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加快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和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 以创新竞进之势和产业升级之变走好转型发展之路
民盟平顶山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扎实做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把准发展方向 强化科技引领 不断提升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
驻鹤壁部分全国、省人大代表莅平视察
他山之石 | 科创集群崛起 内生动力迸发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3年1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山之石 | 科创集群崛起 内生动力迸发
——探研创新之道建强科创新城·合肥篇
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中国声谷) 本报记者 禹舸 摄
 

本报记者 陶向军 常洪涛 朱丙强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质。“科里科气”,合肥人引以为傲的口头禅,说的是合肥无处不在的科创气息和城市气质。

从“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到“人造太阳”等大科学装置熠熠生辉;从全国最大的白色家电基地,到享誉全国的“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全国四大科教基地”,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

2020年,合肥首次跻身GDP(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俱乐部”;2022年,合肥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家,30万大学生来此就业;2023年,合肥第三次入选“新一线城市”……

今天,当人们聊起合肥的这些变化,科技创新已成为这座城市亮丽的名片。因为创新,合肥塑造出“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打造出一个个产业新地标,在科技强国建设中担纲承梁,走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强劲内生发展之路。

从5条路、5万人、5家企业、5平方公里的江淮小邑到“新一线城市”,合肥“逆袭”的密码何在、路径何在、“打法”何在?

11月20日至21日,学习报道组来到这里,探寻科创合肥的“成长密码”。

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2022年冬奥会,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场全球运动盛宴中,不少“合肥智造”大显身手,展现“科技冬奥”的创新力量。

合肥全色光显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全色激光投影显示系统,让“雪屏幕”在张家口赛区尽显中国先进显示技术的最新成果。东超科技将“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应用于鸟巢,“非接触式门禁”让冬奥“无人特许商店”更有科技魅力……

近年来,合肥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托珠单抗诊疗方案、重组蛋白疫苗等助力全国抗疫。

今天的合肥,是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广东深圳齐名的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

科技创新的“地基”在1969年打下。那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几经周折,最后落户合肥。从此,开启了一座城和一所高校的“双向奔赴”。

中国科大的落户,带来的是中国科学院各大科研院所的接连布局。1978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合肥西郊“科学岛”成立,如今已有7个研究所,拥有30多个装备优良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技术物理实验平台,先后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两个重大科学装置。

大院大所落地,衍生的是科技创新的气质和城市发展无穷的动力。此后,大科学装置的“沿途下蛋”,又为合肥产业创新插上翅膀。

合肥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合作,近年来共建协同创新平台32个,搭建起一座座科研成果转化的“金色桥梁”。

如今,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一个个产学研平台拔地而起,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场”。

“沿途下蛋”,是安徽对重大科技成果提前进入产业化的一种形象比喻。合肥的量子产业,是前沿科技“沿途下蛋”的典型。

被称为“量子大道”的合肥高新区云飞路,聚集了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当量子在很多地方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时,这里的量子科技已经产业化。

早期,当大多数人还不知道“量子”为何物时,合肥就敏锐预见了这一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前景,支持启动了全球第一个大规模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

2011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承建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建成,合肥由此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首个拥有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城市;2017年,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开通,我国量子技术的产业化能力进一步提升;2022年,实用化量子信息应用的标杆性项目——合肥量子城域网正式开通,承载的政务、财政等各种业务应用,真正实现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据了解,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做到全球领先,产业化进展喜人。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大毕业生刘庆峰创办,走进公司人工智能体验馆,各种智能语音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语音展示专员郑心悦进行了智能办公本的现场展示,当她使用话筒时,屏幕上方可以实时转化为文字,下方则同步翻译成选定的外语;当讲解员有意在语句中夹带一些口水词时,机器还会自动将其删除。此外,屏幕还展示了相关设备的速记、批改作业、快速查找工业设备故障等能力,让人体会到这家企业高水平的智能语音技术及其广泛应用。

科大讯飞过去10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20%、近5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这家企业深耕研发多年,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淀,在通用人工智能中的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能力、代码能力、多模态能力等七大维度能力,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仍在迭代之中,奋力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科大讯飞于去年12月启动了认知大模型“1+N”专项攻关。“1”是通用的认知智能大模型,即“讯飞星火”,“N”是将“讯飞星火”在教育、办公、汽车、人机交互、医疗等领域进行应用落地。

目前,科大讯飞占有中文语音技术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语音合成产品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在电信、金融、电力、社保等主流行业的份额更达80%以上,开发伙伴超过10000家,灵犀定制语音助手在同类产品中用户规模排名第一,以讯飞为核心的中文语音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位于巢湖北岸的安徽创新馆,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自2019年4月开馆以来,安徽创新馆紧扣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这一核心,已成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科技大市场。截至目前,安徽创新馆已举办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活动170余场,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近400亿元。

创新需要胆量,更需要魄力。合肥投资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一系列操作,不仅带动形成了千亿级的产业链,更推动了合肥新产业的风生水起。

创新成果转化方式

科技创新的关键,不仅是产出成果,更在于用好成果。合肥既注重原始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下大功夫,又着力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应用、就地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丰富的合肥,有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研发平台,原始创新成果相对丰富,如何更好地将先进创新成果与现实产业相结合?合肥有自己的创新做法。

合肥市积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成立新型研发机构,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这些机构的核心目的就是把大学里的科研成果进行孵化、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从成果发现,到成果评价、成果转化、成果应用各环节的全链条、闭环模式。截至目前,合肥市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已有44家,孵化企业1200余家。

