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首个全国生态日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共建生态文明 共享绿色未来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3年8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建生态文明 共享绿色未来

山水相依,生态新城。 牛智广 摄
治理后的湛河水清岸美,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辉。姜涛 摄
石龙区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如今变得生机勃勃。闫增旗 摄
绿色矿山中国平煤神马二矿一角。 赵志国 摄
一对凤头鸊鷉在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觅食。 彭鹏 摄
护林员刘宗建在舞钢市国有石漫滩林场第二林区清理杂枝。 杨德坤 摄
梅园作为市民家门口的公园,一年四季风景各异,吸引不少网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 张永军 摄
 

■编者按:

五次治理,绘就大美湛河;褪去黑衣,老矿焕发新颜;见缝插绿,尽显方寸之美;湿地润城,人鸟和谐相伴……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让我们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五次治理 一泓碧水秀鹰城

8月10日晚7时30分,在市区众福桥南岸,伴随着动感的旋律,湛河区喜彩虹健步走总队的队员迈开铿锵有力的步伐,开始了一天的健身锻炼。

“我们队有200多人,大家每晚在湛河岸边健步走。湛河治理给市民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该队队员顾中立说。

2013年6月,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向湛河污染宣战”,提出了“河畅、水清、岸美、生态”的治理目标,明确了“核心是治污,重点是引水,关键是生态”的工作要求,实施了截污治污、河道治理、引水蓄水、景观绿化四大工程。2019年主河道综合治理和支沟截污工程完成,河道水质得到根本改善,治一河而惠一城,湛河新貌由此奠定。

“其实在此之前,湛河已经治理了4次,但第五次治理力度是最大的,因为这次是从源头到沙河入河口处实施的全流域治理、全线治污、全面景观绿化的全方位综合治理。”市水利局副局长、时任市湛河治理工作指挥部技术部副部长兼工程部副部长、总工程师张贵生说。

湛河古称湛水,因河水清澈湛蓝而得名。湛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干流全长40.2公里,总流域面积219平方公里。1957年,我市对湛河进行了第一次治理,加深拓宽了河道。1959年,省、市两级政府对湛河进行第二次整治,对老河道分段取直、开挖新河道。1982年,我市第三次整治湛河,疏浚河道、整修堤坡、重塑河貌。199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第四次对湛河进行综合整治,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拓宽疏浚。

“第五次湛河治理的重中之重是治污,如果湛河流域的污染不根治,仅仅治理河道就是白治。”张贵生说,在点面污染源的治理过程中,共治理排污工矿企业61家、养殖企业43家、“三堆”(煤堆、矸石堆、垃圾堆)274处,改建旱厕6832座,新建垃圾收集池961座。主河道沿岸敷设了40.7公里的截污主干管,支流沿岸铺设截污干管41.2公里、疏通老管道9.1公里。“此次治理,污水实现了全收集、全输送、全处理,湛河水质由原来的劣五类变为常年保持地表水三类、四类。”张贵生说,此次治理为湛河新增水面160万余平方米,新增蓄水280万余立方米。同时,引水蓄水工程实现了湛河全年清水长流。

昭平台水库运行中心主任、时任湛河综合治理指挥部工程部常务副部长杨威告诉记者,第五次治理还实现了湛河两岸一、二平台全线贯通,并新建跨河桥梁14座,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此外,沿河打造了40.2公里的生态景观廊道,新建3座公园、52个景观节点,加上湛河两岸各50米宽的绿化带,新增绿化总面积580多万平方米,极大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2019年底,湛河综合治理工程完工。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再次呈现,化茧成蝶后的湛河成为鹰城的“绿色名片”。

“湛河综合治理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美、生态’的治理目标,提高了城区的品位和灵气,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为我市‘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作出了积极贡献。”市水利局局长赵庆民说。 (本报记者 朱江淼)

重披绿装 昔日矿区现生机

一层层平整的梯田上,一株株嫩绿的绿豆苗长势正旺,一排排挺直的大叶女贞像卫兵一样矗立着……昔日裸露的山体重披绿装,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如今变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是8月8日上午,记者在石龙区龙河街道捞饭店村一废弃石料厂见到的场景。

