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理论
3上一版  下一版4
 
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的自我革命的多重逻辑
以高质量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3年5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高质量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杨玉敬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近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其本质就在于人的城镇化,其核心目标在于以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品质,优化区域人口布局,提升人口整体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应从新的理论高度认知新型城镇化,更好把握其战略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出发解读新型城镇化,是对新型城镇化战略更高层次的认知,亦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高质量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高度一致。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从高速城镇化阶段转向高质量城镇化阶段。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中国城镇化的基本方向。高质量城镇化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城镇化,注重农村转移人口的生活品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城乡均衡发展,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注重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必将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人口规模巨大既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的潜在优势。中国式现代化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满足巨大规模人口的美好生活需求,这就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增长动能支撑我国经济尽快恢复和稳步发展。首先,新型城镇化是挖掘内需潜力、增添发展动能的重要支撑。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如果人口的大多数仍在乡村且没有进入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市,逐步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创造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有力推动城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巨大的内需潜力促进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其次,新型城镇化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力和创新力,从而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新型城镇化通过投资拉动增加城镇资本积累,同时将大量农村劳动力集聚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要素集聚更加有利于创新的发生,更加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必须解决城乡间发展的不均衡,解决农村发展的不充分,解决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提升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首先,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提升农村人口收入水平。研究发现,大约50%的收入差距源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共同富裕的难点仍在于如何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充分流动,有助于劳动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收入。同时,更加均等的公共服务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农民市民化后的后代子女可以获得更好的受教育机会,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来获得更高收入。其次,新型城镇化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尤其是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商贸流通体系、产业体系,有效服务周边乡村地区的农民,全面支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让农民非常便利地享受与城市基本相同质量的生活。仍然留在乡村的农民,亦可以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生产增收。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并非追求单一的物质文明现代化,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富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方面要建设富强的现代化强国,另一方面要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文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亦是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首先,新型城镇化是要实现包含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的完整意义上的市民化。城镇化绝不仅仅是请农民上楼,而是要让农民彻底转变为市民,拥有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融入现代城市文明,不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可以享受城市各类文化教育服务,文化文艺素养不断提升,从而提升城乡居民的整体文明程度。其次,新型城镇化是保留和传承特色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城镇规模扩张。在城镇化推进尤其是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镇的建设不搞千城一面,而是注重因地制宜,以凸显各地特色,尤其是在发展县域二、三产业吸纳农民就业中,依照当地资源禀赋或传统技艺,坚持产业发展的特色化,使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城镇化中得到更好传播和发扬,从而实现城乡融合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要解决人类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仅要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还要实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低碳发展等生态目标。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也是绿色发展。首先,新型城镇化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为基本要求,以健康、生态、宜居为目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城市作为城镇化的主要承载地,必须坚持生态发展理念,不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断提升城市建设与治理水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其次,新型城镇化在向县域推进中更要坚持生态优先,留住绿水青山。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国的城镇化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未来的城镇化中心将逐步下沉至县城,而县域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资源。县域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如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助力农民就地城镇化;在县城及乡村建设中,一方面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在县域的全覆盖,另一方面注重房屋、景观等设施建设的生态价值保护与文化价值传承,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村人口市民化及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从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与区域均衡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必将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平顶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