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爱,让我们变得更好
沈从文的“耐烦”
时光驿站山头赵
史海泛舟
鉴古话家风
小村庄的大变迁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10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让我们变得更好

 

◎ 高雯帅

假期,妈妈加班,留成成和果果弟兄两人在家。妈妈帮两个孩子制定了学习作息时间表,勒令弟兄二人严格执行。

临出门,妈妈再次叮嘱:“成成,果果,你们俩互相监督,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好的,妈妈!”两个孩子异口同声。

妈妈已经换好了鞋,背上包,打开门准备离开,又转过身来,附加道:“你们俩互相监督,如果谁没按要求做,等我回来时,检举对方,我有奖赏。”

已经读到初中的成成站起来迎着妈妈说:“妈妈,如果孔子在这里的话,恐怕不会同意你的做法!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妈妈愣在那里,是又惊又喜。

当成成妈妈给我打电话叙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惊讶、欣喜、安慰,也有很多感叹甚至还有一些失落和悲伤。

有人抨击中国的教育正在教出“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可是,文化,需要的是慢火,需要的是有恰当的契机,在他需求的时候,浇点水,施点肥。当知识在孩子的生活中变为“活”的东西,能够恰当运用时,“知识”才变成了所谓的“文化”。

而我们的教育往往不管你有没有内在的动力,不论你是不是需要,只是一股脑地给给给。给的,不是孩子要的;孩子真正需要的,给不了。

难为成成,那么久了,他居然还记得那么清。

我已经忘了当时是什么契机,只隐约记得,向学生讲述了我亲身经历过的情景:

上个世纪末的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还比较少,也没有所谓的“留守老人”或“留守儿童”。农闲时节,村里的老婆婆们常常头抵头凑在一起,“吐槽”自家儿媳。我家的媳妇怎么懒;我家的媳妇怎么恶;我家的媳妇怎么不孝……这个永恒而又常新的话题让老婆婆们一个个义愤填膺、悲恨交加。

这些婆婆和媳妇的关系不用说也能猜得到,每每不是鸡飞狗跳,就是兵戈相向。

成年后,有个同事,她的婆婆和她一家住在一起,婆媳俩相处得很融洽。说到自己的婆婆,她说,不管是人前,还是背后,她的婆婆总是对别人夸自己好,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她不好的话。

她说,并不是自己有多完美,而是因为婆婆特别包容。自己也曾有过一些过激的不当的言行,可婆婆从不计较,也从不在他人面前提起,还跟之前一样待她好。婆婆的大度,婆婆的“隐”而不提,让她内心很是感激,后来就加倍对婆婆好。

原来,比起“证”,“隐”包含的是爱、大度、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明白一件事:比起指摘、抱怨、斥责、揭露、羞辱……具有更强大力量的,是爱,是接纳、包容。

爱、包容,能够滋养我们,让我们变得更好。

某次,班里有个学生来找我,说他新买的一套书丢了。

“破案经验”丰富的我没费多少周折,便顺利把“案子”侦破。

那个偷拿了书的孩子,把书悄悄送到了我办公室。

我把书还给那位丢书的孩子,告诉他和班里其他同学说,是别班的一个同学捡到的。

不久后,见到这个偷书男孩的妈妈,妈妈询问我男孩的在校表现。我绝口不提此事。

那个男孩没有变得更坏,相反,他变得越来越好。

如今的家长大都在各种比较和焦虑里“卷”着,而孩子,在家长的“卷”里,生活得压抑,不快乐。我们的“证”,只会让各种关系更紧张、生硬。

曾有个妈妈向我咨询,她的孩子撒谎:周末早上一早离家,说是去上奥数课,实际上和同学一起偷偷出去玩。妈妈发现后,勃然大怒,想要收拾孩子一通,又怕本来就逆反的孩子更加逆反。

“孩子们上了一星期的学,周末想放松玩玩,很正常啊!”我说。

“可是,”她咽不下这口气,“就容许他撒谎吗?我跟他说过,他成绩可以差,但不可以说谎。”

“说谎是一种自我保护,”我说,“说谎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包容度不够。”

妈妈更加惊慌不安:“那不管他,他以后不就更无法无天了?”

我说:“你可以在合适的时机,把逃课的事说出来并和他商量一下这个辅导班还要不要上。情绪要平静,态度要平等,要给他选择的权利,要让他感觉到自己虽然犯了错,但仍然是被尊重的。”

多少妈妈,就是陷入这样的恐惧之中,分不清“纵容”和“包容”。孩子犯了错,就马上觉得天要塌,似乎一切都要完蛋。

孩子爱玩,这是天性,但妈妈们不能理解、不肯接受。她们害怕没有辅导班孩子会变差;孩子们天赋各异,擅长的区域也不同,她们不看这些,只被成绩绑架,哪怕孩子是条鱼,也协同外界力量一起逼着他们学爬树。

每一颗种子都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作为父母,你必须“大于”孩子,如果想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你得先成为肥沃的土壤;你想让孩子长成鲸,你必须先成为大海。贫瘠的盐碱地怎么可能长出大树?小溪流里怎么可能养出鲸呢?

什么样子才算是“大于”孩子?不是有多么渊博的学识,也不是有多高的职权地位和巨额财富。“大于”孩子意味着,即便他做错了,你也能理解他为什么那样做,你可以告知他这样做是错的,但不是用狂暴和怒火、批评或斥责。你只是告知,而不是用情绪恐吓威逼孩子。你只是告诉他这样做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告诉他你有选择的权利,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父母或老师“大于”孩子,“德育”才可能真正发生。所以,“隐”不是件容易的事,须有大的格局大的胸怀,还须有爱的能力。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