该石料厂位于捞饭店村西北部,已关停多年,是开采遗留的废弃矿山,存在边坡风化、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隐患。

为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去年底,石龙区启动河南威纳利实业有限公司石龙区石料厂生态修复工程,委托专业地质队伍对治理现场进行实地勘测,在综合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和边坡稳定性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我们主要通过实施边坡削坡、场地平整、土地复垦、生态复绿等工程,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并逐步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系统,达到与周边环境协调共生。目前,整治效果已初步显现。”市生态环境局石龙分局副局长贾跃岭说。

石龙区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矿山开采、矿区废弃导致的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大量的矿山废弃地上,煤矸石裸露,风一吹,粉煤灰四起,“头顶灰锅盖(空气差)、身缠黑腰带(水脏)”是对过去石龙区环境的形象描述。

近年来,石龙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编制完成了生态区建设规划和工矿废弃地综合治理方案,重点完成矿区生态恢复、森林抚育、补植补造和厂区绿化等工程,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开展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有效减少了地质灾害威胁,改善了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

在龙兴街道楝树店村近百亩的工矿废弃地上,密密麻麻地种满了梨树、樱桃树和女贞、国槐等苗木,煞是喜人。“没有整治之前,俺村人可遭罪了,不光眼看着大片大片的土地种不成,还得饱受粉尘污染的苦头。”说起过去,该村党支部书记姬洪涛直摇头。

同时,该区积极推行林权制度改革,鼓励群众承包荒山荒地,坚持把是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是否有利于林业生态建设、是否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目前,全区形成了以龙丰庄园、二道岭核桃采摘园区、狼洞沟石榴园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点线相连的八大种植园区。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绿色银行”。

该区还采用社会公开招标的造林模式和发动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政府以“以奖代补”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高标准造林,全区荒山绿化率达到98%、通道绿化率达到100%,辖区生态效应逐步显现。东部的花果山沿线、中部的红石山沿线和中西部石龙河沿线的石龙山都已完成植绿补绿、生态修复,它们与已完成绿化的西部青石山、沙石岭和南部的狼洞沟及北部的凤凰山相连接。点线相连后,绿色生态林与发展生态林犹如项链把石龙区的生态建设串联在一起。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成为这个昔日矿区的亮丽底色和群众幸福生活的“标配”。

据统计,近年来,石龙区累计实施搬迁村拆旧复垦和采煤塌陷区土地整理2900多亩,矿山修复治理300多亩,完成国储林、廊道绿化和山区造林1000余亩。(本报记者 闫增旗)

忠诚守护 “森林卫士”显担当

8月10日,记者跟随舞钢市国有石漫滩林场一行工作人员深入多个林区采访,虽已立秋,林子里还是异常闷热。蚊虫趁着最后的疯狂使劲往脖子上、裤腿里钻,汗水浸润着蚊虫“光顾”过的胳膊,长年巡山的护林员却早已习以为常。

舞钢市国有石漫滩林场始建于1956年,是一个以培育、保护森林资源为主业的生态公益型林场。林场现经营林地面积近10万亩(1亩≈666.67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9%。1992年,林场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2004年被界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型林场,2005年被省林业厅列为八个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之一,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森林经营示范国有林场,2019年更是从中国林场协会捧回了“全国十佳林场”的殊荣。

“近几年,无论是发展旅游还是谋划乡村振兴,舞钢市始终大打‘生态资源牌’,以林场10万亩林业资源为基石的绿水青山,正在有形无形中转化成座座‘金山银山’,惠及城市和民生。”舞钢市国有石漫滩林场场长宗红涛说,一代又一代“森林卫士”接力奋斗、忠诚守护,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绿色宝藏”。

今年56岁的护林员刘宗建是土生土长的舞钢人,家住尚店镇山区的他自1989年进入林场以来,在所属的8个林区间辗转任职,始终与大山为伴、坚守护林一线。时至今日担任第二林区主任,他在巡山护林一线已坚守了34年。

