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从我市农信机构发展实践来看,如何在共同富裕这个宏观背景下,用历史的眼光、现实的视角去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对迫切渴望摆脱路径依赖、回归市场定位的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理论的历史与新时代内涵
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基本理想,在历朝历代思想家的思考完善下,共同富裕概念的雏形逐渐形成,可以概括为老百姓对繁荣、富裕、公正、平等的美好社会的期盼和追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发现资本家依靠剥削工人发财致富和无产阶级日益贫困的真正原因,明确阐述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所有人的富裕”。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正式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信机构助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历史逻辑。农信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三农”的重要纽带。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产力水平偏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通过资金互助,以期实现合作化农业生产,推动社会化经济发展。基于此,国家本着融通区域社会资金、防止民间高利贷剥削、实现资金互助的出发点,逐步把农村经济框架定格为“一体两翼”,即农业生产合作是主体,供销合作、信用合作是两翼。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信机构应运而生。农信机构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农业稳定发展史、农民脱贫致富史、农村和谐变迁史,与共同富裕战略高度契合、同频共振。
政策逻辑。始于2003年的新一轮农信社改革,核心是明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增强农信社服务“三农”的功能,逐步解决城乡金融服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反复提及,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后,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要求推动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回归本源,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实践逻辑。支农支小是国家对农信机构的要求,也是农信机构的天然定位,更是农信社赖以生存的根本。截至2022年9月,全国农信机构有2196家,资产总额达到45万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0万亿元以上,占所有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70%以上。70余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支农支小是农信机构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强底气,只有把支农支小这盘棋下好了、下活了,农商银行才能穿越周期、行稳致远。
农信机构助力共同富裕的战略落脚点
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信机构要坚守初心使命,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这不仅是农信机构应有的责任担当,更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大背景、大逻辑。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五大原则:一是坚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方向。金融可通过资本激活、撬动主体和个人,助力“三农”和中小企业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使人民从劳动中获得报酬,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生活。二是坚持普惠金融理念。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要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要让现代化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农信机构在实现合理盈利的前提下,要更加侧重于政策性、普惠性的目标,提供更加便宜、可获得、可负担的金融服务。疫情期间,全市农信机构累计为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减、免、缓利息65亿元,有力支持了各类微观市场主体渡过难关。三是坚持深化改革。要加快推动省、市、县三级体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机制,转换经营管理机制,激发支农支小的内生动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四是坚持系统观念。要按照中央规划的总纲领,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探索有效实施路径。五是坚守风险底线。保持审慎稳健的经营风格,加强合规管理,强化风险排查整治,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处置的长效机制,确保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具体的实施路径,要围绕“共治”“共富”“共享”多方发力。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共治金融。切实加强政治建设,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在服务“三农”、支持乡村振兴等重大问题上始终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改革发展的整体方向不偏离金融服务人民的本源、本质。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水平,紧紧围绕推进共同富裕的资金、服务、信息、技术等要素,整合党群服务、社会治理、数字政务和普惠金融等服务功能,构建“党建联创+社会治理+便民政务+普惠金融”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积极融入基层乡村治理,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战斗堡垒。
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共富金融。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已脱贫户、边缘户能贷尽贷、应贷尽贷,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围绕乡村振兴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充分发挥贴近“三农”、熟知“三农”的优势,不断增加涉农贷款投放,优先保证粮食生产的信贷资金供应,着力支持农户、种植养殖专业户、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积极支持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加大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消费需求的金融支持,更好地发挥支农资金主渠道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三是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微观市场主体,开展多领域多层次政银企对接,积极拓展与农业、发改、财政、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常态化合作,对辖区内专精特新、生态旅游、现代物流、食品商超等重点领域分类建立“白名单”“灰名单”,加强对接服务。四是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围绕就业创业和安家落户的金融需求,研发专属金融产品,努力破解新市民因资产和信用不足导致的融资难题。加大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小微企业和相关行业金融支持。五是推动政府主导下的保交楼以及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
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共享金融。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导入政府、企事业单位、第三方公司数据和各类地方特色数据,促进金融服务更加高效、快捷、安全运行。二是加快业务创新。开发出更多适销对路、价格优惠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三是优化业务流程。整合现有网点、移动终端、自助终端等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在农村等地区打造基层“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让老百姓办理业务“最多跑一次”。四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依托线上渠道和物理网点,提升互联网+综合服务能力,拓宽农户、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产品销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金融支撑。
聚焦关键重点,强化工作保障。构建共治金融、共富金融、共享金融,需要农信机构在机制、流程、队伍、文化等方面整体性重塑。一是完善考核机制。要持续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措施,不断完善分层分类考核指标体系,有效引导金融活水流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加大对“三农”、制造业、绿色发展和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更多青年员工和专业人才下沉一线,加快建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信铁军。三是培育良好文化。大力传承和弘扬“三同”“三水”“三勤”“三铁”信合精神,不断涵养心系发展、情系民生的家国情怀,发扬担当、务实的优良作风,在深度参与、融入、服务国家共同富裕中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
(作者系市农信办党组书记、鹰城农商银行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