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汝州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村一产业 兴村又富民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年度任务提前完成
实战大练兵 提升战斗力
回顾百年路 同心向未来
花开好“钱景” 老汉收“金银”
表彰教育先进
理论讲解+现场演示+入户服务
碎石地上种花椒 一腔热血为乡邻
欢迎新生入学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9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碎石地上种花椒 一腔热血为乡邻
——记庙下镇郭庄村返乡创业人士宁万伟
 

8月31日上午,雨后初晴,庙下镇郭庄村一簇簇红彤彤的花椒挂在枝头,椒香弥漫在空气中。

“下雨前就开始采摘了,下雨暂停了,计划明天复工。受今年前期干旱天气影响,花椒产量低得很。”花椒地主人宁万伟说,五六月天气干旱,不少花椒都旱死了,村民都劝他放弃,但是他没有,只是默默地在原有3眼机井基础上又打了一眼机井用来灌溉。

今年49岁的宁万伟在外地有自己的事业,4年前回到家乡,流转70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荒地种植花椒。用他自己的话说,回村创业的初衷是“想为家乡群众蹚出一条致富路”。

宁万伟是郭庄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在汝州市机绣产业园开了一家机绣厂。然而多年前,他也是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

1995年,22岁的宁万伟到洛阳偃师做生意,卖鞋卖布,生意越做越好,后来到洛阳关林做布匹批发生意,2000年又转战北京。

“做布匹批发生意得到处跑着找货源,那时候我隔三岔五就会到浙江绍兴,挑选沙发布罩布料作为货源。”宁万伟说,当时生意好,很多时候拿着现金都进不来货。

为了稳定货源,2004年,宁万伟把北京的批发门店交给亲戚看管,自己在浙江绍兴办起机绣厂,为北京的门店提供货源。

“做一件事就要做成功,这是我的性格。”宁万伟说,最初厂子不大,车间是临时租赁的,设备只有6台,自产自销。后来销售渠道多了,生意也越做越大,2007年机绣厂设备增加到20多台,在当地来说规模算是比较大的。

为了维持机绣厂生产,宁万伟后来又建了线厂、绳厂,为机绣厂提供原料。如果没有汝州市政府领导到浙江绍兴招商,或许宁万伟会一直在绍兴发展下去。

2015年,汝州市主要领导到绍兴招商,内心牵挂家乡的宁万伟接受了邀请,2016年12月将自己在绍兴的机绣厂搬回汝州。

回到汝州后,宁万伟有更多的时间回老家看看。看到乡邻除了外出务工没有更多的增收门路后,在村“两委”的邀请下,宁万伟流转郭庄村700余亩荒地发展农林种植。

走在宁万伟承包的荒地里,碎石满地,一人高的花椒却在碎石间茁壮生长。

“这地就这样,行情差不多也就每亩100元。”庙下镇宣统委员冯海军说,而宁万伟却出价每亩300元从群众手中流转过来。

“我是生意人,当初也是看到了种植花椒的商机才流转了土地,出价高是为了能让乡邻多点收入。”宁万伟说,种植花椒投资大、周期长,原本他想带着乡邻一起种,后来因故决定把700余亩荒地全部流转种植花椒。

自此,一个搞机器“绣花”的老板成为弄田种花椒的“老农”。“我天天两头跑,只要厂里不忙我就守在地里,吸纳村民到田里剪枝、灌溉、施肥、采摘。”宁万伟说,来务工的村民有近20人。

虽然去年遭遇水灾,今年又逢干旱减产,但是在宁万伟看来,种植花椒的市场前景依然明朗。“花椒摘完后,我将组织人工剪枝、补栽,秋冬季再打几眼机井,把缺水问题解决了。”他信心满满地说。

微风吹拂,散去骄阳的热意。宁万伟站在一处碎石堆上,望着远处的花椒说:“自己富不算富。我一定会克服困难,把这荒地变成花椒林,带领乡邻一起增收致富,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魏森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