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高新区
3上一版
 
屈庄村的红火日子
“服”到企业“心坎”上
平芝高压三大难题现场解决
高新区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
以铁的纪律为企业保驾护航
防汛一线的红色担当
提升服务效能 助力企业发展
在一线抢险 保一方平安
走访企业问需求 精准服务助发展
专题答疑解企忧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7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屈庄村的红火日子

 

7月18日,高新区遵化店镇屈庄村。敞亮的大棚内,瓜架上已经挂满了黄瓜,旁边田块的青菜清爽翠绿。

屈庄村总人口800余人,耕地面积1100亩,是我市有名的蔬菜专业村。为带动村民致富,上世纪90年代末,村干部带头鼓励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如今,该村有200余户村民拥有自己的蔬菜大棚,总面积600多亩,主要种植黄瓜、番茄、芹菜、香瓜等,每个大棚年收入10万元左右。

20年前的屈庄村,村民大多以种田为生,每年一季玉米一季小麦,人均收入不到400元。如何改变村穷民不富的现状,让村民安居乐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1999年,该村采取党员干部、种植能手、科技示范户带动的办法,依据地域、地力特点,号召大家种菜致富。也是在那一年,村民张秋岭凭着“想过好日子”的朴素想法建起了蔬菜大棚。

张秋岭说,第一年,除去用工等成本,每亩净收入5000元,收益是玉米、小麦的几十倍。尝到甜头,他坚定了种植大棚蔬菜的信心。此后,他拜访专家、寻找优质种苗、学习套种等技术,黄瓜、辣椒、芹菜轮番种,人歇地不歇,每亩地净收入升至万元以上。

如今,张秋岭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不但精心经营着自家的10个蔬菜大棚,还经常义务帮助村民提升种植技术。

“过去我们村又土又穷,这些年变化真是太大了,村民腰包鼓了,整个村子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对于村里的变化,张秋岭感触颇深。说起他家的生活,张秋岭更是高兴:“搬进了楼房,买上了新车,咱也过上小康生活啦。”

2013年,村民张要坡夫妻从广州返回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最初缺乏经验,村里就在种子、技术、病虫防治、销售渠道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几年来,张要坡夫妻的农业种植、管理等技能不断提升。尽管只种黄瓜、辣椒和芹菜,但他们的收益颇丰。下半年他们计划放开手脚再建几个大棚,种植新品种蔬菜和水果,“今年过年热不热闹就靠新大棚了。”张要坡说。

村民张安生告诉记者,他家条件曾经很差,要供养三个孩子读书,两口子也没什么技术特长,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2012年,村里对他进行了一系列帮扶措施,送种子、送化肥、做培训、作指导,从经济帮扶到技术帮扶一应俱全。

从曾经村里出了名的穷人家,到现在的脱贫示范户。张安生做梦也没想到,原来的两间低矮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还买上了小汽车。张安生计划接下来种植高端果蔬,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蔬菜大棚改变了屈庄村民的生活,村党支部书记张学跃并不满足。一直以来,黄瓜、辣椒种植占比很大,时间长了不可避免地存在种植结构单一、市场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从去年开始,该村积极开拓思路,组织试种“示范田”,“光和农民讲理论不行,只有让群众看到赚了钱才会跟着干!”张学跃说。

今年该村种上了新品种西瓜,刚种上的时候,村民们每天都来“示范田”看看,西瓜成熟后,质优味美、色泽鲜亮,让村民眼前一亮。已有不少村民一边观望着“示范田”,一边筹划着来年自己的西瓜地。

“高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不仅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还有效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使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遵化店镇镇长鲁万辉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前提,该镇将立足打造“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格局,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农业建设,依托独具特色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未来,遵化店镇的乡村振兴、小康故事还将更多、更精彩。

(本报记者 高轶鹏)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