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清末郏县知县张三铨及相关刻石初探
石河清流古韵长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末郏县知县张三铨及相关刻石初探

“廉泉茶亭”石匾拓片 王文一 摄
荣昌火柴公司生产的“卧牛牌”火柴火花商标
图片由张三铨后人提供
邑侯掌卿父台碑残碑
王文一 摄
1921年荣昌火柴公司人员合影 图片由张三铨后人提供
 

王文一 魏如江

2020年冬,笔者与郏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李学娃、魏汝江、丁红伟、赵俊峰等五人在县城西关街实地调查中,发现了残碑、石匾各一。

碑石轶事

这两块碑石分别为清宣统二年(1910年)“邑侯掌卿父台碑”残碑一通,民国甲戌(1934年)“张公祠廉泉茶亭”石匾一方。事后,笔者搜集查阅了相关的史志和辅助资料,走访获得了当事人、后人的讲述,将其作为本文的证据支撑。

“张公祠”在清同治三年《郏县志》杂事志祠墓中有载,略述于下:郏县旧有张公祠两处,第一处是为清顺治年间郏县县令张笃行所建,张笃行“山东章丘人,进士,顺治三年任,有风力,兴利除害,爱士知人,所识拔,皆显贵。升礼部主事,祠建东门内。”第二处是为康熙年间郏县知县张震维而建,张震维“江南吴县人,监生,康熙二十年任,修南城楼,立社学,祀名宦”。祠在东关外,两祠遗址早已不存。此张公祠是目前在郏县域内新发现的第三处张姓祀祠存在的佐证,实物现分别被妥善保存在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家中。

由于清末、民国时期豫西一带盗匪丛生,战乱频发,时局不稳,郏县编纂修志止于清光绪年间的《郏县乡土志》。民国十年(1921年),郏县公署曾组织编辑人员续修县志,但最终无果。直到1996年,郏县才系统编纂出版了《郏县志》。该版地方志是郏县有史以来系统的编年史,但由于对那段历史缺乏完整资料,遗漏在所难免。因此,西关街这处张公祠为人不知当属正常。该祠惜在民国年间被毁,具体时间不详。

邑侯掌卿父台碑残碑

该碑的上下部断残严重,最长处为92厘米、宽63厘米、厚16厘米,已不可知原碑的实际数据和文字多寡及记述内容。碑右上书:公 印 三铨,字掌卿,山西绛州人。中书:□(邑)侯掌卿父台张大老□(爷),左落款书:宣统二年孟夏月□□,下方为众立碑人的名录,因文字部分人为损伤严重不能辨读,文中□□内文字为笔者推断所补。“邑侯”在旧时是对县令的尊称,因其主政一邑,故称“邑侯”,“父台”“大老爷”是旧时士绅对州县等官员的敬称。

“廉泉茶亭”石匾

该石匾为青石材质,长100厘米、宽56厘米、厚10厘米。匾上书“张公祠”,匾中为“廉泉茶亭”,匾中下书“白怀琛、段成功、孔宪怀、朱平章、于海源、陈文翰、王河清、王河汾、梁业信、梁家瑜、常立宾、史树荃、王乃砺、张鸣志、张松栋、李鸿逵、李思贤、刘鸿猷、胡天性、徐铭鼎、张紫云、陈荫清、王德兴、马文烜”24人建亭记功名单,匾右书“民国甲戌冬月”,匾左书“新绛马维駗倡建,中州梁秉南敬书”。该亭的倡建者马维駗,山西绛州今新绛县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下半年至次年12月任郏县县长。书者梁秉南开封人,曾任职郏县伪县政府民政科长、城防委员等职。以此该碑可考为原张公祠内所立碑石,匾额为茶亭镶嵌之物。

2020年9月某日,丁红伟、赵俊峰二人对西关街时年九十岁高寿的牛凤仙老人进行了走访。据老人讲述,她记得幼时山陕庙(山陕会馆)东邻有“张公祠”一处,后在祠前临路建茶亭一座,茶亭为八角攒顶造型,石料亭基,八根红石柱为支撑,上部石质构件内镶嵌“张公祠廉泉茶亭”青石石匾额一方。该亭坐北朝南临近大路,房顶为木质承重结构,房顶覆琉璃瓦,是一座典型的传统建筑。

