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60岁老妈学开车
良师益友总关情
坡头卧夕阳
遗失的小路
秋声无觅处 梧桐伴月明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良师益友总关情

 

◇ 杜光松

一份报纸,一份牵挂,一份感恩,一份铭记。《平顶山日报》对我而言,是良师,是益友,是一生的温情。

记得上高中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总爱站在学校的阅报栏前浏览一下报纸,最爱看的是《平顶山日报》。因为这是家乡的报纸,写的是全市的大事、要事、身边事。而每周一期的《落凫》副刊,犹如山涧清泉,清新自然,让人喜欢。

1994年参加工作后,整天和文字打交道,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每天必看《平顶山日报》,从中吸取知识的琼浆。正是在这位无声老师的引领下,我一步步成长。后来,我试着给《平顶山日报》投稿,文章很快发表出来。虽然仅仅是几百字的“读者来信”,但是文末署有我的名字和单位名字,一时间我似乎被领导和同事“高看一眼”,自然窃喜不已。

单位一位漂亮的女同事是报社家属,心直口快,是个热心肠,看到我会写文章就极力鼓动,并将我写的散文拿给副刊编辑。经过曲令敏老师修改,也变成了铅字,刊登在《落凫》头题,占据了一大块版面。这份喜悦和激动久久荡漾在心头。从此,我更钟情于《平顶山日报》。至今想来,还是那种初恋的甜蜜味道。

为了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我还参加了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印象最深的是曲令敏、高淮记、黄昌之老师讲课,这些老师是报社的“大腕”,文章写得风生水起,讲课更是妙趣横生,掏心窝子讲干货,教方法,耳提面命,听后让人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后来,黄昌之老师还赠送我一本他的新闻作品集《超越平凡》,至今我还保存着。

在投稿的过程中,我深深为编辑老师提携扶助、甘为人梯的精神所感动。那时,投稿都是手写的,装在信封里邮寄。为了让我节省邮资,王冬梅老师叮嘱我,把信件直接放在报社门卫室即可。

爱屋及乌,《平顶山日报》的子报《平顶山晚报》我也爱看特别是《天天副刊》。那时候兴起论坛,《平顶山晚报》编辑老师在论坛选稿,发表后小红花置顶,天南地北的作者云集于此,论坛互动频繁,一时热闹异常。

正是在报社领导和编辑老师的关怀关心下,我的散文《一生的坚守》荣获第26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匍匐着,用生命拉纤》荣获河南省报刊副刊作品三等奖。由此,我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协会,被人称为“作家”。

在工作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与杜跃磊、韩江法、曲昭、关运凯、毛玺玺等许多编辑、记者老师有了不同的“交集”,成了人生路上暖心的朋友。曲昭老师对我关爱有加,曾引荐我去给一家企业写宣传稿,并带着我去一家医院采访,极力想改变我的命运。杜跃磊老师在百忙中为我参与编写的《关庙杜村志》作序,熬了几个通宵,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分文不取。关运凯老师多次给我出主意,让我深入生活挖掘素材,编发了我10多篇“地名故事”,还对我咨询的其他有关事宜耐心解答,热情相助,让人如沐春风。

人们常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爱上一个人。那么,爱上一份报纸,更是因为爱上报纸后面那群默默无闻的“嫁衣人”。

我每次从报社门口经过,就像小学生一样,既有忐忑,又有激动。在我心里,报社是神奇神圣的地方,编辑、记者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可是,作为一名普通作者,多年来的经历告诉我,其实编辑、记者老师是可亲可爱的,他们都希望你多写好文章,多出精品,甘愿为你“剪裁润色”发表。他们不轻看任何一个作者,他们看中的是你的文章,他们希望每一个作者都能上稿。你想感谢他们,他们却说感谢你的赐稿支持。一个“赐”字,其胸襟、格局、情怀怎不让人感谢、感动、感恩?

四季更迭,岁月如歌。《平顶山日报》复刊40年来,恪守“与时代同步,与读者同行”办报理念,一路风雨写华章,从四开四版小报到对开四版大报,从日报到晚报;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从黑白到彩色、从图文到音像,从新闻网到客户端……记录并见证了平顶山的崛起传奇、华美蝶变。《平顶山日报》无愧党报称号,有品位,更有站位;有温度,更有态度,始终勇立潮头,引领时代,贴近人民,服务基层。

人生难得良师益友,且行且珍惜。我认为《平顶山日报》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散发着独特的知性之美和浓郁的人文之情。衷心希望《平顶山日报》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平顶山日报》相伴相随,一路前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