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
他山之石 | 以创新竞进之势走好转型发展之路
平高电气荣获全国质量奖
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进驻信息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11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山之石 | 以创新竞进之势走好转型发展之路
——探研创新之道建强科创新城·洛阳篇
洛阳市周山智慧岛信息技术科技产业社区外景 本报记者 禹舸 摄
 

本报记者 陶向军 常洪涛 朱丙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揭榜挂帅”不问英雄出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有力量”……锐意进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释放创新潜能,创新发展理念在河洛大地落地生根、硕果累累。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动能澎湃。当下,洛阳坚持以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以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以发展风口产业为主线,锚定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三大目标”,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倍增、高成长性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建设、产业投融资“六项举措”)为统揽,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创新平台矩阵构建、科技企业集群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等工作,切实把创新落到产业上、产业落到风口上。

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100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连续5年领跑全省,十大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400亿元……近年来,洛阳市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从“天宫”“蛟龙”到“天眼”“大飞机”等大国重器闪耀洛阳创新力量,从工业CT、高铁轴承到电子级高纯多晶硅产品等“洛阳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从盾构机、高速连接器到钢轨铣磨车等“洛阳制造”填补国内空白,创新持续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11月28日至30日,学习报道组走进洛阳,探寻“千年古都”重振辉煌之路的密码。

重塑实验室体系

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龙门实验室是洛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重塑实验室体系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2022年3月,龙门实验室作为洛阳首家省实验室正式揭牌,“洛阳创新”又多了一张金名片。

作为河南全新的顶级科研机构,龙门实验室由河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牵头,联合18家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龙头企业组建,既是河南省实验室,同时还是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

自揭牌以来,龙门实验室围绕“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撑洛阳产业发展”两大任务高效运行,实验室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总部基地规划建设有序推进,首批重点课题凝练形成,积极推进与洛阳现有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的合作交流,加快探索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龙门实验室聚焦新材料与智能装备领域的战略性前沿基础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开展研发,基于河南省十大创新战略和洛阳市十大产业创新发展方向,把科研融入河南省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现代化产业链中,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研发落到项目上,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充分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初步凝练形成9个重大项目、4个风口产业项目和38个前沿探索项目。其中,9个重大项目均已纳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备案管理,支持力度均超过2000万元。

成立仅1年多,这里就破解了困扰行业企业7年的科研难题,造出了纯度99.99999999999%的电子级多晶硅,实现了国产代替。

龙门实验室现有人员300人,包括实验室领导4人、管理部门25人、科创中心及科研团队271人,初步形成一支基本的固定科研力量。实验室柔性引进了5位“两院”院士,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钱锋、陈蕴博、段宝岩;全职引进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工程院外籍院士谷宇;已入驻高水平科研团队9个,涵盖五大创新中心,团队首席科学家主要由院士担任,团队负责人均具有承担国家级项目的经历。

龙门实验室副主任马明星介绍了实验室的引才方式,“我们通过全职引才加柔性引才双管齐下的方式聚拢了一批人才,全职引才是基础,柔性引才是一个很有益也是非常重要的补充。一个实验室在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中迅速形成规模,又能够聚拢一批高层次人才,柔性引才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柔性引才绝对不能局限于一种挂名式的,一定要落在实实在在的项目上,柔性引才的一个含义就是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推进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有了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企业创新才能如虎添翼。2021年以来,洛阳充分发挥国家自创区洛阳片区的龙头作用,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资源,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创新激情“唤”起来了。高效成型铣磨车、免示教智能视觉机器人、激光增材技术……在位于洛阳高新区的清研(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究院(原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简称“清洛研究院”),一项项先进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持续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清洛研究院是依托清华大学相关院系、清华校友总会先进制造专业委员会等资源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2016年运行以来,清洛研究院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以探索驱动平台发展,释放多元价值。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先后引入20余支科技创新团队,集聚了近200人的全职人才队伍,其中硕、博研究生占比超过半数。现已获批智能制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河南省首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河南省高端装备中试基地、智能装备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等30余项平台资质,同时是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龙门实验室的建设发起单位,先后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工信部智能制造项目、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合同额逾1.5亿元。

为快速实现自负盈亏和市场化进程,清洛研究院逐步探索出“平台+投资孵化+实业”的运营模式。涵盖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公共服务、高端人才培养等职能的平台端更加开放、多元,为投资孵化与实业板块提供强大支撑。投资孵化主要包括项目引进、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园区建设与运营、基金管理等,以资本和市场推动研究团队成长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实业端则是围绕探索的新型研发机构“事业部”模式,遴选整合核心技术突出、消化订单能力更强的研究团队,保证平台有很强的业务输出能力和较高的利润率,快速实现自负盈亏、良性循环。三者的有机融合、有效支撑共同构成了清洛研究院具备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因。“实业”板块的军品事业部已为北京、天津、四川、江苏等地的军工、民品企业持续输出“洛阳智造”。

清洛研究院通过协同、开放、高效、有活力的创新平台,大力推动开放式创新,助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和一流创新生态。2020年6月在我市鲁山县设立科创服务平台(清研鲁山先进制造科创中心),将研究院运营模式、体制机制、优质资源等向县域复制、输出,实现区域创新资源联动,助力地区产业发展。

