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盘 根 究 底 话 墨 子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1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盘 根 究 底 话 墨 子

墨子古街墨公祠
墨子古街游人如织
尧山镇墨子故里石碑
 

○ 袁占才

◉阅读提示

一个人,盖棺定论,能称为一个“家”,就够荣耀了,而墨子,却是可以冠无数个“家”的,诸如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还有诡辩家、纵横家、发明家。占全了,古今几乎没有出其右者。

这么个博通六艺的智者,出身贫贱,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其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无不为平民代言,所以,他又被誉为“百工圣祖、平民圣人”,连毛泽东都赞他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这也正是两千多年来,墨子受到尊崇的原因。

我原以为,把墨子列入文学家中有些勉强,可是,2007年3月30日的《河南日报》颠覆了我的认知。当天,通版文章《厚重河南·解读中原》,编辑组织的是一篇《诗文文化:中国文学的源头和高峰》的文章,左侧竖排6幅河南古代作家像,右侧竖排6幅河南现代作家像,墨子名列左侧首位。这绝非编辑的无意识编排。我们阅读《墨经》,可以感受到其文采斐然,且篇篇都充满智慧和悬念。如果把他老人家归类的话,似可归入小小说作家或散文作家行列中。我不敢说墨子是中国最早的作家,但他是我国第一个用方言写作的作家,这是确凿无疑的。

墨子所主张的,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科学民本、人才节约理念,换句话说,他的思想与理论拿到现在,都依然新颖、实用。这也正是2000多年来,墨子受到尊崇的原因。

换言之,学问无论深浅,社会各层人士大都记着墨子,墨子就活在我们面前,他慈爱亲切,他侃侃而谈,他指导我们兼爱和平、创新奋进。

理所当然,墨子的思想就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墨子其人,在平顶山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库中更是瑰宝。鹰城十大历史名人评选,墨子名列前位。

2016年,原文化部立项,把中国墨子文化数据库建在了平顶山。

墨子之鲁 并非东鲁

国人最爱盘根究底,究的就是里籍。连潘金莲的里籍还有人争呢,更何况墨子这样的名人。

太史公为那么多人物立传,却未能为墨子立传。他只是在《孟子荀卿列传》中简单叙述道:“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寥寥数语,为我们留下一个谜题。

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晚于墨子300年的司马迁,致力于探幽访古,追根寻源。他在齐鲁,特别是以滕州为中心的鲁南一带活跃,甚至是“厄困蕃薛”。如果墨子是山东滕州人,他不会没听说过墨子的一点点传闻轶事的。

不是太史公遗忘了墨子,也并非太史公对墨子不感兴趣。合理的解释是,孔墨虽同为显学,但两种学说对立。其后的数百年间,尊孔而抑墨,到了西汉,墨学衰微,墨子遗事已不知其详。

找寻里籍,最具说服力的还是志史。

最先定论墨子里籍的,是东汉文献注释学家高诱。他为《吕氏春秋》作注,在《当染》篇、《慎大览》篇皆云:“墨子名翟,鲁人也。”

高诱以为,我说的“鲁人也”,那是再明白不过,指的就是周初先称鲁国,后其称鲁阳,楚曾称鲁阳国的“鲁人”。此鲁是“西鲁”之鲁阳,也就是张衡所说的“鲁县”,而绝非“俾侯于东”的“东鲁”鲁国。

《诗经·鲁颂·閟宫》,讲述了周公两次就封的经过。先是“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封立长子(伯禽),使他成了鲁侯(初封。今之鲁山)。再是“乃命鲁公,俾侯于东。”王又授命鲁公(再封。今之山东)去做东土的诸侯。

早于高诱百年,发明了地动仪的天文学家张衡,在其《南都赋》中记述,刘累“视鲁县而来迁”。

刘累是刘姓始祖,曾为夏帝孔甲养龙。

鲁山正为夏人居住地。墨子背周而法夏,是楚文化的结晶。

高诱为什么不直接称墨子是“鲁阳”或“鲁阳国”人呢?学贯天下的史学家难道语法不严谨,用词不准确?非也。只因楚国占领鲁阳和称鲁阳国的时间相对较短,鲁阳和鲁阳国的称谓,根本反映不出西鲁鲁国远在夏商时期已经称鲁的历史蕴含。

