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共奔富路
7月22日是星期六,一辆辆小汽车驶进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应滨街道花山村。村道宽敞平坦,一路走来绿树掩映、鲜花盛开,白墙黛瓦的农家房舍点缀其间,以乡愁为主题的微景观处处可见,一步一景中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在白龟湖畔徐徐展开。
临近中午,该村集体投资的花山草堂有机餐厅顾客盈门。“周末我们带着孩子来这里不仅能吃饭,还能在村里的乡土风情苑展览馆感受农耕文化,看牛皋祠听抗金英雄的爱国故事。”来自市区的游客王爱娟说。
花山村被誉为白龟湖畔的“桃花源”。它北临长安大道,西距平顶山西站12公里,东距宁洛高速7公里,面朝白龟湖,三面环水,风景秀丽。村里现有土地约300亩(1亩≈666.67平方米),常住人口50余户247人。
“别看现在‘风光’,多年前的花山村是一贫如洗。”分包花山村的应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翟文豪说,过去的花山村,虽然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是“捧着金碗饿肚子”。
后来,应滨街道以花山村为试点,依托资源禀赋和地理优势,发展全域旅游,尝试打造农村经济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壮大集体经济,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2017年,该村成立了河南红花山实业有限公司,这也是示范区第一个村民入股的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公司,公司以村“三委”为核心,村集体占股34%,全体村民占股66%,年满18岁的本村村民自愿入股,首次认购的村民入股率达80%,共募集资金70余万元。
自此,公司开始通过集中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积极发展经营项目,开办第一个实体产业花山酒家,努力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并于2019年2月实现了股东首次分红。截至2022年底,该村已连续五年分红,共计50余万元。
“实现股东分红是花山村村民变‘股东’,试水‘股份制’实践的初步成功。”应滨街道办事处主任王迎昌说,花山村群众在享受村集体发展红利的同时,也明确了齐心协力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全域文化旅游的方向和决心。
为此,花山村一方面以乡村振兴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花山村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完善、游园景点打造等工作,依据地势打造露营地、风情苑、半岛风车等景观点,全面提升花山新风貌。2020年,花山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另一方面,花山村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与河南省花山间堂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打造以住宿、餐饮、商业、婚庆、休闲娱乐等为主题的花山半岛文旅项目。第一期投资2000万元完成了花山草堂、精品民宿样板房建设,现已全部投用。同时,花山村积极挖掘和利用当地特有的田园风光、农耕文明、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精心扩建入村旅游道路,修建忠义文化广场、党建文化主题广场、牛皋祠、乡土风情苑等特色文旅项目。突出农文旅融合,动员群众成立“平顶山市白龟湖文旅专业合作社”,将村民的土地、房屋细化为股权,通过举办桃花摄影节、牛皋纪念日、研学旅游、春日花山游等活动,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开发如火如荼。
“我们将会持续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全面推动产业振兴,增彩和美乡村建设,让村民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应滨街道党工委书记郝伟说,花山村的发展之路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经验,当前应滨街道正在打造以花山村为主的果蔬采摘、花海观光、农耕体验、民宿休闲等和美乡村示范带,辐射带动周边东滍村、肖营村等共同走好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努力将“花山样板”打造成“花山矩阵”。
(本报记者张亚丹 实习生李邱娴雅 文/图)
■记者手记
齐心协力 共绘“丰”景
如今的花山村被誉为白龟湖畔“桃花源”。
昔日一穷二白的小村庄缘何发生蝶变,令人向往?花山村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也需要因地制宜的智慧,更需要团结一心的力量。
百业待兴,就从历史文化挖起,开发本土文旅项目;产业落后,就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以全村之力整治提升村居环境;用地受到限制,就发动群众力量,盘活闲置资源;共富步伐慢,就成立文旅专业合作社,不断引进新项目、新力量,持续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花山村上下齐心协力、攥指成拳、抱团发展,以农文旅产业为抓手,积极推动旅游与乡村自然资源、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特色村落的深度融合和产业嫁接,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绘就和美乡村建设新画卷。 (张亚丹)
策划 刘 泉
统筹 陶向军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