1944年5月3日,日军侵占郏县时,国民党第一战区12军81师葛开祥部奉命固守县城,当日下午至4日凌晨,与日军进行了一场郏县军民抗日保卫战。日寇将山陕会馆作为临时战地医院,多次将不治死亡的官兵尸体就近在东邻的“廉泉茶亭”内焚烧,最终一次大火引燃了上部的木质结构,导致茶亭坍塌。日本投降后,该匾在清理废墟时被发现,被当地一居民收存至今。

拙文在整理撰写期间,牛凤仙老人因病于2021年2月去世,所幸老人把这段少有人知的珍贵历史片段留存了下来。

郏县文庙新近又发现一通名宦神位刻石,石质为青石,规格长127厘米、宽63厘米、厚13厘米。石刻刻有明代李贞佐等四人,清代张震维、孙珩、张三铨等六人名录。《郏县文庙》一书记载:名宦祠内奉祀纪念自汉代冯鲂至清嘉庆十八年任职的孙珩,共记有在郏政绩卓著的县令19名,此刻石中的张三铨为后续而名列最末。因无志可查,依此可推断为民国初年的刻石,也是封建社会最后时期郏县名宦题名录。

“廉泉”探源

有关“廉泉”一说,北宋大文豪苏轼有《廉泉》诗一首,读后便对“廉泉”有初步的认知。

廉泉

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挠之。

君看此廉泉,五色烂摩尼。

廉者为我廉,我以此名为。

有廉则有贪,有慧则有痴。

谁为柳宗元,孰是吴隐之。

渔父足岂洁,许由耳何淄。

纷然立名字,此水了不知。

毁誉有时尽,不知无尽时。

朅来廉泉上,捋须看鬓眉。

好在水中人,到处相娱嬉。

该“张公祠廉泉茶亭”距郏县三苏园仅十余公里,以“廉泉”命名茶亭或与东坡先生《廉泉》诗有某些关联,因资料匮乏不得而知。

但“廉泉”一词的出现却已久远,有成语“廉泉让水”词条为证。在成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廉、廉洁;让、谦让,原比喻为官廉洁,后也比喻风土习俗淳美。

在二十四史的《晋书》中,记载有一则关于贪泉的历史故事。东晋年间,广州一带多产“珍异”,但由于“多瘴疫”,人们对这里多有恐惧。一些到此为官者,均不愿久留,到任便急于大肆捞取钱财后走人。“贪泉”位于距广州不远的名为石门的地方。时人相传说喝了贪泉之水,便会产生无尽的贪婪欲望,即使是廉士亦贪。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这不过是贪官给贪腐行为找的借口而已。东晋刺史吴隐之途经贪泉,“酌而饮之”,并赋留一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诗的意思是:古人说喝了此水就会贪图钱财,但若真是伯夷、叔齐这样的人物,是不会改变自己操守的。此诗是作者的表白与自励自勉。

在广州为官期间,吴隐之“清操逾厉”,外人虽议论纷纷,“然亦终始不易”。这样一来,“贪泉”之名,就不攻自破了。后来,吴隐之离开广州回到京城,住在小宅院茅草屋里,朝廷的俸禄仅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别赈济亲戚及族人,生活非常清苦,将廉洁俭朴之风一直保持终老。

有贪必有廉,相关资料中记载有山西、山东、安徽、吉林等几处廉泉存在,其中以陕西汉中的廉泉较为著名,又称“廉水”“廉津”。

《南史》中有一则故事,说当时在梁州(今陕西汉中)任职的参将范柏年受刺史指派,到京师觐见皇帝。宋明帝刘彧问:“广州有一处贪泉,卿州复有此水不?”范柏年回答:“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