“第二林区面积仅4000多亩,在8个林区中属于最小的,可因为接壤的乡镇村民最多,防火防盗情况最为复杂、管理难度最大。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按照职责分工,两人一组巡护,“日常每月不少于24天、高火险区全天巡山的林场巡护任务是‘规定动作’,时时马虎不得、处处松懈不得。”长期的巡山护林,皮肤黝黑的刘宗建有着同龄人少有的健硕,一趟巡山下来,最少得走3个小时、30公里。山中没路镰刀斧头开、错过了饭点野果溪流就着干粮凑合。

在位于祥龙谷景区内的第五林区,54岁的陈运航是和刘宗建同时期被分配到林场的护林员。他非常感恩这个时代对林业巡护和生态资源的重视,“单就护林员工作生活条件改善这一项来说,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在他的记忆里,以前护林员“远看像要饭、近看像卖炭”。随着时代的发展,从草房到瓦房再到平房、从与世隔绝到水电网通畅,大山深处,护林员居住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条件好了,责任更重了,干劲更足了”。几十年间,陈运航与盗采盗伐做坚决斗争,多次在林木资源保护、山火应急抢险、营救被困游客等方面表现突出,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护林员、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

今年36岁的于朝阳是舞钢市护林员队伍中的“新生代”,2010年从部队转业后来到第一林区安沟林点护林,“老一代护林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新一代护林员一定要义无反顾地握紧接力棒,为守牢林业资源和生态底线尽职履责。”站在新落成的标准化护林房前,于朝阳感慨地说。

山绿了,水清了,每逢听到外地人赞叹舞钢的好生态,再看看自己守护的林区里林木繁盛、生机盎然,每一位护林员的内心都有说不出的自豪感,“只有把生态保护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这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本报记者 杨德坤)

口袋公园 尽显城市方寸美

每天,家住湛河区黄河路中段的秦大妈都会到小区附件的近悦园散步。“在家门口就能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鸟语花香,非常舒服!”秦大妈说。

秦大妈口中的近悦园,是我市建成的首个口袋公园。此处原为城乡接合部,地面坑洼不平,经常积水,严重影响城市形象。2018年年末,市园林绿化中心在推进黄河路绿化工程时,将此处列为改造项目之一。经过40多天的紧张施工,2019年1月27日建成。

所谓口袋公园,也称迷你公园、袖珍公园,是利用城市的闲置地、边角地、零星空地、小型纯绿地等,通过栽植树木,铺设园路,建设广场,增加座椅、廊架等建设而成的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城市绿地。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近悦园占地3200平方米,绿化1500平方米。园内道路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铺就,每隔3米安装有地面射灯和泛光灯,两侧栽有樱花、紫薇等植被。小青砖砌成座椅和花池,花池内栽有南天竹。园中景观墙上嵌入“叶公问政”“子路问津”等体现我市特色历史文化的典故。

从近悦园开始,我市立足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空间布局,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闲置土地、道路节点、街头转角和现有绿地,以“见缝插绿”的原则开展植绿、增绿、护绿、补绿,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

新华区光明路北段劳模小区南侧建成劳模游园,卫东区建设路孟宝铁路涵洞东北角建成鸿明园,湛河区黄河路与光明路交叉口西南角新建口袋公园,高新区黄河路与创业大道交叉口西北角新建口袋公园。2019年,示范区对湖滨路街道西太平村的拆迁空地进行彻底改造,这块“零碎地”实现华丽转身,取名梅园。

…………

“利用城市零散土地,见缝插绿,打造口袋公园,是我市推动国土绿化和园林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绿城的措施之一。”市园林绿化中心相关负责人曹成思说,我市持续推进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步伐,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绿化目标。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建有400—10000平方米口袋公园75个。按照市委、市政府“先民生、后提升”的城市建设总体思路,我市园林绿化建设通过引入体育、文化、健康等设施,以多元绿化场景和特色文化载体塑造独具特色的园林新意境,营造让市民能亲身感受、亲近自然的城市绿地系统。

“公园三分建、七分管,口袋公园设计应务实,管养一定要跟得上!”曹成思表示,口袋公园在设计时应明确服务半径、市民需求度、空间布置等问题,建立健全长效管养机制,强化绿地精细化管护、病虫害防治、附属设施设备管理、日常安全监管等,全力打造“进得来、留得住、玩得美”的舒适绿色空间,让这一新兴公园真正发挥作用,为市民幸福加码。

