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民族文版出版发行
赓续历史文脉 焕发曲艺新生
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人为曲源 艺为民生
全市“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动员部署会召开
平顶山日报社25件作品获奖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赓续历史文脉 焕发曲艺新生
——我市建设“中国曲艺名城”工作综述
7月31日,市民从新华区名门天街商圈西侧鹰城曲艺美食街路过。每当夜幕降临,曲艺美食街里曲韵悠扬、美食飘香,成为曲艺粉丝和美食爱好者的打卡地。 本报记者 张鹏 摄
 

本报记者 曹晓雨 毛玺玺

应国故地,上千年文明生生不息;马街书会,七百年曲艺传承不绝。我市深耕文化沃土,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结出曲艺发展的累累硕果。

1995年、2018年,宝丰县、新华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2020年,我市成功夺取“中国曲艺名城”金字招牌,开河南之端首。

喜获殊荣,跃马扬鞭。数年来,我市对标“中国曲艺名城”建设管理标准,以“中国曲艺名城”建设为主体,以宝丰县、新华区“中国曲艺之乡”建设为双翼,在组织领导、人才培养、创作表演、场地建设等方面用心用力,奏响了发展当代曲艺的华美乐章。

源远曲流长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今年2月3日,在宝丰马街书会,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再次登台唱响了那曲红遍大江南北的《满江红》。虽已年近八旬,但她依然步履稳健、字句铿锵,引来喝彩连连。

线下书会中断了三年,今年重启。广大曲艺艺人再次聚首马街,将满腔的热情抛洒于此。书场似春潮,一浪高过一浪。当天,到会艺人1186人,赶会观众23万多人。

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有记:元朝延祐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

寻常岁月,每年正月十三,无论阴晴雨雪,曲艺艺人都会负鼓携琴,从四面八方赶赴马街,以天作幕、以地为台,说书亮艺、以曲会友,上演着“一日看遍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的胜景。

“关于马街书会的历史,现有的记录显示是从元朝至今,但也有专家学者研究发现,马街书会已延续千年。”宝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郭敬伟介绍说,马街书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曲艺史活化石”。

积厚者流泽广。得益于深厚的历史积淀,曲艺在我市群众基础深厚,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说唱氛围浓郁。历届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曲艺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成功举办了首届、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以及第二届、第六届、第十届中国曲艺节,获得积极而强烈的社会反响,大大提升了平顶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7年,“积极创建中国曲艺名城”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锚定目标,笃行实干,我市通过建设一批演出场所、组织一批群众活动、培养一批曲艺人才,抓重点、求特色,全面提升曲艺发展的软硬件实力。

实至,而后名归。2018年,新华区被中国曲协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成为继宝丰县之后我市第二个“中国曲艺之乡”。两年后,河南省首个“中国曲艺名城”落户平顶山。

载誉奋楫行

“中国曲艺名城”“中国曲艺之乡”落户平顶山,是对昔日成绩的有力证明,更是持续打造曲艺特色品牌的强大引擎。备受瞩目的平顶山,如何深化推进“中国曲艺名城”建设工作?

持续强化完善机制,各项保障措施有力——

我市调整了“中国曲艺名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明确相关职责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管理工作,分工协作,共同推动平顶山市“中国曲艺名城”建设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平顶山市曲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平顶山市“中国曲艺名城”管理办法》的制定出台,使“中国曲艺名城”建设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安排,从制度上确保全市“中国曲艺名城”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全力支持“中国曲艺名城”建设,持续投入充足资金用于曲艺文化发展工作,成功举办多项重大曲艺活动。

扎实推进阵地建设,为曲艺发展夯实根基——

我市在市文化艺术中心挂牌成立平顶山市曲艺活动中心,建成中国曲艺交易中心、刘兰芳艺术馆等重点项目,成立全国首个说唱类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了一支有影响力的鹰城曲艺人才队伍,全市目前国家级、省级、市级曲协会员分别为71人、84人、322人。

