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丰县城,民政局的张秋小有名气。
今年是张秋在民政局工作的第19个年头。工作中她经常接触独居老人、留守儿童、信访人,她的细心、负责和真诚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工作顺利且有成效。
但在工作中,张秋发现,有些人因特殊的经历思想偏激、情绪低落,并且沉浸其中痛苦不堪,沟通起来异常困难。有一次,社区的一位老人因亲人先后离世而痛不欲生,张秋的照顾和陪伴也未能缓解老人的悲观情绪,心急之下张秋求助于专业人士,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老人打开心结,逐渐走出阴霾。看着笑容一点一点回到老人脸上,张秋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自学心理学。张秋白天忙工作,晚上挑灯夜战,边学习边在工作中实践,终于取得了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师资质。看着他人在自己的帮助下走出痛苦,张秋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张秋加入了由省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组织的灾后救援工作组,赶赴绵阳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尽管张秋去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在灾区看到村庄湮没、家园被毁的情景时,她还是感到惶恐和无助。在救援现场,张秋看到参与救援的解放军战士军帽、军装上写着姓名和部队番号,一位小战士平静地对张秋说:“来之前,每个人都写有遗书。”看着一个个满脸疲惫但目光坚定的战士,张秋心中升腾出一种力量。夜里,被余震惊醒的张秋瞬间感受到死亡近在咫尺,她冷静地写下自己的编号,默默地留了一封遗书。张秋在她的工作日志上写道:亲历山崩地裂的地震现场,在世界末日来临般的压力下,我的生命得到了重生。
2010年4月玉树地震,张秋受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邀请,到玉树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她克服种种困难,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圆满完成了任务。
2012年,张秋接到做好县域内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统计和资料整理的工作任务。在那些日子里,她跑遍各个乡镇,测量零散烈士墓,走访当地知情人员,挖掘整理烈士的信息资料。
“工作的过程也是个人心灵被洗礼的过程。”张秋说,“对烈士最好的纪念就是珍惜和善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张秋坚定地走在社会工作和爱心公益的道路上,她参与的“中国中西部留守女童生存发展状况”专项研究,以中国首部关注留守女童粉皮书形式发布。她策划实施的“宝丰县留守儿童假日托管”项目,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该项目入选《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宝丰县就该项工作两次在团省委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并被评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此外,她个人还获得河南省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称号。面对取得的成绩和社会的赞誉,张秋很平静地说:“我所经历的都是我的宝贵财富,成为心灵的耕耘者是我不变的初心……”
(本报记者 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