在市科创委统筹下,合肥市专门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由基金、中介、政府部门等人员组成,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把高校院所成果“宝藏”挖到市场,在合肥就地交易、就地转化。

为了实现产业化目标,合肥市政府还会努力做到“三个第一”。即:找到成果的第一发明人,给予可转化的成果第一笔资金,以及帮助刚刚实现转化的成果找到第一笔订单。

在依托安徽创新馆而建的安徽科技大市场里,有1400余名技术经理人,他们活跃在高校实验室、企业车间和孵化园区,担负起为技术找市场、为市场找技术的重任。

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是由合肥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的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其市场化运作的两种模式已非常成熟。一是创新院围绕合肥产业建设16个研发中心,由相应的学术带头人主导建设,导向就是成果转化,而转化出的企业一定是围绕合肥主要产业补链、延链,这是“研发中心+公司”模式;另一种“公司+研发中心”模式,就是创新院与孵化出的高科技企业共建研发中心。

“从成果转化的第一笔帮扶资金注入,我们就开始了全流程服务。”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办公室主任韦娜说,企业在刚实现成果转化的两三年内最难,先帮它活下去,再为其匹配发展资源,这就是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

合肥市科创(人才)集团于去年5月设立种子基金,以“原始创新、源头创新、集成创新”为主要投资标的,为科技成果转化“育种扶苗”,为合肥的初创科技型企业和优秀科研团队提供第一笔资金扶持,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实现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

合肥中科科乐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2年8月18日,主要从事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种子基金于2022年11月完成对公司200万元的出资,投前估值8000万元。截至目前,公司以10亿元估值获得多家市场化投资机构投资,成功融资3亿元。

截至今年11月10日,合肥市种子基金调研科技项目500余个,立项项目超过200个,共召开立项会18次,立项审议项目通过102个;召开投委会14次,审议通过项目83个,审批投资金额1.635亿元;已完成63个项目的出资,合计出资1.195亿元。

合肥市科创(人才)集团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吴萍萍说:“种子基金对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是200万元,第一类是科技成果转化大赛获奖的项目,第二类是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第三类是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第四类是高端科技人才的项目。除了投入资金,我们还提供一些赋能和咨询的服务,帮助企业对接客户、对接市场。”

拥有种子基金背书的项目能够吸引其他市场化投资者的关注,在种子基金的支持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初步展现出市场潜力时,更容易吸引风险投资为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和商业化提供充足的资金动力。目前,在种子基金已完成出资的项目中,已有22家企业获得后续市场化资金的支持。

体制创新激发活力

如果将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体制创新就是点燃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昨天的合肥靠创新起家,今天的合肥更要靠创新当家。我们既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继续一路飞奔,也要在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要在全市形成人人讲创新、处处讲创新、事事讲创新的浓厚氛围。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核心要素。合肥强力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构筑创新人才大显身手的舞台。

在2021年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合肥给予5位院士每人补助经费200万元,分别给予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00万元、500万元经费奖励,用于开展科研攻关、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合肥每10万人口拥有大学文化程度2.6万人,比全国平均数多1.1万人,每年新增大学生就业超过20万人。

去年9月20日,合肥迎来首个“科技创新日”。设立“科技创新日”,就是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为了保障科技人才心无旁骛从事科研,合肥建立科研人员参加活动负面清单,最大限度避免科技人员在应景性、应酬性活动上浪费宝贵时间。

不仅如此,合肥强化政策资金引导,逐年修订调整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运用“借转补”、科技金融等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引导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离不开财政投入。合肥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资金保障,集中财力办大事,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去年,合肥市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约245亿元,依托科技创新撬动产业发展,合肥的GDP、工业总产值均实现过万亿元。

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靠着“科里科气”的城市特质,合肥吸引了大批优秀科学家、高端科研人才和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又催生了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产业创新。

创新,离不开政策支持。去年1月1日,颁布《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立法保障加快科技创新;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组建市科创(人才)集团,构建全市“一盘棋”推进创新发展的“大科技”工作格局;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吸引集聚各类人才,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

如今,在合肥,种种创新激励制度,正给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此外,合肥在不断播撒科创种子。

2022年合肥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7.5%,增幅居全国第二。

合肥丰富的科创资源正“转身”成为硬核的科普资源。

通过制定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合肥鼓励各行业和领域建立科普教育基地或专门科普场所。目前,合肥市依托各高校院所、创新企业等已兴起200多家科普基地,在合肥版图上星罗棋布。

今年9月,在2023年全国科普日安徽省暨合肥市主场活动上,刚刚斩获了国际奥赛物理金奖的合肥少年丁卓立获得合肥市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日前,丁卓立已顺利进入北京大学就读。同在北京大学的,还有现任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的2009年度的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徐沁怡。2003年设立以来,经过多年的积淀,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已成为当地一大金牌赛事,让创新之火接续传递。

目前,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活动已连续举办十九届,百余名优秀学生获此表彰,无数创新梦想从这里起航。以“市长奖”为赛事“牛鼻子”,合肥多年来精雕细琢系列科普品牌赛事,举办青少年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五大学科竞赛等,做好科技教育加法,播撒创新种子。

基于赛事举办,合肥校内外协同的科技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如今,合肥四十五中、合肥一中、合肥六中、合肥八中等一批学校围绕科技创新,有了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们搭建起课堂之外的可以充分想象、大胆创新的科创梦工厂。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合肥最鲜明的标签。站上新起点,合肥正加速创新发展,激情涌动,波澜壮阔。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