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时代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车连通千万家 便民惠民在路上
“背上兄弟”:39年演绎大爱传奇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2年7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背上兄弟”:39年演绎大爱传奇

窦小伟(左)和李永和(右)为患者治疗 本报记者 毛玺玺 摄
 

近日,在湛河区湛河南路“背上兄弟”开办的伟和疼痛门诊,身穿白大褂的窦小伟熟练地给患者贴上膏药。如果不是坐着轮椅,很难看出他是一个无法正常行走的残疾人。窦小伟对面站着的是李永和。

39年来,这对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伙伴演绎了一段大爱传奇。

无私奉献同窗情

1975年出生的窦小伟从小罹患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5岁靠扶墙走路,8岁勉强上小学。

小学一年级时,窦小伟遇到了同班同学李永和。李永和常常主动帮助窦小伟进出教室、上厕所。两人的缘分就此结下,成了形影不离的小伙伴。

小学毕业后,他们进入同一所初中不同班级。初二时,12岁的窦小伟再也无法正常行走了。彼时,窦小伟的哥哥到外地上大学,父母工作忙碌,照顾窦小伟成了问题。李永和主动向老师说明情况,调到了窦小伟所在的班级。

就这样,年仅12岁、身高不足1.4米的李永和承担起接送窦小伟上学、放学的重任,每天推着自行车往返4趟,多走将近10公里的“冤枉路”。

后来,窦小伟考到了市一中。考上中专的李永和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只待了不到一个学期就辍学回了家。为了照顾窦小伟,李永和主动要求到市一中插班陪读,每天背着窦小伟多次往返于宿舍、教室、食堂。直到现在,市一中的校史馆里还保存着他们当年的照片。

相依相守创业路

1996年,《平顶山晚报》第一次报道两人的感人事迹,窦小伟和李永和这对“背上兄弟”开始被人们熟知。

1997年,从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两人合伙开办诊所。不到一年,诊所陷入困境,被迫关门。

不服输的两人到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学习了两年,临床经验和诊疗技术有了很大提升。2000年,伟和疼痛门诊又开了起来。“伟和”取自两个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诊所慢慢有了起色。

随着两人医术越来越精湛,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变的是两人一路走来相依相守的兄弟情。

李永和一直坚持接送窦小伟,代步工具也由最初的自行车、摩托车换成了轿车;窦小伟则带着李永和在事业上不断攀登高峰。

2019年,李永和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称号,在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窦小伟也先后获评河南省优秀乡村(基层)医生、平顶山市第四届道德模范、平顶山市优秀创业能手、平顶山市自强残疾人。

助残济困献爱心

“大爱无疆李永和,身残志坚窦小伟”已经成为“背上兄弟”的标签。“很多人被我和永和的故事感动,我想把这份温暖和大爱传递下去。”这些年,窦小伟、李永和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并鼓励引导身边的朋友和社会力量助残助困助学。

2015年,窦小伟、李永和主动加入市义工联,定期到困难地区义诊。不少医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纷纷加入进来,一起进社区、下乡村、进深山,开展义诊活动,资助困难学子。

2019年,窦小伟和李永和发起成立“背上兄弟爱心健康服务队”,联合十多名医务工作者开展“献爱最美的人”公益活动,为环卫工人、园林工人、消防员等不同行业、岗位的人提供筋骨疼痛义务问诊,并赠送膏药。

近年来,两人携手开展义诊活动100余场,免费送出价值5万余元的药品,还为残疾患者减免医药费,救济困难残疾儿童。

2020年12月,窦小伟和李永和在市民政局注册成立市“背上兄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希望号召更多人参与进来,且更加规范地开展残疾人工作。

今年,“背上兄弟”把目光转向拥军助残,启动了颈肩腰腿康复馆项目,一方面对残疾人、退役军人实行看病优惠服务,另一方面开展免费培训,帮助一部分残疾人、退役军人解决就业创业问题。

“以后,我们会参加更多公益活动,感染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助残济困行列,激励更多残疾人自强自立,创造幸福生活。”窦小伟说。

(本报记者 张亚丹 毛玺玺)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