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叶县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经营守诚信 产业路更宽
“艺”起抗疫 凝聚力量
主动联系线上办 贴心服务不打折
金银花开幸福来
收获
“这下不用让俺孩儿回来了”
“今年小麦不但丰收,而且品质比去年还好”
扶正祛邪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5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疫情使市场流通受到影响,一些地方出现卖菜难。然而,田庄乡黄营村的黄瓜产业却平稳发展,且已持续近十年——
经营守诚信 产业路更宽

 

5月19日早上不到5点,田庄乡黄营村60多岁的村民牛晴起床简单吃了几口饭后,来到村外的大棚内摘黄瓜。

此处有7个大棚共30亩地。牛晴到来后,陆续有30多名50岁至70岁的村民来摘黄瓜。他们熟练地采摘,然后装箱,再用电动车运到大棚外的路边。

就在大家陆续将整箱的黄瓜运到路边时,王占领的货车到了。接着,王岗辉的货车也停到了路边……他们均来自市区的丰莱果蔬交易中心。

王占领和王岗辉来到休息室,50岁的村民陈艳奇已将茶泡好,双方寒暄着坐下。

陈艳奇是这些黄瓜大棚的主人,在此种植已11年。

“就是靠着陈艳奇一个人成就了这里的黄瓜产业。”陪同采访的田庄乡党委副书记王涛说。

卖了货车种起瓜

田庄乡紧临叶县城区,为促农增收,早在本世纪初,该乡就大力发展果蔬产业,黄瓜、西红柿、芹菜、甜瓜一度远近出名。

陈艳奇最初买了辆货车帮人运砖,后来生意惨淡。依托田庄乡的招牌,陈艳奇卖掉货车回村租了15亩地,走上了大棚种植蔬菜的道路。

第一季是黄瓜,黄瓜过后是茄子,或者是辣椒……万事开头难,第一年黄瓜收获季,陈艳奇在地里摘完后,又四处跑着销售。没有固定客户,自然没有价格话语权,忙活一季反而赔了。

痛定思痛,第二年黄瓜种上,陈艳奇就忙着寻找客户,就这样认识了王占领。王占领是个有着20多年卖菜经验的批发商,生意从市区火车站批发市场到东环路批发市场再到丰莱果蔬交易中心,用他的话来说,提起自己的名字,菜贩们没有不知道的。

靠着不怕吃苦的执着和诚信经营,陈艳奇在果蔬产业上滚动发展,从原来的15亩大棚发展到目前的30亩。

陈艳奇的种植技术和销售技巧也逐年提升。为实现冷棚黄瓜及早上市,他在大棚里先建起一层大棚,然后又建起两层大棚。“用上三模大棚,黄瓜能早上市一星期多,每斤能卖到一块五以上。”他说。

买卖双方心连心

当天上午,陈艳奇只在两三个大棚里巡视了不到20分钟,就回到休息室拿出账本,不时有人将装箱的黄瓜过磅后给他报出重量,他边与收购商聊天边记录。

“老陈很守信用,与他合作很愉快。”王占领说,他现在根本不用去验司磅员报的数。

诚信是根本,由运输业转型的陈艳奇深知这一做生意的秘诀。从种菜的那天起,他就牢牢秉承这一朴素的宗旨,先是重量上足斤足两,接着与收购商签订君子协议:无论价格贵贱紧俏与否,只把产品卖给收购商。“咱种菜是挣钱的,人家收菜也是挣钱的,人家亏了,还会来吗?”陈艳奇说。

“人家不让咱亏,咱也得让人家挣,不然人家不种了,咱上哪儿收去。”王占领接过话头说。

随着交往的增多,双方的心越走越近,收购商也传授陈艳奇采摘的技巧:把品相不好的挑出去,能够卖更好的价钱。最好在早上摘,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黄瓜的品相……

于是,陈艳秋要求摘黄瓜的村民,将品相不好的另外打包处理,采摘过程中发现弯的黄瓜及早打掉。他还在大棚四周安装了摄像头,并与收购商的手机联网。

以心换心,王占领经常邀请陈艳奇到丰莱果蔬交易中心看菜价,还建议他不定期到市场上暗访。据王占领介绍,他批发出的价格只比收购价每斤(1斤=500克)高出两毛,扣除运输等方面成本,利润保持在一毛左右。“一车就是七八吨,利润在1500元左右,往往半天就批发完了,知足了。”他说。

由于鲜菜价格波动快且难以捕捉,买卖双方形成了默契:装车运出的时候不问价钱,销售完毕后对方报出单价,陈艳奇就算出了当天的产值。

“许多种植户干不下去,买卖双方不信任是原因之一。”王占领直言不讳地说,种植户想多卖钱,收购商想少出钱。于是,货紧俏的时候,种植户不守承诺将货转手卖给别人;滞销的时候,收购商因不好卖自然不愿意收购。由于信息不对称,有时候收购商拼命压价,种植户则会以次充好,甚至装上车了就地加价。“就这样,你打我一锤,我必然还你一锤,收购商受伤害了不来了,种植户因卖不出好价钱总是赔本而‘歇菜’。”他说。

在陈艳奇这里,买卖双方关系和谐。即便有时候卖不了,收购商也会照单收购,帮着种植户渡难关;陈艳奇获悉后,往往会在收购价格上再退一步。“彼此都不能让对方倒下,生意才能更长久。”陈艳奇说。

产业道路日益宽

上午9点多,大棚外的路上还停有七八辆大货车。“每车都能装上8吨左右。”陈艳奇说。

当天来的收购商有五六家,因为这里已经自发形成了市场,附近的种植户也相继把黄瓜运到这里统一过磅装车。当然,销售模式自然与陈艳奇一样,装车不问价,黄瓜的品相也是一级的。

据陈艳奇介绍,有20多个种植户汇集这里销售,种植面积250多亩,除田庄乡外,还有任店、夏李、辛店、常村的。

原来,这些都是陈艳秋示范带起来的种植户。看着陈艳秋腰包一天天鼓起来,不时有村民来取经。陈艳秋就在种植、施肥、治虫等方面无偿提供技术,并帮助销售。

为守好协约,陈艳秋将示范带起来的种植户建立了微信群,提前一天在群里公布收购信息。久而久之,随着收购量的逐年增大,陈艳秋的大棚外便形成了蔬菜市场,也吸引来了更多的收购商。

“陈老板人品好,又不怕吃亏,俺相信他。”当天,来自夏李乡官庄村的张弯边将黄瓜过磅边说,在指导种植管理上,陈艳秋从不保留,而且随时喊随时到。近年来,他的种植收益稳中有升。

“每次,陈老板开车到我那里免费指导,光油就得烧掉50元,人家从来没让报过。”来自辛店镇大竹园村的种植户弓天福说。在陈艳秋的带动下,他种了20亩黄瓜,收益不错。

“随着市场收购量的增大和收购商的增多,收购价格只能向上走,因为规模大后种植户才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王占领说。陈艳秋自己探索出来经营之路,再让大家共同来维护,产业只能越做越大。所以,此次疫情期间,收购商办理通行证后,首先来这里收购黄瓜。

事实也正是如此,陈艳秋透露,他计划将大棚对面的50亩土地流转,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本报记者 杨沛洁)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