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鹰城精灵红嘴鸥·人鸥情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待“ 客 ”有道 真情守护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2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待“ 客 ”有道 真情守护

投喂红嘴鸥 史学章供图
马增光与红嘴鸥互动 赵晨霞 摄
人鸥嬉戏 李宝臣 摄
霞鸥成趣 本报记者 张鹏 摄
 

热心市民与红嘴鸥——

投喂不轻松 平时多锻炼

11月30日下午近6时,记者拨通了史学章的电话。“我刚喂完红嘴鸥,正在往家赶。”电话那头的他爽朗地说。

史学章中气十足、思维敏捷,谁能想到再过一个月他就是一名80岁的老人呢?

史学章原来在平顶山眼科医院上班,已退休多年,今年被一家民营医院聘用。“工作不是太忙,每周上3天班,剩余时间就是喂喂红嘴鸥、拍拍照片、写写感想,总之就是闲不住。”他说。

2017年,史学章就和红嘴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得知红嘴鸥在白龟湖越冬后,他和老伴儿自发地成为亲鸥、爱鸥、护鸥队伍的一员。“红嘴鸥最喜欢吃小鱼,但小鱼不好买,我就让身边的朋友帮我留意,看到有卖小鱼的就买下来,然后再分成小包保存在冰柜中,什么时候去喂红嘴鸥再拿出来。”史学章说,每次都是等其他人喂完他再喂食,“要不红嘴鸥就不吃其他食物了”。

在史学章的眼中,“红嘴鸥可聪明了”。他把小鱼撒向空中,红嘴鸥在空中接着,只有小部分小鱼被在水面畅游的红嘴鸥分食。看着红嘴鸥翩翩飞翔的倩影,“觉得特别满足”。

“家人很支持我喂食红嘴鸥,也知道我喜欢摄影,两个女儿争着给我买相机,但我都拒绝了。”史学章说,“主要是年龄大了,相机拿着太沉,举不动了。”

投喂红嘴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胳膊用力,才能抛得高、抛得远。史学章右侧肩膀关节疼痛,前几天由于用力过猛疼痛加剧,只好每天把小鱼分装好,委托其他志愿者投喂,“看着红嘴鸥在空中争抢食物,我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为了能顺利投喂红嘴鸥,史学章开始加强锻炼,除了每天走1万步,他现在开始坚持每天甩胳膊10分钟以上。

“红嘴鸥聪明又可爱,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爱鸥护鸥的队伍。”史学章说,因为经常到湖边给红嘴鸥喂食,他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一群人在一起交流喂食心得和拍摄的红嘴鸥照片,其乐融融。

在河南前行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朱品文同样是红嘴鸥爱好者。“周末,我喜欢带着家人到湖边游玩,特意为红嘴鸥准备一些食物,看那水天一色、群鸥翱翔,心情特别舒畅。”朱品文说。

为了让上小学的女儿了解红嘴鸥的生活习性,朱品文和女儿一起查找资料。“现在孩子对红嘴鸥的了解比我都多。”朱品文笑着说。

每次到白龟湖畔,女儿一边为红嘴鸥喂食,一边让朱品文帮忙拍照。“照片中必须出现红嘴鸥,要不然她会跟我急眼。”朱品文说,因为红嘴鸥,女儿养成了自觉查找资料的习惯。

“以前喜欢带孩子去外地,现在孩子最喜欢白龟湖。徜徉林荫道,四季景色常新;举目远眺,白龟湖碧波万顷,烟波浩渺,鸟戏其间,让人心旷神怡。”朱品文说。 (本报记者 朱江淼)

学生社团与红嘴鸥——

当好宣讲员 守护好生态

“我们城市的小精灵又回来了!”12月5日,示范区公明路小学红嘴鸥保护社团成员时悦翔激动地说。

文明护鸥,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2021年12月,为响应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团工委、少工委发起的“白龟湖湿地青春保护行动”,公明路小学少先大队成立全市首个红嘴鸥保护社团。

“社团以红领巾‘护飞行动’为载体,主要开展红嘴鸥保护研学实践活动,普及爱鸟护鸟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号召大家共同守护鹰城可爱的精灵。”公明路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胡鑫悦、德育主任林晓再说,社团还开展了“红领巾小主播带你打卡白龟湖湿地”系列活动,通过青少年的视角感受白龟湖的美丽、家乡的变化,进一步引导青少年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守护白龟湖一湖碧水。