近千年的历史风云过去,没有人对高诱的“鲁人”提出疑义。

到了南宋,史学家罗泌饱览典籍,撰《路史》47卷,在其《路名记》中,对高诱的“鲁人”作出进一步解释:“鲁,汝之鲁山,非兖(兖yǎn,地名,在山东省)地”。

到了清代,方志学家毕沅在所作《墨子叙·注》中再作说明:“高诱注《吕氏春秋》以为‘鲁’人, 则是汉南阳县,在鲁山之阳,本书多有鲁阳文君问答,又亟称楚四境,非鲁卫之鲁,不可不察也。”

清代考据家武亿更进一步作出阐释。他在其《跋墨子》和主纂之《鲁山县志》中记道“《吕氏春秋·慎大览》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也’。鲁,即鲁阳,春秋时属楚。古人于地名两字或单举一字,是其例也”。

武亿把墨子正式记录在他主纂的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鲁山县志》集传篇,又在艺文志篇中,详细论证了《墨子》一书的版本源流,录载了毕沅的《墨子叙》。

武亿原籍山东聊城,后迁河南偃师,曾任山东博山知县。他精通经史,主修过多部县志。

离墨子生卒年虽然稍久了些,但毕竟墨子“落户”到了《鲁山县志》中。

晚于武亿半个世纪的孙诒让,在这个时候突然提出了墨子山东“鲁国说”,根本不值一驳。

时间推移到1982年8月,河南省《中州学刊》第4期,刊载了时任山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蔚华的文章:《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论证墨子里籍在鲁山。

这篇文章超越古人,论点论据更为新颖、独到、充分。在兼论东鲁与西鲁关系的同时,更加响亮地提出:墨子里籍,并非东鲁山东,乃西鲁鲁山也。

该文被收入1994年版新编《鲁山县志》中。

与鲁阳公关系密切

墨子摩顶放踵,交结的多是各国要人。在家乡,他与鲁阳公接触频繁,交往极深。仅《墨子·鲁问》篇中,他与鲁阳文君对话5次,《耕柱》篇中,对话两次。而与鲁国国君对话少之又少。

鲁阳公即鲁阳文君公孙宽。墨子与鲁阳文君,两人反复交谈,相处融洽,讨论问题涉及对外战争、仁义治国、忠臣识别等。正是鲁阳文君见识了墨子的才智,才把墨子荐于楚惠王,要惠王重用墨子。

《墨子·鲁问》中,两人有一段对话:“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鲁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这段话至少可说明三点:

一、鲁阳文君准备攻打郑国,墨子听说后,马上赶到制止。“闻而止之”,可以想象速度之快。两人必是住得很近。

那时没有手机之类先进通信设备,传递信息唯靠信件。如果墨子远在山东,没有个把月,是绝不可能赶来。那也就不是“闻而止之”的概念了。

二、当时,鲁阳是可以简称为“鲁”的,否则,鲁阳文君不会说“鲁四境之内”。这和高诱所注墨子“鲁人也”一致。

三、墨子是鲁阳文君的臣民。因为君王称“寡”是相对他的臣民而言,如果墨子不是鲁阳文君的臣民,他不会说“寡人必将厚罚之”。

同样,《墨子·鲁问》篇中还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子墨子闻而见之。”亦是把“鲁阳”直接简称为“鲁”的。

正是因此,武亿在纂修清嘉庆《鲁山县志》时,在集传中,亦把吴虑列入,且排在墨子之后。

《墨子·鲁问》篇既载有鲁国国君之问,又载有鲁阳文君之问,应该说,在当时,东鲁与西鲁是很容易分清楚的。

按照周礼,国与国间,王公卿士相聘,宾客一般称主国之君为“主君”。《墨子·鲁问》中,墨子同鲁君谈话,两次称“主君”,完全以宾客的口气,对鲁君提出建议。而对鲁阳文君,则不称“主君”,而单称“君”。

