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致敬劳动者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偶人制作 艺传千年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3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偶人制作 艺传千年

娄艳俊在排练剧目
娄艳俊在切割木偶用料
娄艳俊的妻子赵爱香在给木偶上色
夫妻俩在整理木偶道具
娄艳俊在初步打磨新制的木偶
精工细磨木偶的头部
夫妻俩在周营小学开展传承教育
(扫码看同期视频报道)
 

4月25日,记者来到宝丰县赵庄镇周营村,一户普通农家小院外墙上“提线木偶戏传习所”“杖头木偶戏传习所”的牌子、院内小舞台和提线木偶戏道具陈列室等,都显示着这里的与众不同。这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娄艳俊的家。

“我们家祖上就有制作木偶、外出演出的传统,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五代了。”今年62岁的娄艳俊从5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习提线木偶戏表演技艺,父亲经常带他在农闲时节外出表演,演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宝丰木偶戏发源地为周营村,并辐射本县的商酒务、肖旗等相邻乡镇。据推算,宝丰木偶戏有1400多年历史,以家族世代相传为主,师徒相传为辅。所演剧目多以神话传说为主,有的也表演古代戏剧和现代戏剧。

宝丰提线木偶是大小20厘米左右的木偶道具,关节等处各缀以线,另一端固定在挂牌上。演员通过提线操纵,能让木偶的头部、面部五官和胸、腰、手、臂、肘、足等做出如真人一样的动作,并配以唱腔唱词,供人们观赏娱乐。

娄艳俊介绍说,制作提线木偶选材是第一步。选择12厘米的方木,根据需要雕刻头、手、脚。在雕刻过程中,至少要经过“三磨三批”甚至更多次的打磨、批腻子。之后,进行上色、五官绘制等程序。

此前木偶的身体是用纸糊的,很容易受潮、变形。经过研究尝试,娄艳俊将这道程序改良为用细铁丝制作。将白纸缠在铁丝上,刷白色乳胶漆晾干后,制作出木偶身体轮廓。雕刻部分和木偶身体制作完成后,把黑线做成的头发粘贴在木偶头部,然后制作服饰并穿戴,进入穿线固定环节。

“定位线一般十五六根,线越多木偶的动作越多,人物越形象,但难度就越大。”娄艳俊说,一般情况用20根定位线就可以完成正常的表演。自己创作设计的人推小车的道具用线达到了26根,动作很多很形象,但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表演。

娄艳俊的妻子赵爱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木偶戏”第四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大木偶’说的就是杖头木偶。”赵爱香说,杖头木偶制作选材和提线木偶不同,由于杖头木偶体型较大,一般在1米左右,表演时需将木偶举起,因此制作的原材料不能选取较重的木头。首先用泥胎做出杖头木偶形状,然后把胶和面一起化开作为固定剂,将十几层鱼皮纸依次糊在泥胎上,晾干后从后面划开取出泥胎,再用针线缝上。木偶头部也需要进行上色、绘制、粘贴头发等环节。此后,再将木棒装入木偶体内,在木偶头部安装眼、嘴等,并用绳子连接。表演时拉动绳子,可以控制眼睛、嘴巴的动作。

木偶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十分复杂。从选材到一套木偶完成,有时要历时一年时间。

近年来,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木偶制作技艺和演出技法濒临失传,2013年,娄艳俊在家中开办了传习所,传承木偶制作技艺和演出技法。如今,娄艳俊夫妇每周都会到周营小学、崔琦希望小学、赵庄镇中心小学和宝丰中专授课,并利用周末时间在家教学。

在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的支持下,娄艳俊等人除了积极推动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和参加演出外,还在传统剧目基础上创新题材,编排出《愚公移山》等剧目,使这项古老技艺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巫鹏/文 姜涛/图)

策划 刘 泉

统筹 陶向军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

视觉 李永伟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