“社团组织第一次活动时,我见到了红嘴鸥,它们机灵、可爱、友好。”时悦翔同学对于第一次与红嘴鸥互动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红嘴鸥选择白龟湖作为栖息地,这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加入红嘴鸥保护社团,我想号召更多人保护红嘴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我们保护着红嘴鸥的生活环境,红嘴鸥也在保护着我们的生态环境。”闻甜菁同学说。

参加社团活动时,申泽恩同学向大家介绍红嘴鸥的生活习性:“红嘴鸥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身体大部分羽毛是白色,嘴和脚呈红色,以鱼、虾、昆虫、水生植物为食。”同时,他还向观鸟市民宣传正确的投喂方式:“大家不要投喂面包、馒头,这些食物蛋白质含量低,不符合红嘴鸥食性和营养需求,对它的健康不利。”

为给红嘴鸥营造舒适的栖息环境,红嘴鸥保护社团还组织同学们到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捡垃圾,用实际行动维护生态环境。

“红嘴鸥是大自然的精灵、美丽的天使,它不远万里来到鹰城过冬,充分说明咱们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作为东道主,我们要爱护红嘴鸥,让它们在这里安心过冬,与我们年年相守、岁岁相伴。”示范区团工委书记张晓时说,示范区团组织将进一步创新活动方式,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环境监测、生态清洁、护飞行动等活动,持续唱响红嘴鸥与鹰城相依相伴的冬日恋歌。

(本报记者 王民峰)

爱心志愿者与红嘴鸥——

经常坐着公交车去买新鲜小鱼

“吃饭咯,来吃饭咯……”12月1日上午8点,冬季的白龟湖恬静淡然,爱鸟护鸥志愿者队伍的6名志愿者将鸥粮撒向天空,伴着志愿者的哨声,成群的红嘴鸥迎着阳光逐风而行,叼起鸥粮,盘旋在志愿者身旁。

近年来,红嘴鸥跨越高山和大海,在冬季飞抵白龟湖,爱鸟护鸥志愿者用真情守护它们,人与鸥双向奔赴,结下了深厚情谊。

相同初心,让大家走到一起

对于爱鸟护鸥志愿者来说,2018年12月18日是个难忘的日子。大家怀揣着保护红嘴鸥的初心走到一起,成立白龟湖爱鸟护鸥志愿者微信群。

“当时群里加上我就8个人。”爱鸟护鸥志愿者队伍发起人马增光说,“鹰城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碧水蓝天、空气清新,才能吸引红嘴鸥来栖息越冬。守护美景、留住美景是志愿者共同的心愿。”如今,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爱鸟护鸥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有40多人。

因为一次旅行,马增光萌生了成立爱鸟护鸥志愿者队伍的想法。2018年12月初,马增光去昆明旅游,成群的红嘴鸥在滇池飞舞,有的甚至飞到游客手里吃鸥粮。他被人鸥和谐相处的画面深深打动,主动向旁边的志愿者请教如何保护红嘴鸥,并一一记下。

“咱市2016年就有红嘴鸥,但那时候数量少,只有好好保护它们,才能吸引更多的红嘴鸥来越冬。”2018年,返回家乡的马增光开始建立志愿者微信群,号召身边的亲朋好友加入志愿者队伍。

刚开始,大家仅仅是在微信群里分享拍到的红嘴鸥图片和相关保护知识。2019年初,在市林业局的支持下,爱鸟护鸥志愿者队伍管理越来越规范。大家每天轮流去领取市林业局提供的鸥粮,分早晚两次进行投喂,并在栈道上制止不文明行为,宣传护鸥知识。

志愿者队伍里,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已有85岁,大多住在白龟湖畔。2018年就加入爱鸟护鸥志愿者队伍的市民庞秋霞说:“别看有的志愿者年龄大,但他们对红嘴鸥尽心尽力。”

人鸥和谐,是朋友亦是家人

马增光打开手机,里面存了几百张红嘴鸥站在他的头上、手上的照片。“你看,它们可听我的话,只要我招呼它们,它们就会过来,一点都不怯生。”马增光兴奋地说,现在红嘴鸥看到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也会主动靠近,“这些小家伙知道,又有好吃的了”。

除了喂食和宣传文明护鸥知识,保护受伤的红嘴鸥也是志愿者的一项常态化工作。2020年11月,志愿者在栈道上执勤时看到一只红嘴鸥在湖里的小岛上扑腾,“它是不是受伤了?”“先想办法救下来看看。”栈道上的志愿者很着急。