墨子不称鲁阳文君为“主君”,不是鲁阳文君地位不够,而是墨子本就是鲁阳人,不必以宾客之礼相待。

自谦鄙人 自谓北方人

尽管墨子善辩,但自己却十分谦虚。

鲁阳文君宾服墨子。《诸宫旧事》载,鲁阳文君向楚惠王介绍墨子:“墨子,北方贤圣人。”

但墨子见了惠王,却谦虚地说:臣,是北边的一介平民。《吕氏春秋·爱类》载:“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墨子·公输》中也两次提到“北方”。墨子为止楚攻宋至郢,见公输般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北方,是相对于楚国来说靠北。指楚国的北部边境。不属同一国度,是不合适用“方”的。鲁阳,正居楚国北部边境。“鄙”,在这里,既含边鄙、边陲、郊野之意,也有粗俗、浅陋之谦。

墨子用“臣”“北方”表述里籍,楚王马上会意,墨子是自家人啊。而墨子与公输般,两人原本就是好朋友,且同为鲁阳人,两人还有多次比巧的故事呢。

如果墨子是楚国以北的鲁国人,那他应当说自己是“北国人”或“鲁国人”。

《墨子·公输》中记载:“墨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吕氏春秋·爱类》《淮南子·修务训》《世说新语·文学篇》说“自鲁往”,亦有说起于齐。鲁阳至郢都约千里,十日十夜不停歇勉强能够到达,而若从山东齐鲁至郢,则两千来里地,十天十夜步行,那是根本到不了的,可见“起于齐”为讹误。

《墨子·鲁问》中,墨子两次谈到自己是“中国人”。

一次是鲁阳文君告诉墨子,楚国南方,有个国家,风俗是吃人。墨子说:“虽中国之俗……”

这里“中国之俗”,意即中原各国之风俗。在古代,中国指的就是中原。鲁国原是不属于中原范畴的。

另一次是同篇中,越王请墨子入越做官,并以土地相封。墨子对其弟子公尚过说:只要越王肯用我的道,我去越国,和群臣一样就行了,何必要封地呢?假若越王不用我的道,我去那里,不等于把义卖了吗?同样是出卖义,我卖给中原各国就行了,何必要卖给越国呢?

墨子原话是:“均之粜,亦于中国耳,何必于越哉?”

“粜”亦为典型的鲁山方言。鲁山人把卖粮食都说成是粜粮食。

桑梓情怀 方言写作

《墨子》一书,不是墨子一人所写,大部分是墨子亲著或口授,小部分乃其弟子收集整理。

鲁山原属夏地,后为楚之北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墨子呱呱坠地在楚之鲁阳,并长期生活于此,说的当然是鲁山话。

那时没有录音设备。如今,我们穷尽一切办法,也无法听到墨子的原音。但我们读《墨子》一书,还是能感受到浓厚的、纯粹的鲁山方言的味道。

譬如“饥”“安生生”。《墨子·尚贤》中,王公大人问墨子:“为贤之道将奈何?”墨子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

饥也即饿,鲁山人常说饥而不说饿,说饥不饥而少说饿不饿。

“安生生”含安定、安宁、安全、安静意。“安生、安生生、安安生生”几乎是鲁山民众的口头禅。人畜温顺喻之“安安生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叫百姓“不得安生”。旧社会战乱频仍,一方百姓常感叹:“啥时候,咱们才能过上安安生生的日子呢?!”

已故鲁山籍在台墨学专家冯成荣,有一首打油诗曰:“墨子兼爱又非攻,席不暇暖为苍生;游说诸侯别打仗,希望人民安生生。”

《墨子·备梯》中,记述这样一件事:禽滑厘像仆人一样侍奉墨子三年,手脚都磨出了老茧,却不敢问墨子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墨子心里过意不去,“乃管酒块脯,寄于大山,昧茅坐之,以樵禽子”。

很多墨学专家们,面对这几句话一筹莫展。他们万般想象,不解其意。若要懂得鲁山方言,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管”同“灌”,“管酒”也即“打酒”;“块”同“”;“寄”即“来”也;“昧”作动词,是把茅草(用手或胳臂)抿倒;“樵”非砍柴之樵,应为瞧人之“瞧”,乃携礼探望慰问之意。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拜望长辈,抑或求人帮忙,登门造访,带着礼物,鲁山人都叫“瞧”。

