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审议《关于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东方碳素在北交所上市
澎湃强基铸魂的红色力量
市政协党组会议和主席会议召开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7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澎湃强基铸魂的红色力量
——“古地新城平顶山的文化自信”系列观察之三
6月29日上午,郏县税务局老干部第一党支部和第二党支部组织部分老党员到八路军豫西抗日根据地曹沟旧址举行“永远听党话 永远跟党走”主题党日活动。 本报记者 张鸿雨 摄
 

本报记者 杨德坤

6月27日,舞钢市老促会常务理事、红色文化组组长郭自强站在新落成的舞钢市枣林镇安寨红色文化广场一角,神情肃穆,从筹划到建成,从挖掘到刻碑,回想起建设这处红色场馆无数个操劳的日夜,他说:“感觉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打心底里感到欣慰。”

为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在平顶山市、舞钢市老促会的大力支持下,郭自强挖掘整理红色资源,为红色场馆建设、修建烈士碑墙不断奔走呼吁。

作为平顶山市唯一的全域革命老区,舞钢市坚持以“市乡建红馆、村组建红室、因地建红墙、旧址立红碑”为主题的“四红”建设,持续加大红色遗址遗迹挖掘及开发利用力度,出版有《老兵记忆》《舞钢市革命老区发展史》《舞钢市革命老区故事》等书籍。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投用或确定重点文化保护点立碑保护的红色文化场馆23处。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市大力挖掘红色资源文化、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以红色基因强基铸魂、筑牢阵地,在“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的火热激情中赓续红色血脉、创造新的辉煌。

修建场馆,打造“红色资源+”

平顶山市是红色资源大市,红色历史厚重深远。奔腾不息的红色血脉,始终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根据史料记载,1927年6月,段语禅、李怀玉、齐国良、韩念曾等建立平顶山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段庄支部,“这不仅是平顶山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也是当时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党支部。它播下革命火种,拉开了当地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星星之火得以燎原的序幕。”叶县老促会会长任世奇说。1930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在叶县辛店镇桐树庄村成立,随后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激烈战斗,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悲壮的一页。

1944年11月中旬,为贯彻党中央“绾毂中原”的战略方针,新四军五师组成黄霖兵团挺进豫中。叶县、舞钢两地的党组织和新四军五师取得联系,建立叶(县)舞(阳)支队,使叶县和舞钢成为豫中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1945年2月11日,在舞钢市虎头山发生一场重要战斗,打响了新四军五师开辟豫中根据地的第一枪,这场以少胜多的战斗被誉为“中原的平型关战役”,1945年3月18日延安的《解放日报》作了专门报道。

解放战争时期,为夺取中原腹地,1947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实施中央突破,直趋大别山;由陈赓、谢富治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第九纵队挺进豫西。同年10月底,挺进豫西的陈(赓)谢(富治)兵团发起伏牛山东麓战役,相继解放临汝、鲁山、宝丰、叶县、郏县诸县城。1948年4月,刘邓大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挺进豫陕鄂解放区,5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移驻宝丰,使宝丰成为中原地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平顶山市域内的革命老区点多面广、红色场馆遍布全域,目前有革命老区县(市、区)7个、老区乡(镇、街道)近60个、老区建制村近1500个,老区人口230余万,新建、改建、修建革命遗址、遗迹和场馆、烈士陵园等130余处,如叶县段庄革命老区纪念馆、红九军纪念碑、郏县八路军豫西抗日根据地曹沟旧址、临汝县抗日县政府旧址、舞钢市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鲁山县豫西革命纪念馆、宝丰县中原解放纪念馆等。这些地方的红色文化与周边区域红色文化一脉相承,共同铸成豫西革命的红色基因,成为大别山和太行山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活教材,丰富“红色教育+”

今年“七一”前夕,舞钢市委书记、市长朱志骞来到舞钢市委党校,为正在参加科级干部培训的100多名学员上了一堂思政课。课程用本土红色资源唤醒红色记忆,让“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等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

红色故事赓续初心使命,红色文化丰富精神供给。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在课程教学上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建设性地做好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多个红色资源相对集中的县(市、区)把党史学习教育搬进红色教育基地,让党员干部重温红色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激情。

6月24日,舞钢市住建系统的几十名党员干部来到位于庙街乡人头山村的舞钢人民抗日斗争纪念墙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该乡退休教师杨付献结合自己挖掘整理的30余万字的“舞钢抗战史”初稿,为大家义务讲解。“把红色教育搬到现场效果很好,大家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参与现场教学的舞钢市质监站站长刘忠心深有感触地说。

统计数据显示,舞钢市虎头山新四军烈士陵园年接待省内外党员干部2000批次40余万人次。潘冰娟已经在鲁山县豫西革命纪念馆从事宣教解说工作17年,对近年来党员干部参加红色教育的热情有更直观的感受:“纪念馆建成后,每年接待省内外团队200多个,有时候一天就有好几个。”

此外,邀请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走进课堂、利用网络直播等新兴载体,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红色精神润物无声,是平顶山市用好“红色教育”微课堂的创新之举。近年来,平顶山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党史讲座、知识竞赛等多样化活动,并拍摄党史微电影、短视频,适度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让受众更好地走近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从而激发红色认同、产生情感共鸣、树牢红色理想。

助力振兴,发展“红色产业+”

老区建设是党委、政府的决策之先,也是老区群众的发展之盼。

2008年,平顶山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老区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老区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本着老区优先、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大对老区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勾画老区建设发展蓝图,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平顶山市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红色产业”培育,深入开展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培育了一批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导产业。最终,革命老区的贫困村都如期摘掉“贫困帽”,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6月27日,在宝丰县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一株株长势喜人的花椒树迎风摇曳,花椒籽粒饱满圆润。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诸多特点,号召老区群众发展花椒产业并建起花椒加工厂,目前栽种花椒4万余亩(1亩≈666.67平方米),参与种植的农户3600余户,小花椒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舞钢市庙街乡人头山村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群众种植白茶3000多亩,村民或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或承包代管茶园,或签订茶树代种合同,或在茶园务工;叶县田庄乡发展大棚种植,创出了“田庄模式”;郏县安良镇神前村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建起工业园……老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当地实际,创新生产方式,发展多种产业,使老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我市各地还擦亮“红色底牌”,发挥红色场馆优势,推出红色旅游研学线路,打造可以实景式回顾和体验红色历史的旅游项目,激活乡村旅游、民宿体验、生态休闲等新业态。

从“红”到“火”,500万鹰城儿女正探寻红色密码、焕发红色力量,在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上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壮丽画卷。

策划 刘 泉

统筹 陶向军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