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允许孩子做个普通人
古人避暑那些事儿
到出租屋填报志愿
我家有本慎言簿
东坡的“四味药”
有多大手端多大碗
给自己多开一个窗口
史海泛舟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避暑那些事儿

 

◇ 刘小兵

盛夏酷暑,烈日炎炎,让人热不可耐,好在现代人们有空调、电风扇之类的降温设备陪伴。可是,古人就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了,在没有任何电器设备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纳凉避暑的呢?

在住的方面,古人很注重从细节上去抵御外界的高温。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古人发现,屋檐的角度可以影响室内的温度。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依据夏季太阳照射的高度角去设计屋檐的角度,就能够在炎炎夏日使屋檐遮阳,避免出现“西晒”等弊端。所以,明代以后就出现了“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样的建筑规制。

除了修建合适的屋檐角度用以避暑外,古人还会在屋檐前面悬挂帘子。当然帘子有等级之分,上乘的一般用斑竹、香妃竹编织,还饰有各种图案,质量低廉的大多用苇箔编成。皇宫或大户人家因不缺银两,在避暑降温上是不惜财力的。暑热难当之时,他们通常会搭凉棚,就是在宫殿顶上和院里搭个顶盖来遮蔽阳光。棚匠们用简单的圆木作为支架,搭好后上边铺上苇席,并用绳子捆扎好。这种凉棚可卷可展,烈日当头的时候展开遮挡阳光,早晚时再收起来通风。

此外,古人还懂得利用物质的自然属性,达到物理降温的目的。如掘冰窖储冰、制作“木冰箱”等。前者需在“三九”隆冬时节,取河里自然冻成的冰块,掘成一定比例的大小,然后堆放在冰窖里,酷热时取出即可用于室内降温。后者用红木、柏木作内胎,外用铅或锡皮包箍,做成形制呈斗状、口大底小的容器,容器内放冰,盖多采用很厚的木板,两腰部都有铜环,方便搬运。这样的“木冰箱”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和保鲜食物,因为箱体内的铅或锡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另一个用途则是降低室内的温度。箱盖上设有透气孔,因此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功效。当然,这两种物理降温的方法造价不菲,普通人家难以承受,大多是王公贵族的“专利”。

而普通老百姓的避暑方式也不单一,除了手摇蒲扇,他们通常会选择登山避暑,因山中气温相对较低,在葱郁的树荫下、溪水潺潺的洞穴里聊聊天,坐上一坐,都是天然的纳凉之法。陆游《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写的就是诗人走进山村中,享受山间的绿树浓荫、稻香清泉,暑热自消。当然,对于一些“闲不住”的好动之人,还会到江湖里游泳或采莲,或垂钓,既旅了游,又避了暑,可谓一举两得。

与此同时,古人还善于从饮食上防暑降温。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消恶”。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下肚,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消暑方法。唐朝流行的冷食“槐叶冷陶”,是指用鲜嫩的槐叶汁和面后制成碧绿面条,只需煮熟之后,过一遍凉水冷却即可食用。诗圣杜甫有诗赞道:“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到了宋代,除了冷饮,消暑食物还有瓜果凉茶,其中以西瓜最受民众欢迎。南宋范成大《西瓜园》诗中便有记载:“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明清以来,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清朝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圆洋粉、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味道清爽怡人。

而对于一些中暑之人,智慧的古人也会采集自然植物,制成苏叶、藿叶、甘草等汤,称之为“消暑汤”,或做成清暑益气丸、六合定中丸、藿香正气丸等丸药,用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为人们的暑期健康保驾护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