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致敬劳动者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潜研近甲子 匠心传古音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3年4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潜研近甲子 匠心传古音

(扫码看同期视频报道)
 

老行当 新活力

编者按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人们熟悉或陌生的角落,有无数个辛勤劳动者的身影。其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牢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执着坚守,让老行当焕发新活力;他们胸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拼搏奋斗,用新职业创造新生活。这些平凡的劳动者用双手诠释职责,用汗水描绘人生,用智慧编织梦想,把平凡的日子过得不平凡。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值得感激,每一份劳动都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推出《致敬劳动者:老行当 新活力》《致敬劳动者:新职业 新生活》两组主题报道,向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致敬!

4月16日,在卫东区申楼街道焦庄村,悦耳的声音不时从一个小院中传出,村民张团杰正在为笙调音,神情专注而自然。

“能不能听出来我刚才吹的是哪个音?”张团杰问。

“不能,就是感觉挺好听的。”记者老实作答。

“是‘发’音。”张团杰笑着说,“手工制作的乐器调音完全靠耳朵听,只有经过多次调音才能达到音准。”

张团杰今年71岁,14岁时到原漯河乐器厂当学徒,3年后艺成出师,可以手工制作二胡、三弦、古筝、琵琶、笙等乐器。

“咱省手工制作乐器的没有几个人啦,所以我要多培养几个传人,不能让手艺失传。”张团杰说。

坚守这个老行当,张团杰表示要感谢《梨园春》栏目。1994年,《梨园春》正式开播,在中原大地掀起戏曲热。“原来买乐器的人少,《梨园春》开播后,民间喜欢戏曲的人越来越多,乐器市场逐年升温。”张团杰说,他制作的乐器主要销售给南阳、漯河等地的戏剧团和民间艺人,很受欢迎,他每个月纯收入3000余元。

张团杰目前多是接单生产,客户直接把制作乐器的原材料寄给他,他根据客户需要制作相应的乐器。“做不及,存不住货。”张团杰随手拿出一把三弦说,“这个是河北邯郸的客户两个月前订做的,我用了8天才做好,这两天就给客户寄过去。”

张团杰介绍说,手工制作乐器一般有切割、刨平、打磨、蒙皮、组装、抛光等几个步骤,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是蒙皮(把蟒皮蒙上琴筒)。要先把蟒皮用凉水浸泡,不能用温水或热水,浸泡时间根据蟒皮厚薄确定,一般需要两个小时。浸泡后还要进行铲刮,这是个细活儿,目的是让蟒皮各部位厚薄一致。“皮面水分略干后开始蒙皮,这时候需要用模具,让皮子得到充分拉伸,但又不能太紧或太松,否则会影响音质。”说起这些工艺,张团杰侃侃而谈。

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张团杰从2018年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传人。目前,他认可的传人有3个,均已艺成自立。“他们都能独立制作乐器,销路和收入都还不错。”张团杰欣慰地说。

张团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对乐器兴趣不大,他就把重心放在小儿子身上,还把今年32岁的小儿媳邱晶晶带出师。“原来看父亲年纪大了,我不忙时就给他打打下手,没想到我越来越喜欢这门手艺。乐器制作的过程充满乐趣,里面有自己的思想情感。”邱晶晶说,每当完成一件作品,她就特别有成就感。

“我是真的热爱制作乐器,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张团杰说。

“非遗传承保护是提升村庄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焦庄村将以‘五星’支部创建为牵引,充分发挥张团杰老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他打造家庭作坊,建立展览室、陈列室、加工间、工具间等,并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组织有意愿、有条件的群众参与技能传承,让老行当焕发新活力。”焦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政良说。

(本报记者 朱江淼)

①切割原木

②精心打磨

③抛光琴筒

④雕刻音窗

⑤蒙上蟒皮

⑥调弦试音

⑦传授技艺

本报记者 姜涛 摄

策划 刘 泉

统筹 陶向军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

视觉 李永伟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