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躬耕教育誉满身 映雪旧家赤子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3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躬耕教育誉满身 映雪旧家赤子心
——清初叶县籍福建督学孙期昌生平事迹初探
孙寨村古建筑
 

叶县县城东北20余公里处,有一个普通的小村子——孙寨村。寨以姓氏命名,这在当地很常见。但是,村内那些零星存留的古建筑、字迹模糊的石碑、雕花的青砖和石鼓,孙寨村和周边其他村子有所不同。清初,一位年轻的读书人从这个小村子出发,一生宦游庙堂之上,官至福建提督学政,清代大才子纪晓岚竟是他的后辈。这位读书人就是孙期昌乡邻多称其为孙学院。

叶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叶县志》(1995年7月版)记载:孙期昌,生于明末,邓李乡孙寨人。顺治己丑年(公元1649年),考中进士。壬辰年(1652年)经过殿试,授予行人(掌管传旨、册封)。清同治《叶县志》有传记,称孙期昌人喜直言,有度量,在官场上数次被人中伤,都不计较长短。后来,他以户部郎中身份去江南主持科举考试,选拔出一些真才学子,受到士子的敬仰和好评,继而出任福建省督学。在督学任上,他曾拿出自己的薪俸,帮助福建一省137名学业成绩优异的学子,带纳博士弟子员。

晚年,孙期昌谢官归乡,在家讲学,深孚众望,乡邻称其“孙学院”。

孙期昌在世时,曾著有《龙潭诗集》。

现有文献资料显示,孙期昌多数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品行端正,为人直率坦荡,颇受时人敬仰。谢官归乡后,他投身教育事业,在乡邻中有较高的威望。

孙期昌宅院印象和望娘楼传说

“门前匾额题字为‘映雪旧家’,旧为繁体‘舊’,意思是他用功读书拯救了穷困的家庭。”

“有一条砖瓦铺就的梅花鹿图案的道路,可漂亮。”

“有一个观赏园,(分给)我家的小院里有一棵老蜡梅树,后来平顶山要建公园,看到政府需要,我爷爷就让他们拉走了,人家象征性地给了5元钱。”

天气晴好,在孙寨村村室,村民孙建国等讲述他们所见到的孙家宅院。

在该村多位老人的记忆中,孙家宅院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巧妙。后来,村上将孙家宅院分给村民居住。因年久失修,许多房屋已是破败不堪,村民多在原址上自行修建房屋。上世纪80年代初,村内修学校需要建筑材料,村民就地取材,将一些旧砖石用在了教学楼的建设上,这一清代建筑群就不存在了。目前,孙家宅院仅留存有偏房(1间)、瓦房(1栋1层3间)、砖石楼房(1栋3间两层,部分有坍塌)及1棵古槐。

据叶县文化学者吕献臣介绍,因姥娘(方言即外婆)家在孙寨村,他小时候常来村里玩。从姥娘家望去,该村一大片的古建筑十分壮观。毕业后,他曾在该村小学任教,见过一块残破的呈不规则椭圆形石碑,上面有“孙尔振 孙尔邈”字样,有研究者称此二人为孙期昌的两个儿子。

村民王雪梅介绍说,孙家宅院此前保留有东楼(3层)和堂楼(4层,1999年拆除)。她家在原堂楼位置盖新房时,地基部分挖开后全部为双排红石石磙,有20多米长,因移动不便,新房就在堂楼地基基础上建成。

此外,该村尚保留有清代民居多栋,主体结构尚完整,已被列入第四批平顶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斯人已去,美丽的传说仍代代流传。在邓李乡及其相邻的龚店镇两地,有一个共同的传说,其主角是一座漂亮的古建筑——望娘楼。

望娘楼位于距离孙寨村数11公里处的龚店镇常李村(如今该村已整村搬迁,成为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的一部分),为三间五层建筑,简朴婉约,亭亭玉立。关于此楼,两地群众均有这么一个说法:常李村李姓人家(李上林)与孙寨村孙期昌家联姻,娶孙期昌女儿为妻。婚后,李家为孙家女儿建一高楼,供孙家姑娘登高遥望娘家,名曰望娘楼。王雪梅说,孙寨村的是东楼,龚店镇望娘楼是西楼,两楼彼此相望,故称望娘楼。