2023年,我市确定新建的5个口袋公园分别是矿工路与三七街交叉口西北角、建设路西客站门口、建设路西与新城区高速口交叉口东南角、和顺路与新华路交叉口以东路南、市第二中学原有绿地。5处游园升级改造后总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预计10月份工程全面收尾。

口袋公园持续上新,将进一步点亮鹰城百姓日常休闲生活,串起市民的“微幸福”。

(本报记者 张永军)

“碳”路先锋 向“绿”而行排头兵

8月10日,在中国平煤神马旗下平宝公司瓦斯抽采泵站,6台全自动无人值守集装箱式瓦斯抽采泵嗡嗡作响。这是平宝公司引进世界先进的PGM-3-150型德国瓦斯抽采泵,并将其投入低浓度瓦斯发电项目。目前,该公司瓦斯日抽采量稳定在3万立方米以上,瓦斯日发电量10万千瓦时至15万千瓦时,综合利用率达83.8%,每年节约电费2000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在叶县保安镇的花山上,39万余块蓝色太阳能发电板散落在600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的山坡上,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输送着“绿电”。这里是中国平煤神马最大的自建自营光伏电站——花山光伏电站,从2016年建站至今,已累计发电5.5亿千瓦时。

向“绿”而行,中国平煤神马在转型发展中勇当先锋: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到0.459吨标准煤,主要污染物连续多年以不低于10%的速度递减。在去年中国企业碳中和贡献力(CCC)研究报告暨50强榜单上,中国平煤神马成为我省唯一上榜企业,获得“碳中和绿色品牌影响力共建单位”称号。

“绿色”“循环”“低碳”已成为中国平煤神马近十年来持续转型发展的重要“注脚”。

绿色发展路上,中国平煤神马勇当“碳”路先锋,2021年,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并设立“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专门负责集团“双碳”相关工作。同年,该集团先后3次召开“双碳”工作专题会议,把“双碳”纳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围绕“双碳”目标,该集团积极探索新发展路径,在全国能源化工行业率先提出实施高质量转型发展污染物近零排放五年行动,在确立各类产业园区、新建项目之初,按照“污染物近零排放”环保标准,严格进行规划设计,对环保审查不过关的项目,一律不投不建。同时,以煤焦、尼龙、盐化等领域的高耗能高排放生产工艺为切入点,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技术、装备,实施传统煤焦、化工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中国平煤神马充分用好碳金融产品,减轻集团绿色低碳转型压力。集团成立了河南神马减碳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发挥其碳减排经验和平台作用,专门负责减碳技术的推广与服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攻关,开展CCUS技术研究,着力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能源化消纳,大力推进节能减碳技术的研发,加强对氧化亚氮综合利用与破坏、矿区瓦斯综合利用等减碳技术的推广,培育做大集团减碳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引入金融“活水”,“贷”动绿色发展。尼龙科技公司等6家单位率先进入全国碳交易体系,联合盐化公司成功拿到省内首笔碳排放权贷款……中国平煤神马正式迈入“碳交易”新时代。

中国平煤神马环保部总监李丰功说:“中国平煤神马已全面启动碳达峰行动方案及碳中和路线图的编制工作,正在对‘十四五’新建及规划建设重大项目的能耗和碳排放情况进行调研核算,为科学编制‘双碳’规划,合理制定‘双碳’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奠定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赵志国)

治污减排 绿色矿山颜值靓

8月10日,记者沿着宽敞笔直的平煤大道由东向西驱车前行,向北望去,蓝天白云下,昔日“脏乱差臭黑”的座座矸石山都披上了绿装。随便走进哪个北部矿区矿山的生产区内,都有廊台亭榭点缀其间,各色花儿竞相开放,昔日那厚重的粉尘早已不见踪影。这是中国平煤神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铁腕治污、深度治理北部矿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国平煤神马对污染程度重、装备水平低的产业项目,果断予以关停并转,陆续关停了坑口电厂、天元水泥公司等“两高”企业,关停5座4.3米焦炉,淘汰选煤厂煤泥烘干窑炉系统。