汉中当地有两条水名:廉泉、让水和两个地名:文川、武乡。廉泉即汉中的廉泉,让水今在汉中南郑县境内,文川和武乡则分别在今汉中市城固县和汉台区。汉中是著名的汉江源头,大小河流交错,可称颂的地名甚多,但是在范柏年的回答中,他选择了“文”“武”“廉”“让”这些包含美德字眼的地名、水名,突出了此地文化丰厚、山川秀美的形象。

听到范柏年的回答,宋明帝感到很有趣,随即追问一句:“卿宅在何处?”范柏年答道:“臣所居廉、让之间”。从表面看,范柏年只是说自己的住所在廉泉、让水之间,其实是隐含表达自己具有廉洁谦让之品格。这番回答让宋明帝甚为满意,范柏年因此受到赏识,遂被委以要职。由此“廉泉让水”便成为一句成语,被收入成语大辞典。

探寻“三铨”其人其事

邑侯掌卿父台碑碑文右竖书:“公 印 三铨 字掌卿、山西绛州人。”三铨何人?其何德何能深受众乡绅拥戴并为其建生祀祠?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辗转与其曾孙张康取得联系,获得了有关张三铨的生平资料和其家族珍藏的实物照片。

据《新绛县志》载, 张三铨(1870-1918),字掌卿,号贵贡,古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三泉镇吉庄村人,其父曾任职介休县训导。张三铨少年时聪颖好学,15岁时以童子试于州,24岁乡试中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殿试于光绪戊戌科,登进士三甲106名,赐同进士出身,时年29岁。张三铨中进士后,在河南一带为官近20年,曾任过鄢陵、郏县知县、夏邑知事等职。相关资料显示,鄢陵也建有“张公祠”生祀祠。

另据1996年版《郏县志》《郏县文史资料》第四辑中《晚清、民国郏县行政长官名表》及辅助资料所载:张三铨是清末郏县的最后一任知县。任职郏县时,张三铨坚持操守、廉洁公正、执法严明,注重教育,政绩显著,受到百姓拥戴。清宣统二年(1910年),众乡绅在县城西关“万里茶道”郏县段重要节点“山陕会馆”的东侧,特为他建造生祀祠一所,以彰其不朽。时隔25年后的甲戌年冬(1934年),在时任县长马维駗的倡导下,郏县士绅20余人在张公祠前建“张公祠廉泉茶亭”一座,茶水免费供过往行人、商人饮用。

张三铨任职期满回乡梓后,抱实业救国之志,在民国四年(1915年)与邻县闻喜人段捷三,又名连岑,联手在九原山下窑头坡创办“荣昌火柴公司”。该公司生产设备和原料从日本购进,配药技师也从日本聘请,招聘生产工人三百多名,于当年8月正式投产。投产后,火柴厂日产“卧牛牌”“火炎驹”牌火柴100多箱,不久即获巨利,开创了晋南民族工业的先河。

据了解,段捷三24岁时任河南开封“豫泉官钱局”总经理,32岁时因辛亥革命爆发,官钱局改组被革职回乡。

民国二十年(1931年),当局财政部为抵补取消厘金,对火柴开征统税,加之蒋介石与阎锡山“中原大战”造成晋钞贬值,火柴税金增高13倍之多,导致该公司连年亏损,濒临倒闭,后借贷5万元注入,才恢复了元气。1934年,陕西省当政规定该省内五年免征火柴税,荣昌火柴公司将部分机器迁至陕西省华县,更名为“奉昌火柴有限公司”。抗战爆发后,由于日军严格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加之资金短缺,无法维持生产,公司遂告停工,至抗战结束也未恢复经营。张三铨离职回乡创办民族实业受到地方称许,其生平亦被载入地方史册。

作为地方官吏,张三铨能够得到一方百姓拥戴,实属难能可贵。郏县将张三铨列入郏县名宦奉祀名宦祠,并在西关张公祠前以“廉泉”命名而建茶亭,这是对张三铨主政郏县时成绩的肯定。这三通(方)刻石的发现,填补了郏县清后期至民国初期的一段历史空白。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