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聆听戏曲艺术的古韵新声
河南防汛应急响应调整至三级
“免罚清单”包容企业“无心之失”
市政协工商联界和经济界委员学习座谈会召开
鲁山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导流洞贯通
产业集聚增强企业竞争力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8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聆听戏曲艺术的古韵新声
——“古地新城平顶山的文化自信”系列观察之十
宝丰县“‘艺’心跟党走 梨园颂盛世”暨庆七一戏曲展演周活动在该县新世纪广场举行,县豫剧团表演的《清官颂》吸引了众多观众。 郭明远 摄
 

本报记者 程照华

近日,全市“宣传二十大·梨园颂盛世”惠民戏曲周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落下帷幕。

“演出非常受欢迎,6天6场大戏,音乐厅过道里都坐满了观众,不少戏迷为领到票,早上六七点就过来排队了。演员谢幕时,观众起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去。”7月28日,谈及当时演出盛况,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艺科科长赵磊依然很激动,“12万余人次观看,事实证明,我们的戏曲还是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和市场热度的。”

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戏曲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丰神美韵千百年来令人沉醉。

我市是“中国曲艺名城”,曲艺氛围浓厚,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汝州市更是河南第二、全国第八大剧种——河南曲剧的发源地,有着“曲剧之乡”“戏窝子”之称。

目前,我市流传着越调、豫剧、曲剧为核心的多个剧种,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百花园群芳竞艳,演尽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吟唱着百姓的喜怒哀乐,也使看戏、唱戏成为广大群众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

文化惠民,戏曲助力乡村振兴

6月30日,宝丰县新世纪广场人头攒动,在震天的锣鼓声中,经典豫剧《五世请缨》开演。当天,宝丰县“‘艺’心跟党走 梨园颂盛世”暨庆七一戏曲展演周活动正式启动。

为期5天的展演活动内容丰富,既有《穆桂英挂帅》《五世请缨》等群众喜爱的经典传统剧目,也有全省文华奖获奖作品《玉兰花开》和《清官颂》等受年轻人喜欢的新编原创现代豫剧。

“吃罢饭我就过来占位了,我们老年人爱看戏,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专业剧团的精彩演出,真好!”“唱的演的都是我们喜欢的曲目,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办一些!”现场观众纷纷点赞。

“每次演出台下都是人山人海,少时几千人,多时数万人,琴声悠扬、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屡次感受观众如火般热情的宝丰县豫剧团团长郜保国介绍说,半个月前,该团在中国传统村落马街村开展惠民巡演时,同样是场场爆满。观看演出的群众不仅有周边村庄的村民,还有来自鲁山县、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地的戏迷。

“戏曲文化不是难以接近的阳春白雪,而是浸润着丰富感情体验的生活元素。”在赵磊看来,在乡村,看戏不只是看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需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用传统戏曲吸引老年戏迷,用新编现代戏传递新思想、宣传新政策,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

另一方面,戏曲演出带来了经济效益。商贩们以戏台为中心搭建摊位招揽顾客,活跃了演出地周边村镇的市场。

赵磊说,政府每年购买“送戏下乡”200场,从政策方面对戏曲传承发展给予支持保障。除此之外,我市每年还会常态化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年均演出近600场,惠及群众近30万人次,达到了以文化人、以戏育人的目的,为我市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注入了澎湃动能。

多元融合,戏曲展现百变样貌

7月12日下午,我市2023年度“中原文化大舞台”在宝丰县演艺中心展演,曲剧《李香君》演出结束时,观众深深沉浸在悲伤的剧情中,而在“百姓文化云”直播间里,网友也久久不忍离线,纷纷评论道:“李香君的故事太凄美了,我都看哭了……”“演得太精彩了,希望以后这样的节目多一些!”“感谢直播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此次活动在线下现场展演的同时还开通了直播通道,并借助学习强国、抖音、快手等线上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展示,线下观看人数累计3000余人,线上观看人数达12.5万人次。

“传统戏曲有着时间、地点的约束,一些内容又与现代生活脱节,想要留住它们很难。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戏曲传承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契合点。”在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余万忠看来,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既要符合戏曲规律,又要反映现实生活、顺应时代发展大势,通过借助新媒体和高科技手段,将传统戏曲以跨界融合、线上直播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现代传播方式进行普及传承,引起互动参与和共鸣热议,从而实现传统戏曲文化的“破圈”和“圈粉”。

