中,这是叶县为巩固农田基础设施融资1亿多元债券实施的重大工程。

小麦能否增收,农田基础设施是关键。近年来,叶县久久为功,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仅2019年以来就打造了2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其中,5万多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兴修水利实现水系连通,将澧河水引入农田,实现田成方、旱能浇、涝能排;设立农业气象站和农业物联网中心,实现防病虫害和浇地施肥智能化,小麦亩产最高达1500斤(1斤=500克)以上。

在此次融资1亿多元债券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工程中,邓李乡计划打造高标准农田近5万亩。“这样,我们就可以整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小麦丰收奠定坚实基础。”该乡党委书记董晓峰说。

近段时间,河南天硕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银垒也在积极筹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事儿。这家本土企业已成为省级农业企业的“龙头”,与省投和叶县发投共同成立了大田农业服务公司,以社会化方式打造高标准农田,实现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科学化经营,降成本、提产量、促增收。

“这相当于叶县着手‘后高标准农田’的事儿了,让高标准农田走向科学之路,为小麦高产提供可靠前提。” 张银垒说。

好地种好粮

好地种好粮,增收有保障。在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叶县又通过改良土壤、减少化肥施用量、实施科学种田等举措,打造出68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绿色基地面积居全省前列。

地还是那些地,如何让土地有更多产出、让农民有更多收入?作为农业大县,叶县近年来立足土地做文章,开动脑筋想妙招。

第一招:土地规模化流转。通过土地依法流转,使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便于机械化种植和科学管理,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第二招:鼓励成立农业合作社。河南天硕等农业现代化合作社实施种子培育,为农民提供种植、植保等专业化服务以及农业订单种植和收购,使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产量品质大幅度提升。叶县高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为贵州酒厂提供的订单种植弱筋小麦超过10万亩,每斤小麦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格1毛钱。

叶县常村镇及沙河沿岸地区依托土壤富含硒这一优势,种植数十万亩富硒小麦,每斤价格高于普通小麦4毛钱。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集体及种植户加入种植富硒小麦的行列。为此,叶县提出将富硒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30万亩的目标,力争成为富硒粮食第一县。

好麦做好面

1月4日,位于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河南创大粮食加工有限公司内机声隆隆,不到15分钟就“吃掉”了1.2吨面粉。

河南创大是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平顶山地区规模最大的挂面生产企业。该公司使用叶县优质小麦,生产挂面、刀削面、热干面、面叶等多种面制品,并端上上海人的餐桌。

早在2022年,该公司在专收专贮高强筋绿色小麦的同时,就以高于市场价每斤4毛钱的价格收购富硒小麦。该公司资料显示:1斤富硒小麦1.9元,加工成面粉5元,而每斤挂面可卖到10元。小麦加工成面制品后,产品附加值普遍增加一倍以上。

好小麦产出好产品,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如此,就大大调动了上游优质小麦种植和下游小麦深加工的积极性,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随着对产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叶县大动作也层出不穷:

投资4亿多元建成富硒小麦产业园,对全县的优质小麦实行专收专贮,以充足优质的“口粮”吸引下游加工企业入驻。目前,河南创大新生产线已经落户,河南天硕也即将入园……

前不久,在豫沪农产品展销会上,每公斤售价千元以上的富硒羊肚菌粉受到青睐。这是位于叶县的河南虹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当地富硒麦子作为培养基培育的羊肚菌丝做成的,生产1公斤富硒羊肚菌粉需要消耗10公斤富硒麦。该企业一期年产30吨,二期近期将开工,投产后年消耗10万吨富硒小麦。

小麦不仅能“吃”,还能“玩”。每到周末和假期,到叶县仙台镇西马庄等村游玩儿的人越来越多。该地属于高标准农田核心区,田间建成泄洪沟,引入澧河和孤石滩水库的水,绿水环绕农田、沟畔水车高耸,加之智慧农业物联网控制中心里的小麦绿海和农耕博物馆内的小麦生长过程及其生产工具的演变,充满浓浓的乡味、乡情、乡韵和乡愁,成为网红打卡地和研学基地,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 (本报记者 杨沛洁)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