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鲁山
3上一版  下一版4
 
鲁山县部署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工作
四棵树乡农民王留强获评“中国好人”
背孜乡开展消防演练
顺利浇筑
琴台街道“三个一”助推企业入库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搭上电商直通车 农特产品销售火
巧手雕蛋壳 匠心传非遗
喂上小香猪 日子有奔头
鲁山县融合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阵地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3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挖掘本土元素 对接城乡建设 用好文艺载体
鲁山县融合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阵地

 

本报讯 (记者常洪涛)11月22日,记者从鲁山县司法局获悉,“八五”普法活动启动以来,该县植根千年历史、传承红色血脉,将法治文化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筑法治之基,挖掘本土法治文化元素。鲁山县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文化的挖掘和建设,坚持站在历史文化传承和法治思想弘扬的角度,促进以文育人、以文释法、以文治县。该县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传承”列入全县“八五”普法规划,作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有效推动了法治文化建设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系统的转变。为探索建立鲁山县法治文化遗存目录,该县组织协调县政协文史委、县文联、县作协、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和机构的文史专家、学者开展实地调研20余次,通过挖掘、整理、保护、修缮,推动建成了一批蕴藏鲁山千年历史的法治文化集群,让本土法治元素回归百姓生活。在综合多方意见后,依托地理特点、地域文化、地缘优势等“底色”,编制完成了《鲁山县法治文化空间策划》,法治文化建设的蓝图全面铺开。

行法治之力,建设精品法治文化阵地。为促进法治鲁山建设,持续将“八五”普法引向深入,该县按照“县级阵地有规模,乡(镇、街道)法治文化长廊、文化墙有亮点,村(社区)法治文化宣传栏(橱窗)、法治书屋(角)全覆盖”的原则,着力打造了滨河公园、冶铁遗址公园和法治主题公园等独具法治文化特色的县级主题公园。为积极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向基层延伸,该县将梁洼镇鹁鸽吴村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仓头乡仓颉广场法治文化游园、琴台街道“琴台善政”法治文化园、张官营镇屈原法治思想文化园、下汤镇和尚岭村和林楼村法治文化阵地、熊背乡大年沟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乡村特色法治文化阵地串联成线,在城乡建设中绘制出一幅精雕细琢的法治文化画卷,赋予了法治文化活跃的生命力。

积法治之势,开展特色法治文化活动。法治文化重在传承弘扬,贵在惠及于民。该县充分发挥法治文化阵地在全民普法教育中的宣传带动和文化渗透作用,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活动。征集法治文化作品。县司法局联合县文联、县书协举办“法治鲁山”书法邀请展,展出作品100余幅;联合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举办“法治杯”全国征文大赛和摄影大赛,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900余篇(幅),广泛调动了社会各界探索和宣传鲁山法治文化的积极性。唱响法治文化金曲。该县将法治元素融入坠子书、快板等文艺形式,创作了《高歌宣传民法典》《青天虎穴掏心》等10余部彰显时代精神、体现人文历史、具有鲁山标识的普法坠子书,还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宣传贯彻二十大共学共守民法典》等快板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唱响了法治文化的“鲁山品牌”。打造法治文化名片。该县出台关于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的意见,联合多家单位构建“法治鲁山+”宣传矩阵,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和平台,形象解释法律知识、直观诠释法治精神、生动展示法治成果,目前正在编辑全面反映鲁山法治文化建设和普法宣传的综合性书籍《法润鲁山》。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