遥想当年,大户人家的姑娘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再回到娘家,多少女孩子嫁人后一生牵挂和思念双亲。

尽职守责的提督学政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亦称督学使者,俗称学台、学院、学宪,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主持一省的科举考试、教育和文化事业。

笔者搜集资料发现孙期昌任职福建提督学政期间文章1篇、政事文化活动2件。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这位来自中原大地提督学政的精神气质。

复建石室清隐斋。清代郝玉麟等编撰的《福建通志》记载:石室清隐斋,在道山麓,朱熹讲学处手书石室清隐四大字镌于石。国初为民居堙没,康熙丁巳学使孙期昌购旧地建堂以祀熹。清代郭伯苍纂辑《乌石山志》记载:建复朱夫子石室清隐斋记,康熙十七年,提学孙期昌撰,正书。

这两段文字记载了孙期昌到任福州后出资购地建堂祭熹,并亲撰文《建复朱夫子石室清隐斋记》,勉励后学的事迹。

公元1678年,孙期昌写到其复建石室清隐斋时的初心:福州旧有“石室清隐”遗迹,字镌石上,兵燹之余,混为民居。康熙四年,督学使者陆君讳求可,别立祠于道山之麓,鸠工庀材。事方告竣,未及勒碑,而轺车遄发,回视石室清隐,不无遗憾焉。丁巳夏,余膺简命,校士兹土,亦忝有师表之责,猥思阐扬至训,明绝学以为多士倡,甫下车谒公庙,拜瞻其像,能无想见其心欤,乃特祀盛典,阙焉无纪,谁之咎也。于是旁稽博采,考夫子之旧捐,赎石室而复之,堂庑几筵,无所增设,志其旧也。圾砖扁额丹艧有加,昭其文也。后之学者,入其门,履其庭,凛然知所敬畏,恍如‘正心诚意’四字,铭襟带如昨然,则是祠也。(《建复朱夫子石室清隐斋记》,孙期昌)

该文文辞严谨质朴,知识储备深厚而又情感充盈,其中有对朱夫子学问、为人之敬仰、遭遇之同情,也有对自己承担职责使命的自觉和担当、对后辈读书人的鼓励和殷切期待,读来可以感受到一位教育官员的苦心孤诣。

倡修侯官县学。《福州府志》(清 乾隆)载:“康熙十九年,督学孙期昌、知县姚震倡绅士修官贤坊内侯官县学。”清代,地方文庙除了是祭祀孔子先贤的场所,也是地方官学所在地,集祭祀、教学功能于一体。侯官县辖境大致为现今的福建省福州市区西部和闽侯县的西北部地区,长期隶属福州府。作为学政,孙期昌亲力亲为,参与了侯官文庙的倡修活动。

书院文化研究学者黄漫远认为,福建自两宋以来,文风士习茂美,声教文采洽翔,至明清已成为科名、文化大省。福建学政身兼闽省衡文校士,化导民风,察师、儒优劣之任,且任职于文风鼎盛,科举渊薮之区更是事项繁杂,责任重大,因此清前期统治者在拣选福建学政时皆较为慎重。她在《清代教育政策在地方的落实》一文中写道:学政由皇帝直接简派执掌直省文教,在其所督学直省中具有最高教育政策执行者和决策者的身份,并拥有与地方督抚平行的超然地位。现有的35位福建学政皆科甲出身,文采风流且原品衔较高,基本具有较高素质,足堪匹配福建“海滨邹鲁”地位。

让我们把历史的书页稍往后翻:约100年后的公元1762年,福建又迎来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提督学政,他的名字叫纪昀,即我们所熟知的才子纪晓岚。这样看来,中原进士孙期昌是纪晓岚的前任无疑了。两位学政相隔约一个世纪,但在历史的星河里,其才华和品德遥相呼应,共同璀璨和造福了闽地百姓。

才华横溢的中原士子

清光绪《叶县志》记载,孙期昌精通声律之学,有诗集《龙潭诗集》。相关资料记载,《中州诗征》中收录孙期昌诗五首,载卷五。如果我们用心触摸,就可以感受到这位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中原士子的满腹才情。

