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再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建设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党和国家根据时代发展和乡村实际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虽然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和美乡村追求的是内外兼修的美,突出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市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因此,我们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坚持塑形铸魂并重、软件硬件一起抓,以实干担当共赴和美之约。
要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要坚持因地制宜。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立足资源禀赋分类推进,既融入现代元素,又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坚持尊重人民意愿。乡村建设为农民,要发动农民参与、体现农民需求,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建设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我们要将其贯穿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要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机制,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要通过制定规范、强化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常抓不懈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踏上新征程,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一件接着一件干,我们定能打造具有鹰城特色的和美乡村建设样板、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