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七夕节与数字“七”
一家三代军旅情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8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夕节与数字“七”

 

◇ 袁占才

民间节日,关乎爱情的,唯有七夕。我原不解,七的语词颇多负面,七与八联,成语几十个,皆指不整不端,杂乱无序。也有生气韵的,如七步之才、七星高照等,却是寥寥。织女乃天仙,手巧心灵,她与牛郎会面,怎么会偏偏选在七月初七?而非八月初八、九月初九?

想来,这个时间寓意特殊,内涵特别。

也许,织女看中的,正是七的旁逸斜出。织女叛逆,不甘寂寞,为了寻爱,决裂天庭。王母羞怒,七月七日,发下兵将,抓回女儿。不料,女儿之爱,坚如磐石。王母后悔,不该棒打鸳鸯,恻隐心起,默允婿女,一年一度,七夕之日,会面一次。这种仙凡之爱,连禽鸟也被感动,这一天,它们迢迢千里,不怕尾巴秃了,飞聚一起,为这对有情人凌空搭起一座天桥。

传说要流布,语言得生动。这个传说版本很多,都是围着数字七打转转。多数讲述,说七七之夜,织女下凡洗澡,牛郎盗衣结缘。南阳演绎:老牛嘴里吐出梅豆,牛郎种豆门前,七天过去,豆秧满架。牛郎隐在豆架下,看天上的织女;织女远在天上,俯瞰豆架下的牛郎。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二人眉来眼去七个晚上,互生情愫,结成夫妻。在这个传说的原生地鲁山,有诸多遗址遗存,城东鲁峰山上,登往南天门的石阶,不多不少,是七百七十七个;南天门广场上,有七块巨石,天然裸于地面,人唤七星图;初七白天,女子们乞巧,投七叶草于水中;七夕当晚,供奉的时令鲜果,要七样才好。

人绝顶聪明,取中文数字,对应阴历;用阿拉伯数字,映照阳历。中文的十个数字中,若论玄妙者,想来,以七夕之“七”为最。

人生七窍,天生七情。乐有七音,诗有七言。建安出七子,竹林育七贤。稚童把玩七巧板,雨后飞升七彩虹。蛇打七寸,距蛇头七寸的位置是蛇的致命处。算盘珠子,一竖行七粒,噼里啪啦,拨动起来,黄金万两。 “七”“吉”谐音,七七双吉。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七岁谓之“喜寿”。“七”“妻”“栖”“凄”同音,一个家庭离不开妻子的守护,少不了巢穴的栖息;人生,也难免凄风苦雨,这是人类与七协奏的乐韵。

一些人把“七”视为不吉利的数字,这是不科学的,也实在是对七的冤枉和误解。

豫西鲁山风俗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原意是,一家之主要离家远行,辞别之前,应把“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事备齐,以解妻儿老小的后顾之忧;男人背井离乡,长期在外,一朝归家,得扪心自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件事做得怎样,如有背违,那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今人多不解文意,仅字面盲从,简为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不远行,初八、十八、二十八不归家, 实是食古不化、削足适履了。

“七”“期”亦同音。从自然的角度审视,一周七天,月之盈亏,一个周期,恰好二十八天:一七上弦,二七月望,三七下弦,四七将晦,循环往回,七日来复。女子的信水亦然。难道仅仅是巧合?非也。《黄帝内经》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女人的一生,是跟着月亮走的,与月关联密切,其生理,与七契合。

盈虚者如彼。七,乃女子的生命周期也。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汝州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传女娲正月初七造出人来,是故初七为人日。日月与水火木金土合称“七曜”。东晋《春秋谷梁传序》:“阴阳为之愆度,七曜为之盈缩。”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为“七重”,皆喜庆吉日,每当此时,天地交感,天人相通。

怪不得,这个数字与丧俗密切:豫西家乡,亲人亡故,每隔七天,都要设斋祭奠,是谓“斋七”“做七”“烧七”。第七个七日,称为“断七”“尽七”“满七”。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七七四十九天生缘丰满。七七,预示着终结与新生,代表着涅槃。其中尤以五七仪式最为隆重,亲人们哭昏了日月,哭哑了鹊鸟。

追溯源头,数字七的蓬勃源于七夕,七夕的律动,起于《诗经》。《小雅·大东》: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那织女星,一日七移,忙忙碌碌,往复飞返,难成纹理。在这里,星人拟化,天人合一。

从此时起,七进入人类的视野,祖先们开始思考七与自然的关系。

牛郎织女的传说,从周之萌芽,到秦汉雏形;从南北朝的完备,再到唐之丰盈。由北斗七星到人,由天文之崇拜,到男女之情爱,数字七一直是萦系的主线。

进入唐代,写七夕与七的诗更多,李白、白居易的诗有20多处嵌入“七”,什么七度七贵、七哀七泽、七丝七弦,不胜枚举。然当时七夕白天,热闹之景不太明显,到了夜晚,节之习俗才广泛热烈。其表现形式是小聚或单过。有钱人家,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玄宗与贵妃只在长生殿里,喁喁私语。民间,几许欢情离恨,并在此宵,家家此夜,手持针线,要乞得人间之巧。复杂,复杂到粉席夜宴,简单,简单到几根针而已。到了宋代,七夕节日之盛才达顶峰。其因,概宋太宗颁布七夕节诏,推波助澜。妇孺童幼,贩夫走卒,均参与其中。彼时,东都汴梁设有乞巧集市,专卖乞巧之物。自七月初一,即车马喧阗,到七夕前三日,相次雍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想其景象,观其风情,从初一至初七,整整七天,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不亚于春节。

宋时的汴京,离鹰城很近,想来香风所及,那时鲁山的七夕也定然是喧嚣热闹。2008年3月,为申报“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鲁山县文化局(现文广旅局)对位于鲁峰山东南方山半腰的牛郎洞进行发掘,出土有碑座、柱础、秦汉砖、唐宋瓷碗罐盏,更有两个石麒麟门墩。足见唐宋时,这里就香火旺盛。鲁山民谚“七月七日过生日——赶巧”,是日,飒女暖男都要赶着寻巧。鲁峰山下的七夕古刹庙会至今锣鼓喧天,年年有戏,从不塌台。更加奇怪的是,当地有一首童叟皆知的谚谣:“年年七月七,牛郎哭织女;五六七八九,泪雨必定有;应前不应后,应后下不够。”意思是初七这天,多多少少,老天要下几滴雨来的;初七前,雨下不了多少,初七后若再下,就阴雨连绵了。

诚然,年年基本如此。初七落雨,九分灵验。玉皇是鲁山人的亲戚,这一天,无论雨滴多少,也算是老天爷对这一方热土的牵挂吧!

不可否认,七夕之盛,因七而荣,因鲁山为牛郎织女民俗文化原生地而耀。

这是一个男女和谐、由情生爱、由爱而情的表达日子。

因了七夕,七分明成了一个魔幻数字。四大名著中,由七而生发的故事比比皆是。《三国演义》,关云长放水淹七军,赵子龙七进救阿斗,诸葛亮七次擒孟获。《水浒传》,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红楼梦》,太虚幻境有七司,大观园里住的是正册中的七位。《西游记》,七大魔王,七情迷本;孙悟空在炼丹炉里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悟空拔了七根毫毛,变作七样鹰,吃了蜘蛛精的儿子七样虫……

因为七夕,数字七的内涵更丰润、更饱满,成了中华传统文化耀眼之一分子,入骨入髓。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