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祁建华和他的“速成识字法”
至今追慕仰遗音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至今追慕仰遗音

 

□ 袁占才

很荣幸,我之居地豫西鲁山,县城中心,有一条琴台街。从街口东行200米,北侧即古琴台。先有台,后有街。后多久,不得而知。总之,台街交相辉映,纪念的是一个人,一个事儿。每每,朝霞清露,夕照晚晴,我穿过熙攘人群,撇开叫卖声声,拐入琴台院,登临土台,看台周古藤盘绕,蓬草疯长。漫眺四围,楼群耸立,远山朦胧,想这百尺高台,虽经千年风雨,剥蚀大半,然那清纯的琴音,洞穿历史,仍萦在耳畔。

该台为唐开元年间,民众捐资自发修筑,为贤令元德秀抚琴善政之用。其所享盛名,不亚于武汉伯牙琴台、苏州西施琴台、四川相如琴台。有网友还把它排在我国古代“四大琴台”之首。

究其实,该台确应在那三台之上。

元德秀(公元695年-754年),字紫芝,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天宝初,受署鲁山令,虽只3年,却清廉有名。廉到何等程度,时任宰相房琯每见之,便叹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尽失。”由之,“紫芝眉宇”延为成语,喻人德行高洁。与之同时代的诗人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于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而晚于德秀约300年的苏轼,则在其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中感慨:“恨我不识元鲁山。”元鲁山,乃当时官场对德秀的称谓。一个惭愧认识他,一个怨恨自己不认识他,更加反衬出德秀之风范。苏轼还在《次韵王郎见庆生日并寄茶》诗中颂道:“折杨新曲万人趋,独和先生《于蒍于》。”那么多的乐曲,苏轼独独与《于蒍于》产生共鸣,概二人经历、追求相似也。

《于蒍于》,乃德秀所作反映鲁山地瘠民贫之曲也。

千余年来,赞颂廉吏元德秀的诗词百余首之多。皮日休叹曰:“三年鲁山吏,清慎各自持。”“清似匣中镜,直如琴上丝。”“所恨不相识,援毫空涕垂。”白居易比喻:“伯夷古贤人,鲁山亦其徒。”其族弟元结赞道:“英英先生,志行卓异。口唾珠玑,襟怀奎壁。”王安石诫勉:“劝君莫问长安路,且读鲁山《于蒍于》。”

元德秀是当代焦裕禄、孔繁森式的人物。他上任时,只携了一把琴,几本书;归去时,仍是一把琴,几本书。《鲁山县志》记他离鲁所作《归隐》诗:“缓步巾车出鲁山,陆浑(唐时县名,在今河南嵩县北)佳处恣安闲。家无仆妾饥忘爨(烧火做饭),自有诗书兴不阑。”《嵩县志》载其“值岁饥,日不举炊,惟弹琴自适。”唐散文家李华(曾作《吊古战场文》)在其所撰《元鲁山墓碣铭》中,述其终于陆浑时,“(草)堂内有篇简巾褐枕履琴杖箪瓢而已”。唐肃宗时,中书舍人卢载作《元德秀诔》曰:“谁为府君,犬必舀肉。谁为府僚,马必食粟。谁死元公,馁死空腹。”看到这样的记述,我每每忍不住泪垂。他的俸禄哪里去了?都接济给了贫苦百姓。

也难怪,德秀去世,其墓碣由李华撰文,颜真卿书丹,李阳冰篆额。李阳冰,唐文字学家、书法家,有“笔虎”之称。其人其文其字其篆,堪为绝代。《辞源》中“四绝碑”解,专指这块碑铭。

《新唐书》列其卓行:“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也,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释盗伏虎,这胆略,谁人敢于担当?惟德秀也。盗自请打虎,也是感佩德秀的德望。

《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同记了德秀一件事:玄宗驾幸东都洛阳,在五凤楼,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率所部音乐,集于楼下汇演,各较胜负。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谲光丽。而德秀,惟遣乐工数人,联袂歌自创之《于蒍于》。玄宗一听这至真至纯之音,甚异之。听过词曲,玄宗瞬间就明白了德秀的一片赤诚之心:这是在劝谏我要励精图治啊。不由发出由衷的赞叹:“贤人之言哉!”玄宗把鲁山与怀州的节目一比,更是感慨万千,扭头,问身边的宰相:“河内百姓岂涂炭乎?”当场罢免了河内太守,减免了鲁山的赋税徭役。