《挽叶县刘将军》

怅望西陵树影斜,仙游何处坐云车。

马留旧苑嘶红日,剑挂荒城隐紫蛇。

采石无人争画防,夜台有梦锁流沙。

空余郭外麒麟塜,日落孤坟啼暮鸦。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称不上十足的佳作,却也写出了韵味和真情,足以代表孙期昌的学问水平。只是文中的叶县刘将军是谁,让人颇为疑惑。为了能有所收获,笔者多方翻阅相关史志资料,结合历史时间,推测刘将军或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刘国能。

刘国能(?—641年),陕西延安人,绰号闯塌天。《明史》记载:“初,国能为盗时,与自成、汝才辈结为兄弟。及国能归正,自成辈深恨之。十四年九月围其城,四面力攻,国能不能支,城遂陷,被执。”叶县学者王吾喜在文章《李自成战叶县》中讲述的较为详细:国能归顺(明)后,起义军首领对其非常忌恨。(李自成扰河南,刘国能复移守叶县。)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起义军主力包围叶县,刘国能力不能支,城遂陷,被擒。李自成仍然好言相劝:“若,我故人也,何不降?”刘国能此时以忠义自许,便瞋目骂曰:“我初与若同为贼,今则王臣也,何故降贼?”遂被杀。

相关资料结合起来可以看到,守护叶县、葬于叶县的刘国能有着一身的英雄气,其品格气节难能可贵。孙期昌出生于明末,对这段历史应该有所了解。出于敬仰之心,他写下诗文讴歌这名埋葬于此的英雄,有合理之处。

对于英雄,孙期昌似乎有所偏爱。南阳市方城县博物馆有一方墓志铭,其字迹清秀端严,颇有个人风格,书写者署名孙期昌。该墓志铭的主人为方城人吴阿衡,而这也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唯一一件孙期昌的书法作品。

吴阿衡,字际隆,裕州(今方城县)人。他首行向皇帝揭发魏忠贤恶迹,魏党对其切齿痛恨,欲派人杀之,适逢吴回家奔丧,得免于难。后升任兵部侍郎,总督冀辽、保定军务。崇祯十一年秋,清兵由墙子岭、青山口分道而入。吴部总兵吴国俊听说清军逼近,不战逃去。唯吴阿衡孤军拒敌,连战五昼夜,兵尽粮绝,力竭被俘。清军逼降,吴阿衡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我生为大明将领,死为天国英灵,决不屈膝!”清军恼羞成怒,吴阿衡的双膝被砍,齿被击落,舌被拔掉,被杀。吴阿衡死后,经友人资助,灵柩运回裕州,葬于城南西北隅。

一首诗、一幅书法作品,形式不同,情感相同。对家乡的两位英雄,孙期昌写诗书文不吝赞美,向我们展示了其个人的精神品格。

此外,孙期昌对故土叶县也是充满感情,这里不仅是他生长的地方,也是他人生的起点。在工作的间隙,他为重新整修的文庙写了一篇传记,文中 “叶土”“叶之父老子弟”等字句,写满了一位宦游人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乙卯东(1675年),予适奉差归里,因稽其实(秀水潘明府来莅叶土,捐俸庀材,率属倡众,修成文庙。)纪之曰:“天子之教,首在广励学宫,春秋俎豆,故事视之,保能卫圣脉欤?党塾子弟,往哲奉之,保能正士习欤?则是教化之责,端赖贤有司董率之也明矣。唯公来莅叶土,明绝学、诏来兹,不啻起游夏而授以孔几也。至于梁木荫人,素王启相犹后耳,叶之父老子弟读文庙碑,其亦有所感也夫。”(《重修叶县文庙记》,孙期昌)

古人讲究叶落归根,多年后,孙期昌“以老乞休”,回到家乡,他老骥伏枥再出发,躬耕教育,将余热奉献给了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

如今的孙寨村,绿树环绕,风景宜人,村容整洁,民风淳朴。该村村干部告诉笔者,孙寨人崇尚读书传家,村民多重视后辈教育,在外从事教育、政治、经商等行业的村民,皆成绩骄人,可以说人才济济。目前,该村村民中有多人为国内名牌大学博士和教授,这在周边村是少见的。

归来时,再次经过孙家宅院门口。在暮春的阳光里,那棵历经风雨的古槐依然挺立在那里,槐花满枝香气四溢,枝发新芽绿意可人。村口一小学校园内琅琅的读书声传来,让人顿时精神一振:新的希望、新的人才在成长。

(焦葵葵 /文图)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