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传统村落迎新生
石龙区送文化演出下乡
高新区“一楼一策”化解问题楼盘
小香猪滞销 养殖户犯愁
文明网络 共治共享
今日天气
焦村镇农特产品再添供销新渠道
新华区卫健委优化政务服务
李庄乡铺就产业振兴“金叶路”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9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村落迎新生

古朴典雅的建筑物与现代气息相得益彰 本报记者 张鸿雨 摄
 

9月19日上午,走进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放眼望去,满眼墨绿,玉米、大豆、花生、红薯、芝麻……各类农作物正迎着微风努力生长;抬头远眺,湛蓝的天空中,不时有鸟儿振翅飞过。

上午10点,该村“文秀才”李泽之故居前歌声飞扬,来自江苏的朗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自媒体团队正在这里进行抖音直播。

“这是哪里啊,房子这么美。”“是免费的吗,有没有美食?”记者上前了解直播状况:在线粉丝人数2.3万,留言不间断。

“我们是慕名而来的,已经来了四五天,最多时在线粉丝3.8万。不只我们喜欢李渡口,很多粉丝都期盼来这里转转。”团队带队人李兵说。听闻此话,站在一旁的李渡口村党支部书记李付营格外高兴,快步凑到屏幕前向粉丝打招呼:“欢迎大家来做客,我们村好吃的、好玩的多着呢……”

李渡口村位于冢头镇西北部,获得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河南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号。今年6月,该村又入选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

该村现存明清建筑77处853间,总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这里的古楼、古房、古窗,样式丰富;石雕、木雕、砖雕,精美绝伦。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以四合院为主,两进和三进院落居多,前有门楼,中有过厅,后有堂楼,东西有配房,建筑结构严谨、气势恢宏。村内红石铺路,长短错落有致,全村堪称一座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守着祖上留下的老宅,部分村民仍过着清贫的日子。“李渡口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破常规思维,积极主动探索,力争让老房子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焕发新光彩。”冢头镇党委书记李磊说,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该村自2016年起按照“打造AAA级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挖掘村落文化资源、整合民俗文化,着力打造以“古建、美食、渡口、书画”四元素为灵魂,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该村聘请专家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在保留古建筑、古街巷及传统景观风貌原真性、整体性、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开展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努力建设集景观化、艺术化、生活化于一体的传统村落。每逢节假日,昔日静谧的古村落就会变得热闹起来。许多游客将李渡口村视为抖音拍摄基地,在这里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然后发布到网上,既记录下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传递了李渡口村的美好光景。

村庄“红”了,村民们的日子也跟着红火起来。该村在外创业的李红强、李亚兵、李东方等纷纷返乡开饭馆、建民宿,今年70岁的李振全重拾传统扣碗技艺。如今,李渡口村有近20间民宿可供游客住宿,有古建筑文化和蓝河古渡水域风光可欣赏,有特色花间酒、渡口饸饹、大碗茶、卤肉等美食美酒可品尝。

截至目前,该村已建设标准化游客服务中心1个、游园7个、景观院落15个、微景观23处、生态停车场3个、星级公厕3座,安装休闲座椅30套,配置分类垃圾箱30个,种植月季1万余株,植被种类有50余种,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传统村落有效保护、生态旅游较好开发,集“吃、住、游、学、行”为一体的“旅游+”业态模式正在李渡口村生根发芽,李渡口人正在乡村振兴的幸福大道上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 张鸿雨)

■记者手记

兴产业 增底气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有了产业,农村才有人气,发展才有底气。

近年来,李渡口村在冢头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由原来“房屋闲置不值钱、自然风光不卖钱、资金零星不生钱、劳力闲散不来钱”的窘迫状态变为捧起“旅游碗”、吃上“风景饭”。古村落既增了“颜值”,留住了“乡愁”,又长了“气质”,厚了“里子”,变得越发热闹起来,村民的幸福感也随之提升。如今,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增至每年57万元。

郏县现有传统村落86个,其中国家级18个。相信只要我们立足农村、聚焦农民,把握和运用好乡村发展规律,一定会有更多传统村落迎来新生。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