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跨越——回望五年路 喜迎党代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脱贫攻坚:奋志笃行伟业成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攻坚:奋志笃行伟业成

①扶贫产品产销对接会 本报记者 姜 涛 摄
②养鸽助力扶贫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③巧媳妇工程巾帼扶贫基地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④葡萄特色种植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⑥助农直播间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⑤养鹅致富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脱贫攻坚,集八方之力,成磅礴之势,在鹰城大地镌刻一部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奋斗史诗。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精准方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尽锐出战,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交出精彩的“平顶山答卷”,兑现了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 汇聚合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贫困之冰,积寒甚久。

有了坚定清醒的认识,也就有了世所罕见的措施。

五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坚定扛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铆足干劲、狠抓落实,持续开展波澜壮阔的大决战。

“走以上率下之路”——市委、市政府9次召开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理思路、明任务、定措施、强责任、抓落实。主要领导以上率下、一线督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一周一专项、一天一碰头,11个重大专项指挥部由市级领导挂帅,专项研究、专班负责、专题推进。

“走从严从实之路”——建立高效的体制机制,实施周例会、市县会诊、专班推进、领导包案、战令战报、捆绑追责、行业部门遍访等机制,健全完善信访受理快速办结、重大舆情联动处置、常态长效定点结对帮扶等体制,保障脱贫攻坚工作协调联动、高效运转、有力有序有效。

“走全员参与之路”——突出重点工作,谋划实施“四大会战”“百日会战”“百日攻坚提升”“五个回头看”等活动,适时开展“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话脱贫、感党恩、谋发展”“五清四解”等专项行动,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每年都有重大进展。

此外,全市累计选派2060支驻村工作队、2614名驻村第一书记、10102名驻村工作队员,他们和60423名结对帮扶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涤荡初心。

五年来,我市减贫任务按照既定目标逐年圆满完成。

2018年脱贫15106户46838人,退出贫困村136个,省定贫困县叶县摘帽。

2019年脱贫17385户42196人,退出贫困村138个,国定贫困县鲁山县摘帽。

2020年脱贫10600户21300人,退出贫困村10个,我市全面实现“两个确保”目标任务,彻底摆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 精准施策,用“绣花功夫”消除贫困根源

贫困有多复杂,帮扶就要多精准。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我市以“绣花功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耕细作、精准发力,向贫困发起全面总攻。

五年来,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修好致富路。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抓手,累计投入资金65.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094公里,农村客运线路增至365条,运营车辆达1449台,2489个行政村(含512个贫困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政率均达100%。

供好安全水。建成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702处,765个村95.84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全市集中供水率达93.8%,自来水普及率达93.6%,512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输好稳压电。累计投入农配网资金40亿元,完成鲁山、叶县两个贫困县及51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电网脱贫改造,完成452个中心村电网改造建设。

打造环境美。扎实开展清河、清路、清田、改厕“三清一改”整治活动,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率100%,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的行政村达95%,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五年来,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全市累计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小学1347所、幼儿园604所,招聘特岗教师5670名,培训农村教师近7万人次,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全市512个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村头接诊,云端看病”“家门口体检”服务惠及贫困群众90余万人次;全力构筑“五道保障线”,实现域内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待遇“一站式”结算。

从“弱有所扶”到“弱有众扶”。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8.5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建成农村幸福院、乐龄之家等养老服务平台200多个。创新“邻里帮护”模式,开发公益岗位4100多个,结对帮护残疾家庭25762户,实现“帮护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脱贫一家人”。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探索建立“一比对、二核查、三评定、四鉴定”四步工作法,共评定农村住房30余万户、完成改造C、D级危房1.66万户,达到评定、鉴定、改造“三个百分之百”;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9个,完成20955名贫困人员搬迁入住任务,基本实现搬迁群众至少享受一项帮扶措施。

五年来,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我市坚持把抓实产业、稳定就业作为群众增收主渠道,推动扶贫产业跨越式发展。

聚焦培育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我市聚合“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基地共建、合作社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金融支持、保险保障”产业发展“八要素”,持续做大做强汝州蚕桑、舞钢鸽茶、鲁山林果等一批主导产业,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699个,建成特色主导产业乡镇2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84个,全市“县有支柱、乡有主导、村有特色、户有增收”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建成光伏扶贫项目2642个、生猪“千头线”324条、扶贫车间146个,组建起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力方队”。

五年来,我市大胆改革思路、创新办法,形成一整套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亮点。

“小广播、大喇叭”工程,搭建党与贫困群众互联互通的桥梁;“千头线+”模式,为破解养殖污染助力产业脱贫开出新“药方”;“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构建遏制因病致贫返贫的牢固防线;“送果树进农家”活动,为贫困群众送去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公益岗位+邻里帮护”模式,为特困群体营造温馨家园;“红装志愿者”行动,让贫困群众成为自强自立的行动主体;“四组一队”模式,为脱贫攻坚贡献巾帼力量;实施“六权同确”,为扶贫资产规范运营、保值增值提供机制保障……

■ 接续奋斗,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扶志扶智向人才振兴、文化扶贫向文化振兴、生态扶贫向生态振兴、抓党建促脱贫向组织振兴的转变,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早在2019年,我市就着手探索防贫、防返贫制度机制,建立健全“两类人群”动态监测帮扶,研究制定《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和致贫动态预警监测的实施办法》,对监测对象、监测标准、发现渠道、反馈机制、处置帮扶等内容予以明确。

2020年,我市先后印发《关于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排查帮扶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精准防贫机制的实施意见》,划定一条实线(贫困退出标准线)、两条虚线(脱贫监测线和边缘预警线),通过强化产业带动、提高就业技能、落实低保“渐退期”、临时救助等措施,全面、纵深展开精准防返贫工作。

2021年,我市研究制定《健全防返贫致贫和低收入人群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等“三类对象”开展动态监测。

今年全省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视频推进会召开后,我市积极贯彻、迅速行动,实施干部培训、排查遍访、“三类人群”监测帮扶等十大专项行动,全面发起“秋季攻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我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制定《关于“十四五”期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的规划》,进一步聚合产业发展“八要素”,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做足“五篇文章”,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承载力,释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原动力。

奋进新征程,平顶山上下将齐心协力,继续保持干事创业的锐气、锤炼攻坚克难的勇气、增强善打硬仗的底气,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本报记者 张亚丹)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