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喜庆二十大 奋进新时代
3上一版  下一版4
 
携手并进“500强”“双子”星座耀鹰城
杨雪梅:山区支教燃芳华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2年10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雪梅:山区支教燃芳华

杨雪梅在随堂听课 张娟 摄
 

2013年9月,杨雪梅放弃离家较近的县城小学,选择回到曾经的母校——鲁山县瓦屋镇刘相公学点支教,一去就是9年。

刘相公村位于鲁山县西部浅山区,瓦屋、下汤、董周、观音寺4个乡镇交界处。相传,古时有一相公落难留在此处,年代、人物皆无可考,时间长了念转音便成了“刘相公村”。村里的学校已有百年历史。“以前村里有个姓花的婆婆,大户人家,她家建的学校有门楼,就叫花门楼,俺9岁时去那里上过3年学。”93岁的村民杨光富说。

杨光富所说的学校应该是私塾,花家早已败落,私塾却保留下来。本世纪初,刘相公村的学校被定点布局为瓦屋镇第四小学的一个学点。由于诸多原因,该学点连续十几年教学质量在下游徘徊,村民纷纷把孩子送到镇上或县城上学,上级教育部门一度准备撤销这个学点。

杨雪梅从村里的小学毕业,到瓦屋镇上初中,考上师范,毕业后分到瓦屋镇马老庄中学,因教学成绩优异于2005年被调到鲁山县实验中学。在县城学校里,杨雪梅所教的课程成绩一直在全县排名靠前。

“闺女,能回来教教村里的孩子们不?这几年好多学生都出去上学了,学校都快散了,你在哪儿教学不是教啊!”杨雪梅的父亲杨光凡曾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对村里学校状况忧心不已。

“那几年,一回娘家,俺爸就对我说这些。说实话,看到学校快不行了,我心里可不是滋味。”杨雪梅说。

2013年9月,根据教育部门的政策,县城学校开始支援农村学校。杨雪梅得知消息后,第一个报名要求回家乡支教。

在同是教师的丈夫的支持下,4岁的大儿子留在城里跟着爸爸,杨雪梅带着仅3个月的小儿子回到刘相公村开启了支教生涯。因学校房子紧张,她吃住都在娘家。

当时,学校只有6个班140多名学生,人数最少的一个班只有18名学生。

杨雪梅主动要求教二年级数学和五年级英语,并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她想尽办法改变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教孩子们学习方法。学生底子薄,放学后她就义务到孩子们家里走访辅导。她的付出,得到了父老乡亲和孩子们的认可。

“雪梅,回来好,咱村的孩子们有希望了。”

“咱们这里条件差,调不来老师,回来教,乡亲们看着中,孩子们就靠你了。”……乡亲们亲切地对她说。

半年后期末考试,学点负责人冬天一大早就去拍杨雪梅娘家的门,喊道:“雪梅,你教的成绩全镇排第一。”

2015年6月,支教结束,听说杨雪梅要回城的消息后,十几名村民来到杨光凡家。

“雪梅啊,能不能不走啊?俺家孩子原先考分是个位数,现在能考八九十分,你要是走了可咋弄啊!”村民李三妮说。

村民刘录红“威胁”她说:“俺家三个孩子都在学校里,你要是走了,俺都转走。”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杨光富也到家里去挽留她。

“雪梅,咱们是党员,你得起带头作用。再说,乡亲们把你看得这么高,你能忍心走吗?”杨光凡对女儿说。

杨雪梅的妈妈、丈夫也表态,全力支持她留在学点继续教学。

“我喜欢听好听的,乡亲们这样夸我,还真不好意思走了。”杨雪梅笑着回忆当时的情景。

家人的支持,乡亲们的鼓励,杨雪梅留在了家乡这个只有4名教师和140余名学生的学点。她把大儿子也带到学点上学,把丈夫一人留在县城。2015年9月,学点原负责人退休,经过村“两委”、学校教师和家长一致推荐,瓦屋镇中心校任命杨雪梅为学点负责人。

杨雪梅带领全体教师努力改变学校的落后现状。她带一个班的数学、三个班的英语课;每周坚持上一节示范课、听代课老师四节课,然后和老师们评课、研讨;学校留守儿童多,她就带着老师们利用傍晚时间家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点教学成绩连续五年稳居全镇第一,并成功进入全县第一方阵。

支教9年来,杨雪梅跑遍了学点周围的村庄,走访400多个家庭,资助20多个困难学生,帮他们完成了学业,树立了梦想。

如今的学点焕然一新,已发展成为花园式的学校,学生人数增加到300多人,9位老师中有省级骨干1人、市级骨干2人、县级教师楷模1人。杨雪梅先后获得省模范教师、德育先进、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并当选为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2022年2月,杨雪梅被调回城区学校。“在新的岗位上,我将初心不改、不负韶华,继续做好城乡教育的铺路石、连心桥。”她说。

(本报记者 常洪涛)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