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位于郏县白庙乡下叶村北侧的岗地上,5辆中小型拖拉机在忙着除秧、刨薯,十多名村民有序地捡拾、装袋,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
“我们今年种的全是蜜薯,收获储存六七天后,经过自然提糖口感会更好。我们年年施用有机肥,2020年已取得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红薯喜欢高湿高温的环境,今年雨水相对较多,预估亩(1亩≈666.67平方米)产5000斤(1斤=500克)靠上,又是一个丰收年。”年仅26岁的郏县召伟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笑涵笑着说。
叶笑涵之前在广州经营翡翠,积累了一定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灌溉方便、道路联通……伴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叶笑涵把目光瞄准了家乡的田野。2019年春节后,他与人合伙注册了一家拥有150多台/套农机具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4座烟叶育苗大棚和130亩红薯种植基地,土里“刨金”当起新农人。
“红薯旱涝保收,不容易生病虫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收获后,我打算卖一部分,余下的加工成粉条,可以多卖些钱。”叶笑涵头脑灵活、视野开阔,近几年,他依靠加工粉条一亩地比别人多赚300元。
当天上午,距离下叶村4公里外的郏县增会家庭农场内机器轰鸣,20余名村民也在忙着收获红薯。“我们收获的多是春红薯,个头大、薯形好,一斤能卖到3块多。”农产负责人冯增会说。
今年52岁的冯增会是退伍军人,也是郏县大名鼎鼎的“红薯大王”。退役后,他打过零工、做过保安、开过饭店。
“之前,我们全凭经验自己留种育苗,种出的红薯口感、品相差,卖不上价钱。之后通过熟人介绍,我认识了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侯文邦,通过他引进脱毒原原种薯苗进行扩繁,现在红薯口感、品相、产量在我市可以说是佼佼者。”冯增会说。目前,冯增会已接到6000多亩2024年红薯苗订单。
2012年,冯增会注册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5月,流转318亩地,成立增会家庭农场。之后,他带领500户社员种植红薯3000多亩,当年村民收获红薯1500多万斤,平均比自留种繁育增产40%。由于质量上乘,1500多万斤红薯虽高于市场价,但不到1个月就售罄。如今,红薯已成了白庙乡“红彤彤”的名片。(本报记者 张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