2019年,该集团启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污染物近零排放五年行动,规划环保工程治理项目600多个,计划累计投入近50亿元,到2023年实现污染物排放“三近零、一杜绝”,即大气污染物近零排放,工业污废水近零排放,固体废弃物全部资源化利用或安全处置(零排放),杜绝重大生态环境安全事故发生。截至2022年底,该集团累计投资污染治理资金近30亿元,完成近零排放项目500多项。

矿区颜值更靓了。该集团把北部矿区作为集团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高规格部署“北部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北部矿区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常态化机制加速形成,矸石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煤炭储装转运系统全封闭运行,各产尘工序扬尘治理设施实现全流程改造,累计复垦治理各类塌陷土地2100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10个单位建成12座封闭煤棚,4个煤场全面停用,治理、消灭矸石堆场(山)34处。

环境质量更优了。该集团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重点,在全省国企率先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政企联合督导机制,形成委员会牵头、政企联动、多部门参与的大环保格局,大力开展控气、控水、控渣专项行动。目前集团现有锅炉全部实现近零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指标大幅降低。十矿等单位矿井水纳入中国平煤神马集中运维,煤矿地面污水全部实现循环复用。尼龙化工公司等单位废水完成深度脱氮治理,47座化工废水处理设施建成投用,该集团工业废水治理能力行业领先。废气近零排放工作稳步推进,尼龙化工公司等单位锅炉烟气污染物实现近零排放,19台燃气锅炉完成低氮改造,工业废气治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该集团建成投用环保节能数据监测监控平台,节能降碳、污染物排放、危废固废、车辆运输等关键领域实现全天候监控、全流程监管,环保以“数”促“治”、以“数”强“管”能力显著提升。

绿色水平更高了。煤焦、尼龙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板块企业对标国家、地方污染物控制最严标准,对标先进企业,通过深化改革、技术改造,下大功夫创建绿色企业。截至目前,该集团共有16对生产矿井已完成了绿色矿山创建,其中5家单位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帘子布发展公司、尼龙化工公司和氯碱发展公司等5家单位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

“目前,中国平煤神马正在拓展减排路径,推进煤矸分采技术的应用,推广尾矿分离技术,从而加快矸石场覆土绿化、矸石封闭大棚地面硬化,力争到2023年地面工厂全部创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煤矿单位全部建成省级以上绿色矿山。”中国平煤神马环保部总监李丰功说。

(本报记者 赵志国)

湿地润城 人鸟和谐长相伴

8月10日一早,白龟湖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彭鹏就带着装备进入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监测巡护。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省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人工湿地之一。

这个季节的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水草萋萋,风光旖旎。碧绿的湿地浅滩草丛里,清澈的湖面上,时不时有夜鹭、白鹭等鸟类栖息觅食,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画卷。

“现在正是夏候鸟的繁殖季节,这里已经成了它们的天堂,我们常能观测到须浮鸥、燕鸥、斑嘴鸭等,甚至还看到了不常见的凤头鸊鷉。”彭鹏利用无人机、望远镜观测湖面及湿地情况,同时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

今年3月31日,彭鹏首次监测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有一公一母两只,要不是我拍了照片,别人都不相信。”

卷羽鹈鹕是一种大型水鸟,主要生活在沼泽及浅水湖等内陆淡水湿地,全长约1.6米至1.8米,翼展超3米,数量十分稀少,属于世界濒危动物,全球仅1万余只,东亚种群数量不足200只。

