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魏应钦)近日,市二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成功实施了一例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这是我市首次将心腔内三维超声技术运用于射频消融手术,标志着该院在心房颤动介入治疗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患者冯女士(化姓)今年76岁,间断性心慌、胸闷一年,每次持续几分钟至几十分钟不等,曾多次前往医院就诊,心电图诊断为心房颤动。冯女士及家属一直未能下定决心接受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后,冯女士的病情并未好转,近一个月心慌胸闷发作较前频繁,症状加重,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冯女士以“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收治于市二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根据患者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该病区主任张领带领电生理团队缜密分析、认真讨论,一致认为想要有效治疗房颤、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可采用先进的心腔内超声技术(ICE)指导下的房颤射频消融手术。
与家属深入沟通并征得同意后,在张领带领下,副主任李新峰、副主任医师陈军军和主治医师胡延崇等组成的手术团队,为患者实施了ICE指导下的房颤射频消融术。在ICE指导下,准确排除了左房血栓形成,精准构建了心脏三维立体图,直视下穿刺房间隔成功,实时进行心包监测,并结合三维标测系统,精准、高效地完成了环肺静脉前庭消融,验证肺静脉与左房双向阻滞后结束手术。术中,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经电刺激不能诱发房颤,手术成功。术后一周内,心电监护及动态心电图均未见房颤复发,患者顺利出院。
据张领介绍,ICE作为心脏介入治疗的一项新技术,被称作电生理医生的“第三只眼睛”。ICE是将一根圆珠笔笔芯大小的超声导管通过静脉血管置入心腔内,通过超声波照射到心脏中,将心脏的反射波进行图像化处理。通过超声成像,让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导管操作位置,以便更好地进行手术。
“传统的射频消融技术医生需要利用X线和三维标测系统,大致判断导管在心脏中的位置,而不能直接看到导管是否真正贴靠在目标结构上。其次,由于个体心脏解剖结构的差异,房间隔穿刺一直是风险最高的环节,若穿刺失败,可能造成心包填塞。另外,行走在心腔内的导管有可能损伤左心房和食道,造成左房-食道瘘,直接危及患者的安全。”张领表示。
低射线、实时监测、精准穿刺、精准消融是ICE的显著优势。有了ICE的全程护航,可大大降低射频消融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优化手术流程、提高手术效率和手术质量,为无法使用或耐受食管超声、严重心脏畸形或心脏病变的房颤患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ICE引导可以安全地实施低射线甚至零射线的心律失常介入手术,避免了X射线对人体的影响,对造影剂过敏、射线禁忌患者及孕龄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有很大的益处。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的开展需要建立在成熟的电生理技术水平之上,目前我省只有极少数医院独立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