市林业局了解情况后,派来了快艇,载着马增光和数名志愿者赶往小岛。经过检查发现,红嘴鸥被风筝线挂伤,导致翅膀流血。志愿者随即将它送到市林业局野生动物救护点。

马增光和其他志愿者不放心,经常带着鸥粮去看望受伤的红嘴鸥。“我们把它照顾得可好,每天都有小鱼吃,你们放心吧。”市林业局野生动物救护点的工作人员安慰马增光等人。

半个月后,受伤的红嘴鸥痊愈,马增光等人看着它在天空自由地翱翔,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对于志愿者来说,红嘴鸥是朋友,亦是家人”。

用爱陪伴,想它们永远留下

怀着对红嘴鸥的喜爱之情,志愿者经常主动掏钱为它们买小鱼。“想让它们吃得更好些。”马增光说,不仅是志愿者,这两年很多热心市民也会捐赠食物,委托志愿者投喂。为了买到新鲜的小鱼,志愿者经常坐着公交车去寻找。

如今,爱鸟护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曾在美国居住的李广荣一直关注家乡的红嘴鸥,今年回到家乡的她,毅然加入志愿者队伍。市民王会芳和丈夫也于今年加入,每天为红嘴鸥投喂,从未间断。“希望更多的爱心市民加入我们”“希望红嘴鸥永远留下”……

守住绿水青山之“根”,打开金山银山之“门”,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无论红嘴鸥的目的地有何改变,作为中途驿站,鹰城的志愿者都在时刻准备着,用心用情守护它们、留住它们。

(本报记者 王亚楠)

摄影爱好者与红嘴鸥——

为拍好一张照片来回跑十来趟

落日余晖下,白龟湖波光粼粼,竞相飞舞的红嘴鸥被夕阳镶上了一道金边,与岸边市民的笑脸、远处林立的高楼共同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这一画面被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宝臣用相机定格下来,在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保主题摄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12月1日,李宝臣向记者展示这幅名为《和谐》的摄影作品时说:“为了拍好这张照片,当时我从东到西来回跑了十来趟选角度,又从拍摄的100多张同角度照片中选出了这一张。”

鸟类是李宝臣拍摄的重要题材之一,他2018年开始拍摄红嘴鸥,冬季基本上每天都要去白龟湖。在拍摄过程中,他发现,一开始红嘴鸥胆子较小,看到照相机镜头对着它们,马上就受惊飞远了,“后来,看到鹰城市民都很爱护它们,慢慢就不怕人了,不但见到相机不跑,还开始跟观看的群众嬉戏。”李宝臣也因此拍下许多人鸥互动的精彩画面。

在鹰城摄影界,有众多像李宝臣这样喜欢拍摄鸟类的摄影爱好者。他们扛着“长枪短炮”,冒酷暑顶严寒,蹲守在湖边、河边、树林,只为拍下鸟类的精彩瞬间,记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向阳家住鲁山县城,2009年开始接触摄影,“花了7800多元买了一台单反相机,每天早上背着相机沿沙河骑行晨练,见啥拍啥。”他说,随着摄影技术不断提高,他拍摄的题材越来越集中在鸟类上。为了拍摄白鹭从卵到成鸟的生长过程,他曾连续3个多月每天到昭平台水库旁的树林中蹲守。

正是这份热爱与耐心,让李向阳先后拍摄到红嘴鸥、白额燕鸥、黑鹳、白琵鹭、白隼、黑鸢、鹡鸰等近百种鸟类,精选留存了4万多张宝贵的鸟类照片并多次获奖。“不仅白龟湖有红嘴鸥,我去年12月不经意间在鲁山县沙河水面上也拍到过,后来在昭平台水库也拍到了。这说明来我们平顶山的红嘴鸥不但数量多了,而且活动范围也广了。”李向阳被这群来自远方、恋上鹰城的精灵所吸引,记录下大量红嘴鸥捕食、翱翔、静立的镜头。

环境好不好,鸟类最知道。越来越多的鸟类像红嘴鸥一样选择定居鹰城,成为见证平顶山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风向标,这让李向阳感到十分欣喜。他说:“这十多年来,我拍到的鸟类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得益于我们平顶山的生态更好了、环境更美了。” (本报记者 孙鹏飞)

策划 刘 泉

统筹 陶向军 贾志琼

执行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

视觉 李永伟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