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 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 锚定重点持续发力 不断提升发展质效
践行工匠精神 谱写青春凯歌
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向“绿”而行
鹰视界 | 农田搭台 乡村唱戏
我市捧回3个省级奖项
守护群众用药用妆安全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鹰视界 | 农田搭台 乡村唱戏
——叶县用“农业+”演绎乡村振兴节目
清澈的河水从高标准农田穿过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俯瞰图
 

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红色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巨幅标语,农田里的水车,远处一排排土色墙壁的房屋,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油画……这是近日记者站在叶县仙台镇境内3万多亩(1亩≈666.67平方米)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观景台上看到的情景。

“在叶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让广袤农田‘搭’台,和美乡村‘唱’戏,巧借‘农业+’演绎多彩乡村振兴节目。”仙台镇镇长李帆说。

高标准农田成为网红“打卡”舞台

观景台是2018年叶县农业农村局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时建造的。叶县是农业大县,占全市粮食生产量的三分之一,肩扛着全市粮食安全的重任。

为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叶县克服重重困难,将仙台镇境内的3万多亩土地打造成了全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完善必要的农田水利设施,让土地平整连片成方实现旱能浇涝能排;设立农业智慧物联网中心,安排农业气象站,设置水肥一体机;布局自走式喷灌机,实现鼠标一点就能浇地施肥,在屏幕上就能动态监控虫情病情……他们还修建了沟渠,引进澧河水,安装了水车,把阡陌纵横的田间道路修成了彩虹路,两旁点缀上不同的景观树……

青黄交替的田间色彩,或红或黄的枝头果实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达上万人。”李帆回忆道,还有很多网红以绿浪作幕,用人流为景,搞起了一场场直播。尤其是夏天,来此消暑纳凉赏景的人又引来了众多卖小吃的,让此地自发形成了夜市……

不同文化描摹让村庄弥漫乡愁乡味

“虽然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人流量可观,但是这流量如泄闸的水流,快速来了又快速退去,难以长时间停驻。”李帆说。

这一现象自然也引起了叶县各级领导的重视,最终确定了保留农家味道、保留乡愁的打造格调。

他们将村庄墙壁统一粉刷为土色,与农田浑为一体。建造沉浸式“农业+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动漫呈现种子发育生长过程,建成叶县百谷产品馆。

3万多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涉及全镇十几个村庄。仙台镇采取以点代面梯次进展的方式,尝试引流入村。他们以观景台为中心,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划出4000多亩作为核心区。自东向西涉及西马庄、大李庄、吴哲庄和西董庄,按照这一顺序进行渐次重点打造。

一村一景是建设和美乡村的一项内容。在持续的人居环境整治中,上述4个村庄已经初具特色。

“我们本着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在各村独有的特色上进行‘描摹’,使其个性色彩更加突出。”李帆说。

西马庄村有画虎、做炭粉彩画的传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户家庭一度月收入过千元。于是,在该村设立了乡村记忆馆、农耕长廊、画室,在沉浸式“农业+教育”培训中心设立了粮蔬示范园区。

大李庄村治理村内的坑塘,通过叶县水系连通工程,将澧河水引进村里,形成了70多亩的清水塘和桃花岛。桃花灼灼时节,节假闲暇日子,来赏花、垂钓的人们络绎不绝。该村还建起了麦田艺术馆、麦田特产馆等4个特色馆,9间房屋也被打造成了民宿。

每月的农历十六,是吴哲庄村孝心饺子宴的日子,5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聚集一起,身穿红装的志愿者为老人们包饺子。3年多来,孝心饺子宴闻名遐迩。由此,该村先后争取来600多万元的项目,整荒沟、拓道路、建下水道……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涌现出众多支持村庄建设的孝贤。该村大打孝贤文化,荒坑治出的空地被打造成孝贤共享菜园,分批奖励给孝贤们免费耕种。该村乡村大食堂也基本建成,为孝心饺子宴提供了常态化场所。

西董庄村的道路建设也拉开了序幕。

“同样土色墙壁的村庄,同样干净通畅的村容,通过不同场馆的设置和文化装扮,让游人感受到各具特色的文化气息。”李帆说。

流量“进”村破解文旅产业发展难题

前不久,信阳一家教育研学公司人员来到高标准农田核心区“踩线”。“这将是我们获得的第一桶金。”李帆说。

原来,该公司带领信阳市的学生来我市开展产学研活动,要将此作为停留的一站。“农业+”可以让学生们沉浸式看到农作物生长过程,还可以到蔬菜园劳动,到艺术馆搞编织、绘画。

“引流量入村,就是将美景变成群众致富的能量。”李帆说。

仙台镇有51个建制村,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平原乡镇,缺乏山水文旅资源,又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特色种植。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引来的人流让他们眼前一亮,A级农业公园规划为平原乡镇发展文旅产业破了题。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及各村内投建的大小设施,多由政府出资兴建,就是为了借助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是需要回报的,靠社会资本来激活。然而,这些设施活起来,首先要保持健康的运转,就需要有一笔维持费用,必须靠经营才可持续。

该镇在投建的过程中陆续开始了尝试。

沉浸式“农业+教育”培训中心位于高标准农田核心区最东侧,紧邻其旁的是西马庄村打造的粮蔬示范园,内有豌豆苗、花生、大豆等十几个作物区。近水楼台,该镇的一批批中小学生来到这里劳动,了解作物生长过程,投喂小动物,采摘农作物。

当天,村民任明正在其中一块田里忙活,他是动态监测户,今年上半年接管该块土地后,按照园子统一布置,种植了一茬豌豆,来采摘的孩子们给他“送”了八九百元,成熟的豌豆也全部归自己所有。

粮蔬示范园借助于沉浸式“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实现了自动浇水。村里将这些土地免费提供给村民,让他们获得土地收入,也负责两个设施维护,而日益增加的人流又确保了设施的运转,提高着村民维护的积极性。

为保留农村味道,各村不搞景观绿化,统一种植一些矮化型蔬菜,绿色的蔬菜、不同颜色的花,既能吸引游客又能让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样让村庄实现了零成本的风光维护。

据李帆介绍,他们正酝酿筹办一家产学研服务公司,包装产学研线路,不断更新产学研软件,以产学研工作带动旅游。运行正常后,他们还准备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激发一二三产融合经营活力。

(本报记者 杨沛洁 文/图)

策划 刘 泉

统筹 陶向军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