据赵磊介绍,我市不断借力互联网发展势头和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为戏曲创新赋能。利用新型的声、光、电等数字化媒体设备参与传统戏曲的录制,运用线上线下联动融合的方式对传统剧目进行保存、传播,开通“平顶山戏剧研究中心”抖音官网直播号,鼓励20多名有条件的职工进行抖音直播,迅速“吸粉”120多万,为剧团和职工找到了惠民新舞台。

“戏曲和时代的结合,还要注重现代艺术形式、舞台效果等与传统戏曲巧妙融入,要深入挖掘戏曲故事的新意,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具有时代特征的戏曲改编作品,通过重新阐释赋予传统戏曲以新的生命。”赵磊说。

近年来,我市紧跟时代脉搏,打造精品剧目,相继创作出豫剧《薄姬》、革命历史题材大型豫剧现代戏《火种》、曲剧《龙情》、抗疫扶贫题材豫剧《玉兰花开》、廉政题材豫剧《使命》《第一粒扣子》,以及新编历史剧《李清照》《王宝钏》《长孙皇后》《珠帘秀》,曲剧现代戏《情满幸福院》等,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四连冠,形成了河南省戏剧界的“平顶山现象”。

新冠疫情期间,我市及时编排、创作了曲剧新唱《大中华军民同心永平安》《期盼全国上下早安康》、豫剧新唱《党领导抗疫情国泰民安》《万众一心战阴霾》等作品近40部,通过抖音短视频、快手直播、戏缘App等网络平台,以“声”抗疫、传递科学、鼓舞斗志,点击率超过200万人次,满足了特殊时期群众对戏曲文化的需求。

梯队培养,戏曲事业后继有人

7月25日,走在市区中兴路湛河桥上,远远就听到婉转悠扬的戏声、琴声从湛河堤上传来,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聆听。记者循声前往,只见湛河堤“承育园”内,三五成群的戏迷爱好者自发组成一个个“戏剧小天地”,正在倾情演唱。

当天,市剧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杜治安也在此听戏,看到这么多人喜欢戏,他感慨良多:“我对戏曲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戏曲在做好传帮带的同时,抓好人才梯队建设,让戏曲事业后继有人、健康发展。”

“目前,地方戏曲的演员普遍老龄化,要让传统戏曲焕发新时代光彩,开展戏曲教育、培养青少年观众是根本。”市戏剧研究中心副主任姚军良说,近年来,政府对戏曲加大资金投入,从业者创新戏曲的宣传和表现形式,都促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戏曲、观看戏曲、从事戏曲行业。

除此之外,戏曲“圈粉”年轻人,离不开浓郁的传承传播环境。这就需要通过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活动,广泛开展剧目推广、名家教戏、公益培训等多样化的戏曲普及。

我市以“贴近时代,贴近校园,贴近课堂”为要求,在“戏曲进校园”推进过程中,坚持注重教学教法、剧目选择和高质量演出,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大胆吸入、结合一些现代流行元素,通过剧目、音乐、灯光、舞美等方面的改观和新媒体的宣传来吸引青少年观众,满足青少年不断提升的审美期许,唤起青少年思想上的共鸣。活动开展以来,共走进全市42所学校,安排戏曲进校园活动126场,受益学生近25万人次,戏曲文化也逐渐成为我市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市还通过送外培训、赛事活动、业务训练等方式,加大对演职人员的培养管理,相继选派两名业务骨干到中国戏剧学院参加音乐创作、导演培训班,选派优秀青年演员参加省文化厅艺术研究院青年培训班,鼓励、支持青年演员参加戏曲大赛,开展“盛世梨园我来唱”戏迷擂台赛等活动,发掘戏曲人才,培育戏曲艺术后备力量。

“以跨界创新拓展传播,以言传身教延续传承。”姚军良表示,千年戏曲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沉淀着艺术家的表演精髓,凝聚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相信有一代代人的坚守和创新,戏曲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策划 刘 泉

统筹 陶向军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