出奇制胜。草台班子的本色出演,竟胜了声势浩大的歌舞团。

甘冒杀头危险,用清雅脱俗的演唱诤谏皇帝,皆只为,德秀心中装着百姓,所做为了百姓。

《于蒍于》的原词已寻觅不见。前年,墨子古街在编排《琴台善政》歌舞时,复原歌词:于蒍苍黄兮草木摇落,秋风萧索兮四野生寒。连遭荒旱兮赤地千里,战乱频仍兮遍地狼烟。十室七虚兮村寨凋敝,每睹此情兮涕泪涟涟。抚民劝农兮夙兴夜寐,琴乐治世兮流水朱弦。余知鲁山兮惟民以念,匪敢懈怠兮不负皇天。近兰远艾兮河清海晏,河图洛书兮国泰民安。

为表感激之情,洛阳献演归来,鲁山民众捐资,在北城墙根下,筑起一座百尺高台,供德秀闲暇弹琴。无意插柳,这座琴台,成其广施德政的好地方。收获季节,德秀抱琴登台,琴韵袅袅,百姓闻之,就纷纷把备好的公粮交到县上,是谓“闻琴纳粮”。德化及人,四野晏安。

德秀做官弹琴,并非附庸风雅。他琴技高超,百姓愿听。传他常常微服下乡,每每携琴,就地一摆,百姓立马围拢上来。轻拢慢捻,他弹上一曲,然后停下来,与百姓交流,嘘寒问暖,了解疾苦。老百姓并不知晓弹者是县令啊。这一弹一听,官民感情,融为一体。剩下的,就是不畏权贵,秉公执法,解民之忧了。

一把七弦琴,成了他劝谏皇帝的金钥匙,成了他治鲁的灵丹妙器。

也难怪,王公六卿称他元鲁山、元大夫,布衣平民喊他元公、元县令,文人雅士呼其七品琴师、音乐县令。无论哪个阶层,哪种称呼,饱含的,都是感怀之心、赞誉之情。千年推移,现在,山城百姓把对他的崇拜,又升华了一层,每每提及他,都称其为元神仙,把他享配入仙。

小小县令,入正史的,不多也。而元德秀,按卓行,他被列入到《新唐书》《资治通鉴》里。按文采,他又被列入到《旧唐书》“文苑”中,与王昌龄、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诗星并列,且着墨424字。写李白的也不过319字。可惜的是,“文苑”中记他所作诗词曲文,诸如《于蒍于》《蹇士赋》《破阵乐辞》《季子听乐论》等,都未能保留下来。

鲁山琴台独具个性,成为名胜古迹,历代几修几扩。明清志书所载的“重修琴台记”就有6篇之多。至光绪年间,琴台规模达到鼎盛,占地40亩,修亭榭桥阁,筑大殿,建仙爷庙,垒月牙池,植桑园,设琴台书院。置紫芝牌坊,上书“紫芝遗爱”4个大字,成鲁山古八景之一。其后兵燹匪患,被毁殆尽,几成废墟。2008年,县里计划易地重建,几经论证,未能进行。2018年,应民众呼声,有关部门在土台上修建石阶,台顶建亭,以供登临。

一台独高,余音悠长。从来筑台筑怨,为公筑台,筑德也。匪台其高,惟德云旷;匪台其远,惟德云深。人心是台。是故,登临斯台,凭吊元鲁山者,比比皆是。金朝诗人元好问一登,禁不住 “眷焉涕盈襟”,发出“千山为公台,万籁为公琴”的感慨。明代诗人陈孜,道尽登临者的心情:“贤侯德政爱民深,百尺高台静抚琴。一曲清风弦上调,满腔和气轸中吟。高山流水非独乐,至今追慕仰遗音。”

音乐原本是娱乐的。用音乐劝谏教化的,历史上,功推元公一人。伯牙、西施、相如之琴,为一人而弹,想来,正史记载他们的事迹不多。人们传颂他们的,也仅仅是知音和爱情,虽为美谈,然毕竟是小我的境界。我孤陋寡闻,不知这三位留下的琴台,是谁人、何时为之建造,规制多大,数千年来有没有重修?相比之下,德秀之琴,为天下苍生而弹,他弹出的,是廉政善政之音,充溢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所享之誉,该更高更亮。

七弦音清。追慕琴台遗音遗韵,感受紫芝高行。如今的琴台,虽已揽不到“诸峰来朝,势若星拱,绿野绣错,映带左右”的气势,但畅襟怀,舒啸歌,仍免不了思绪穿越,尘襟荡涤。

曲高韵雅。鲁山古琴台,已成为世人心中的精神高地。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