“新华区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正逐步转化为文化优势。”新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区长宋笑前说,目前新华区在商业街区打造了“鹰城曲艺剧场”,在社区建起了“曲艺角”,在市工人文化宫开办了曲艺公益课堂……让市民在休闲的同时近距离感受曲艺文化的活力与魅力。同时,组织形式多样的曲艺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曲艺小童星”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仅体育路小学就有快板、相声、评书(故事)3个兴趣小组,有60多位同学参与。

不遗余力举办群众活动,营造浓厚说唱氛围——

“我们坚持‘曲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三年来,全市共开展各类曲艺活动300余场,惠及群众数十万人。”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虎静说,我市50余件曲艺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市曲协两次被河南省曲协评为优秀团体会员,三次获得河南省曲协颁发的大型曲艺活动优秀组织奖。

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庆祝建党百年、乡村振兴、文明创建……围绕各项中心工作,我市举办了“走进新时代迈进新征程”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演出活动、“永远的航标”——走进革命老区文艺巡演,开展了曲艺人助力乡村振兴文艺志愿服务,实施了“中国曲艺名城”助推文明鹰城“艺”起来行动计划。多彩的惠民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方针政策、创新理论送入万家。

古韵焕新生

7月29日,在位于新华区的市青少年宫少儿相声快板培训基地,20多位小“曲迷”的暑期培训结课了,他们纷纷展演学习成果。

“高高山上一老僧,身穿衲袍几千层。”10岁的阎仔珩手打花板,字正腔圆,献唱传统曲艺选段——《玲珑塔》,引得大家一致称赞。台下的小观众目不转睛,听得津津有味。

“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大板小板的基本打法,以及《河南都有啥》《小华》等简单小段。”市曲协副秘书长、基地培训老师李亚辉说,像阎仔珩这样有5年曲艺学习基础的,正在练习剃头点、转板、抛板等技术活儿,为参加8月份的河南省少儿曲艺大赛作准备。

市青少年宫的少儿相声快板培训已开展20余年,累计免费培养学生数百名。当年的诸多学生如今已成为鹰城曲艺事业发展的骨干,市曲协副主席祁东旭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一名90后,祁东旭已屡摘国家级赛事桂冠,在鹰城曲艺圈小有名气。如今,除了协助管理市曲协日常事务外,他也在从事曲艺培训工作。“我和李亚辉老师一样,幼时在市青少年宫接受了陈宝安老师的曲艺启蒙教育,如今都紧握曲艺教育传承的接力棒。”祁东旭动情回忆道,“陈老师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了解曲艺、爱上曲艺。我们现在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为全力支持曲艺的新老传承,我市先后在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建立“中国曲艺名城”创演培训基地、平顶山市曲艺文化传承基地,在全市建立各类曲艺基地20余个,成立家庭曲艺传承所26个、省级示范性传习所2个,培育了一大批地方曲艺名家、民间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如今,在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的驱动下,曲艺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多。面向未来,我市积极探索曲艺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

数字化保存。我市大力推进数字化记录工作,录制曲艺节目3500多小时,记录500余万字,整理数字资料14T,完成了从1986年至今马街书会上会艺人信息整理补充,并以公共文化云平台为依托,开设“数字化场馆”等多个线上服务模块,正在积极实施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的调查立档、传承实践、宣传展示、文艺创作等保护性工作。

网络化传播。为适应媒体发展变化趋势,迎合大众欣赏习惯,传统的说唱艺术触网探路,开辟线上渠道。今年初,“书说天下 唱响万家”马街书会系列活动在新媒体平台推送视频500多条,网友点赞评论破万,马街书会专区累计播放量突破一亿次。此外,我市多场“村晚”入选文旅部全国“村晚”平台展演,众多优秀曲艺节目通过云平台得以广泛传播。

产业化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是激发传统文化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新华区全力建设鹰城曲艺美食街,以曲艺文化助力饮食产业,探索曲艺市场化运作模式,着力打造“网红打卡地”。宝丰县推动曲艺与魔术、杂技、歌舞等融合发展,衍生出魔术道具、灯光音响等关联产业,带动就业近6万人,成为全省甚至全国曲艺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典范。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基层群众、彰显鹰城特色的曲艺文化,不断开创平顶山曲艺事业新局面,为中国曲艺事业发展贡献平顶山力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刘文海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