不仅仅是卷羽鹈鹕,近两年首次监测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黑脸琵鹭和北领角鸮。

据市林业局局长王卫锋介绍,2018年以前,我市有监测记录的鸟类有186种。近几年,经过监测,初步统计我市现有鸟类250余种,其中一、二级鸟类由原来的27种增加至50余种,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黑脸琵鹭等不少“稀客”“贵客”频繁“现身”,说明我市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湿地资源丰富,西依伏牛山脉,东邻黄淮平原,30多条河流穿境而过,169座水库星罗棋布,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4.48万公顷,占区域总面积的5.7%。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湿地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相继开展了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和申报重要湿地等工作,推动湿地水体、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步得到保护和恢复。特别是湿地保护“一法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和《河南省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全面依法开展湿地管护治理,一体推进湿地保护、建设和利用,专门建立了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不断创新湿地保护模式,以“河长制”“林长制”等推动“湿地之治”,由林业、水利、环保等多部门共同开展包括湿地修复、守护好一江碧水、污染防治攻坚、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湿地保护工作。

3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5亿元,采取水系连通、植被恢复、自然岸线保护、栖息地生态环境改造等措施,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平顶山段两测、白龟湖、石漫滩水库、汝河流域等重点区域,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已恢复湿地面积1.29万亩。

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不断向好,近3年来每年在白龟湖迁徙越冬的各种国家保护鸟类数量2万只以上。去年冬天,鹰城的生态精灵——红嘴鸥来平越冬栖息的数量有6000余只,创历史新高,吸引游客10万多人次。

目前,全市已建立3处省级重要湿地、1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湿地公园、3处省级湿地公园。

(本报记者 张亚丹)

志愿服务 环境保护我先行

8月4日上午8点30分,平顶山火车站前的广场上,20余名“红马甲”拿着塑料袋、镊子、笤帚等工具,穿梭在广场各个角落,捡拾烟头、纸屑,清理垃圾。

为增强市民环保意识,守护鹰城生态环境,8月1日,市爱心飞扬歌友会招募志愿者,定于8月4日开展暑期公益环保活动。家住湛河区北渡街道油坊头村的王亚丽带着10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早上7点左右就从家里出发,赶往平顶山火车站参加活动。“环保要从娃娃抓起,只有让他们参与活动,才能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干净整洁的环境来之不易。”王亚丽撑着塑料袋,引导孩子捡起枯树叶、烟头等垃圾。

78岁的志愿者娄蓝已参加志愿服务4年,经常在平顶山火车站的爱心小屋值班。“我们经常向来往旅客普及环保知识,制止不文明行为。”娄蓝感叹,鹰城这几年的环境变化很大,之前火车站到处都是烟头和孩子们丢弃的零食袋,现在路面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经常有人来拍摄短视频。

“鹰城的碧水蓝天要靠大家共同守护。”该协会负责人谢轩说,目前协会志愿者有6000余名,分布在市区以及鲁山、宝丰和叶县,大家每天都在维护周边环境,“这是一项长久且有意义的工作,我正在发展一支专业的环保团队,计划招募20名专职志愿者。”

捡拾垃圾、发放环保宣传单、普及环保知识……当天,在鹰城广场,市有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近40名小志愿者也在热火朝天地开展“公益小天使”环保活动,他们最小的只有6岁。

“爷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平时可不要乱丢垃圾哦。”11岁的志愿者宋宜阳把一份《平顶山市城市绿化条例》宣传单递给正在乘凉的李大伯,又开始和小伙伴捡拾附近的垃圾。

“希望大家不要乱扔垃圾,不然我们玩起来也会不开心。”小志愿者张煜昊边拿着棍子扒拉着绿化带的缝隙,边认真地说。

2016年起,市有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公益小天使”活动,招募我市6岁至14岁的孩子作为志愿者,围绕鹰城景区、河流或者其他公共区域,通过行为艺术、动手捡垃圾等实际行动,倡导游客、居民养成不随手丢垃圾的文明习惯。中心负责人刘敬表示,8年来,协会已经开展环保活动近百场,3000余名市民参与。

在我市,还有一些市民自发组织身边的朋友参与环保。31岁的市民王烁经常在我市北边山区关注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捡拾生活垃圾。他号召身边的3个朋友加入,并组建了“自然生长”志愿者队伍。

王烁向记者展示了“自然生长”志愿者队伍LOGO,圆形徽章上一片绿色,一只鹿头上的树叶中站立着一只小鸟,这是他的愿景,用实际行动让鹰城更加天蓝水清山绿。

(本报记者 王亚楠)

策划 刘 泉

统筹 陶向军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 李 晗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