“运营三年多来,中心建立起鲁山县产业发展需求与新型研发机构资源对接的供需平台,探索出产业研究、项目招引、企业赋能、科创服务、孵化载体运营5个适应鲁山产业特点的成果转移转化路径,并通过‘旅游设施研发中心’的建设逐步培育自我造血能力。2023年1月清研鲁山先进制造科创中心获批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是2022年度全省唯一一家县域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清研鲁山先进制造科创中心常务副总经理朱甜媛说。

强化技术创新

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

“世界首台!”今年7月,中信重工锻造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功率500兆瓦级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轮机组超大型转轮中心体锻件顺利下线。

这是中信重工继5月完成150兆瓦级转轮后实现的又一重大突破。该超大型转轮中心体将用于西藏首座装机规模超百万千瓦水电站项目——中国大唐扎拉清洁能源一体化基地核心电站。

中信重工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矿山机械制造厂。历经70年栉风沐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信重工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之一,打造了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高地。

70年来,中信重工不断培育创新的氛围与精神,研制出第一台大型竖井钻机、第一套半固定给料式破碎站、第一台高压辊磨机、第一套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第一套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生产线、第一套大型矿井提升机新型闸控系统、联合研制第一台120MN张力拉伸机、国内单条最大的1200t/d活性石灰生产线,以及世界最大的氧化球团烧结窑、铜冶炼阳极炉,全球规格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自磨机、半自磨机、球磨机,世界上钻孔直径最大、深度最深的竖井钻机,国内首台城市地下空间竖井掘进机等装备,国内首台实战列装应用的智能消防机器人、煤矿井下巡检机器人,国内首批10兆瓦风电单桩和吸力筒,国内首台大型整体式锤芯结构液压打桩锤等,创造近300项国内乃至世界“第一”“首创”“领先”的纪录。

中信重工牢记“国之大者”,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深度践行“两个一切”“顶天立地”的研发理念,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厚植创新研发基础;大力实施“金蓝领工程”“首席技术专家”等制度,建设多层次人才梯队;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培育良好创新环境;形成高效、灵活、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助力国家重大项目实施与重大装备研制。

从长江三峡水电站、小浪底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到国产航母、神舟飞船、华龙一号等关键技术及装备,中信重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装备的研制任务,相继推出了一批堪称“国之重器”的重大技术、重点产品、核心部件、重点材料,在引领行业发展上接连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中信重工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很重视科技创新。我们的产品是单位小批量生产,需要创新;生产过程中要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创新;在发展过程中向其他领域拓展,也需要创新,所以创新是公司的核心。”中信重工副总工程师彭岩说。

着力推动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洛阳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的根本动力,着力推动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96%,连续5年领跑全省。

为构建更加高效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洛阳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市直单位和城市区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科技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县区政府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逐渐形成。为推动建设任务落实落细,先后印发《洛阳市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动方案(2022—2025年)》《洛阳市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2023年度推进方案》,提出8项重点任务和23条具体举措,明确国家创新型城市2022—2025年四年建设目标,并结合实际按年度对任务和指标进行调整修订,确保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优化创新发展布局,带动产业创新发展。修订《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办法》,明确高新区“一区12园”共建共享发展框架,周山双创智慧岛、伊滨智慧岛纳入省智慧岛序列,成功举办“创青春”河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多场活动。扎实推进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面向674家试点企业开放积分平台。举办“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家)伊滨行”活动,20名国家领军人才与区内企业、高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开展省级科技服务综合体试点工作,将科技服务综合体试点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万人助万企”等有机结合,印发《洛阳市科技服务综合体试点工作推进计划》,建立领导对口包联县区机制,推动试点工作落地见效。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服务产业创新发展。龙门实验室顺利入驻总部基地并召开第3次理事会议,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拖拉机动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重组,2个国防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建)成功,普莱柯国家兽用药品创制重点实验室、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国家收获机械可靠性提升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中航光电获批组建省光机电集成互连传输技术重点实验室,新增1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成2023年度省、市中试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库建设工作,入库培养对象70家;启动市级创新联合体培育工作,出台《洛阳市创新联合体培育建设工作推进方案》,推荐洛耐院、725所建设省级创新联合体,依托LYC、普莱柯、中钢洛耐等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2023年,全市新增各类创新平台435家、其中省级及以上30家,总数达到3391家。

引育科技创新人才,聚力产业创新发展。洛阳成功举办人才驱动创新发展工作研讨交流活动暨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家)伊滨行、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和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洛阳专场等活动,吸引国内外300余名高水平专家代表参加,搭建资源汇聚共享、需求对接交流、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合作共赢的高端平台。设立全市首支人才项目基金——“洛阳市英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审议决策3个拟投资项目,投资金额达4500万元。实施“百名科技人才入企计划”,形成“2023年洛阳市‘百名科技人才入企计划’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库”,累计为全市58家科技型企业柔性引才79名,收集78家企业94名有效科技人才需求。

坚定不移走创新引领发展之路,在与时代的共舞中让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强”起来、增长极“隆”起来,洛阳这个传奇古都,必将迎来创新发展的春天。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