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跨越——回望五年路 喜迎党代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农业发展:广袤沃野披锦绣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发展:广袤沃野披锦绣

①打造电子商务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②种植葡萄增收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③新华区焦店镇刘沟村彩虹园广场 本报记者 毛玺玺 摄
④悠然牧业现代化养牛场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⑤秸秆打捆机在高标准农田作业 本报记者 王 尧 摄
⑥叶县高标准农田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广袤沃野披锦绣,绿色农业谱新篇。

过去五年,我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领先地位不断凸显。

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4.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5年增长74.64亿元,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28元,比2015年增长5378元,年均增长9.1%。

绿色发展农业强

“在7月底的暴雨中,我的200亩地里几乎没有积水,雨水落地后很快就排到田边水渠里。旱能浇、涝能排,这地种着真踏实,高标准农田就是牛!”9月3日,叶县仙台镇吴哲庄村村民王小刚高兴地说。

2020年,王小刚在仙台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富硒小麦,今年夏收平均亩产1300多斤(1斤=500克),让他切身感受到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增产实效。

叶县是农业大县、粮食大县,承担着扛稳粮食生产的重责。为打造高标准农田,该县超前谋划,按照集中连片、综合配套、设施齐全的原则,初步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沟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投入资金近9亿元,建成了总面积达78.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有效提高了耕地地力、质量和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多的土地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粮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肩负着排涝、排渍、输水、生态等多项功能。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持续强化资金保障,健全完善后期管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29.66万吨,实现粮食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其中总产、单产创历史新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获得省政府激励。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2万亩。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017年12月,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启动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工作的通知》,平顶山成为第一批40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之一,为我省唯一入选的省辖市,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我市走好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也标志着平顶山农业迈入生产新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018年以来,我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根据平顶山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规划和方案确定的建设内容,按照“绿色高产高效农业区、种养结合示范区、山水生态涵养带”发展布局,经过3年多来的努力,我市的农业产业、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农村社会、农民生活5大方面17项建设指标均有明显提升。

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制度、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农业绿色发展全民行动等制度体系,为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当前,平顶山这块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试验田’,已踏上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新征程。我市将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创新与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平顶山模式’,努力让乡村振兴战略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环境整治农村美

农村人居环境不仅关乎 “面子”,而且关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获得感。

2018年-2020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为抓手,扎实开展“三清一改”整治活动,打好村庄清洁行动季度战役,紧紧围绕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户厕改造、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管理等重点内容,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分类整治,使农村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我市稳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从源头做起,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汝州市、郏县分别被评为国家和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县(市)。

结合“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和“美丽小镇”创建活动,我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使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提升。

我市积极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累计创建完成省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77个。郏县姚庄回族乡、宝丰县赵庄镇、高新区遵化店镇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全省第一批“美丽小镇”。

2020年8月,我市被评为2019年度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市、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市,宝丰县被评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市、县两级多次在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和书面交流。“送果树进农家”“红装志愿者”等做法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汝州市温泉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宝丰县张八桥镇王堂村、新华区焦店镇郏山阳村、卫东区蒲城街道蒲城村、汝州市温泉镇朱寨村4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如今的鹰城农村,“美颜”模式全面开启,既有都市的整洁便利,又有田园的风光旖旎,房前屋后干净了,居住环境舒心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越来越好了。

今年,我市将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开展‘三清一改’行动,加快推进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庄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片,创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着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均等化、一体化发展。

振兴乡村农民富

“看看现在,想想过去,真跟做梦似的。”9月5日,在鲁山县尧山镇上坪村龙潭峡景区3号农家院,老板张金强笑着说。

张金强今年59岁,他家20年前是村里最穷的人家。1994年,他乘坐三轮车外出办事时遭遇车祸,落下了病根,至今走起路来仍一瘸一拐的。2004年,随着龙潭峡景区开发,张金强办起农家乐,2018年又花费10余万元,将农家乐提档升级。眼下,他的两个女儿在市区工作,他和妻子、哥哥在家经营农家乐。由于两口子人实在,做的饭菜也不错,他的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

“现在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不出家门就有钱赚,不仅没有外债,手里还有些积蓄,感觉日子幸福极了!”张金强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了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我市与全国各地一道开启波澜壮阔的精准扶贫。2018年,省定贫困县叶县摘帽;2019年,国定贫困县鲁山县摘帽;2020年,我市全面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五年来,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8万户31.6万人。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全市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继续执行脱贫攻坚主要扶持政策,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持续开展“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活动和脱贫攻坚“回头看”,查找问题,及时整改各类返贫风险隐患;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我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制定《关于“十四五”期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的规划》,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承载力,释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原动力。

一串串飘红的数据,一项项丰硕的成果,见证了鹰城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田秀忠)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