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墨子带着打来的酒,着盛肉的篮子,(与禽滑厘一同)来到大山上,把茅草抿倒,两个人坐下来,边吃边喝地拉话。

《墨子》中还有“待客”“宾服”“将养”“强梁”“不材”“阴暴”等诸多鲁山口语。“待客”是高规格、尽己所能招待客人;“宾服”即服气、臣服、佩服;“将养”多指调养、赡养、抚养;“强梁”鲁山话多含蛮横霸道的成分;“不材”则是说一个人没能耐、没出息,毛病太多,才能平庸,不可造就;“阴暴”有暗里欺凌、糟蹋、害人之意。

粗略计,《墨子》一书,鲁山方言有百多处。

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说方言那是自小的事,长大了再学,只能学到皮毛,更别说能生动地用到文章中了。

墨子用方言写作,充分体现了他的桑梓情怀。

研究《墨子》方言的,有一位权威人士,叫萧鲁阳,也是土生土长的鲁山人。他原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省墨子学会副会长。萧老一生倾情墨学,著了5部研究墨子的书,其中一部《墨子元典校理与方言研究》,是从河南方言,尤其是鲁山方言角度,对《墨子》诸篇文章予以考订注解。

平民圣人 民俗传承

作为圣贤,墨子是活在典籍中的;作为平民圣人,墨子是在民间被记忆的。

而作为墨子故里的鲁山,对墨爷更有着根深蒂固的眷念。

鲁山8个乡镇有墨子文化遗迹遗存,略为尧山镇墨子故居、相家沟板房;赵村镇红佛寺、中汤墨子坊、墨子种莲处、染布晒布处;团城乡墨鲁棋盘石;四棵树乡墨灵学馆、千年古银杏树抽中心板处;辛集乡穷爷庙、墨子井;库区乡救鲁阳文君放火台;瀼河乡茅山遗址、墨子聚徒学艺处;熊背乡土掉沟、黑隐寺等。

从平民到神圣,少不了传说故事的演绎。鲁山墨子故事涉其出生、宦迹、隐居、归葬。既有墨子教授弟子们生产技艺的,又有归隐著书立说的;既有与鲁班交往,两人对弈、合抽银杏板、比巧放风筝的,又有周游列国,推行兼爱非攻学说,受到鲁阳文君重用,多次向其问道问计,日返三舍,抗拒外敌侵略的。

这些传说故事体系完整,相互印证,共同组成了墨子奔波劳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一个个画面。

鲁山对于墨子的纪念,莫过于民风民俗的融入。

在农耕时代,鲁山广大山区,都有“堂匠班”“成义堂”“劝善居”等组织,他们敬奉墨爷,纪律严明,讲究仁爱互助,传承的是墨子的侠义之风。

鲁山百姓把墨子当作万能的神仙,建了巨型墨子石雕像7座,墨子祠、坊、庙13处。这些祠庙里,也是少不了墨子像的,有事无事,当地百姓就去祈祷许愿,烧香祭拜,纪念墨子。

辛集乡徐营村,还建了一座穷爷庙,敬的也是墨子。老百姓解释,墨子是为穷人办事的嘛!

农历九月初八是墨子生日,鲁山中汤村、尧山相家沟以及墨子古街一带的群众都自发集会,给墨子过生日。

人们敬奉墨子,但年年祭拜的,只有故里鲁山。

鲁山人有着黑衣习俗,其源亦在于墨子法夏,着黑衣。

鲁山民间有“桐棺三寸,守孝三日”的丧葬民俗。民国年间县城还开设有白衣堂,倡导节俭节葬。

鲁山的这些风土人情,不正是墨子精神在故里的入骨入髓吗?!

2013年1月,“中国墨子文化之乡”花落鲁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命名文件十分简略,表述却掷地有声:“鲁山县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墨子的故里,鲁山县墨子文化历史背景独特,遗迹遗存丰厚,民间文化厚重鲜活,具有历史的根源性和群众集体传承的普遍性特征。”

中国民协同时决定,在鲁山建立“中国墨子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民协在赋予鲁山一份荣耀的同时,更是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交给了鲁山。

(本版图片均由鲁山县摄影家协会提供)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