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古村流韵鹁鸽吴
爱国将领任应岐
悠悠古村临沣寨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7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村流韵鹁鸽吴

鹁鸽吴村地标
吴镜堂烈士故居
幽深小巷
石墙石屋
 

张振营

当我从宽敞平展的水泥路入村,看到村容整洁,一排排砖混结构的平房井然有序时,并没有多少惊奇,因为在中原这样的村庄太多了。而当我进入村子中央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模样:休闲广场上,几个圆石盘组成一个特殊的造型,上面镌刻着“中国传统村落鹁鸽吴村”几个描红大字。几名妇女坐着聊天,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坐在旁边的小瓦门楼前看人来人往。这里是鹁鸽吴新村老村的过渡带,石头院墙、石头屋、石板路,从村东到村西,我有种恍若穿越时空的感觉。

鹁鸽吴的由来

鹁鸽吴是个古村,一条古道穿村而过,东到许昌西到洛阳,从鲁山县城过来的一条路,翻越山岭,跨过村南的大浪河,在东西街的中央形成丁字路口。

丁字街上有几处老房子还能看出商铺的模样,遥想当年,马蹄声声、驼铃阵阵,青石板街道上那深深的辙痕似乎还响彻着铁轮走过时隆隆的余音。

村子有多古老?村南鹁鸽崖顶有座菩萨庙,庙内碑文记载其初建于唐玄宗年间,内敬送子观音;村东高岗上有“三官庙”,坐北朝南,正房三间,门额上有石刻“天地水府”,正中是天官,专为人间赐福;左边是地官,专为人间赦罪;右边是水官,专为人间解危。三官又称“三元大帝”,是尧、舜、禹的化身。古人敬畏自然,又对灾难束手无策,供三官寄予消灾化难的愿望。东边紧挨着的两间房是老君庙和龙王庙。庙前碑文记载,复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孟夏吉日。初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仅复建已有459年。从这些庙宇的建筑时间推算,鹁鸽吴村至少有1300多年的历史。

鹁鸽吴村坐落在鲁山县城东北7.5公里处的丘陵上,村南是从西向东的大浪河,村子就像被大浪河揽在臂弯里。大浪河南岸有一处宽约二百米、高百米的悬崖,因崖壁上有数个天然石洞,里边住着成群的鹁鸽,而被称为鹁鸽崖。

当年吴家祖先从远方逃难而来,见这里山清水秀,崖对面的缓坡地藏风纳气,于是便在坡地上采石筑屋定居下来。见从崖洞里飞出的鹁鸽遮天蔽日,十分壮观,加之缺粮少食的吴家先祖从鹁鸽洞里捡回成袋的鹁鸽蛋救了命,遂给村子取名鹁鸽吴。

鹁鸽吴的石头建筑

鹁鸽吴一带盛产青石,青石也叫石灰石,是烧石灰、做水泥的主要原料。鹁鸽吴人,睁眼闭眼见到的都是这种石头,青石成了村民的建筑材料和生活日用品材料。起房建屋用青石,修桥铺路用青石,筑堤护坡用青石,养牛喂猪的石槽、 磨面碾米的磨和碾、打麦碾场的磙、盛水的缸、捣蒜和辣椒的石杵和石臼也都由青石制作而成。

欣赏鹁鸽吴的石头建筑可以从村子最高处的三官庙出发,经过千年皂角树下,来到丁字街口,顺主街一路向西,从村西头下到河坡,在河坡上的道路上边走边观赏沿河而建的房舍,到桥北头拐到南北街回到丁字路口。

丁字街的西南角是一排五间的石头房,石墙灰瓦,与周边民房最大的区别是房脊上没有五脊六兽,只有一溜顺砖压脊。房前没有院墙,是很大一块空地,种着农作物。没有门窗的房屋显然已废弃,能看得出来这是过去生产队的公房。我仔细打量着哪里是存粮食的仓库,哪里是牲口棚。我还想象得到儿童们在场院里推桶箍的场景,还有冬天人们在屋里围着火堆开会的场景和夏天的早晨牛把式把犍子牛牵出来拴到那棵大槐树上刷毛的场景。

鹁鸽吴村的建筑结构是以丁字街口为中心,沿略微弯曲的石板街道向前延伸,两边是一座座石头院子,还有几条从街道向两边延伸的巷子,巷子尽头还是院子。除了主街,大浪河北岸面也是一排院落。

我在河岸上对着一座院子发呆,院落的三面石墙都是从我站立的地方往上垒石,到四米左右的地方与高处的石岸连接形成平台,然后在平台上造房垒院。这是在逼仄的地方造出一方生存空间。我敬佩这家人的毅力。建造这所房子不知耗费了他们多少精力,也许是几代人的心血才有了如此模样。

鹁鸽吴的石头建筑全是由棱角分明的石块组成的,它们像健美的男人,一层层的石头就是男人身上发达的肌肉,粗犷豪放。

吴家先人在此落脚时,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得先有个遮风避雨的场所。一路走来身上银两已所剩无几,而此地有的是石头和树木,于是他们就地取材,钎锤叮当声中,山石裂成小块,他们或抱或扛,垒石成墙。他们不计酷暑,不畏严寒,不惜汗水,更不在乎手上磨泡起茧,只在心里默默祈祷,早日建成自己的栖息地。

他们当中不乏实践中造就的能工巧匠,一把拐尺量直角,一根垂线保竖直,一根平线为找平。在手锤的敲敲打打中,石块大小结合,厚薄搭配,层层向上,天天增高。石块之间不用泥巴,不用石灰,更没有后来才有的水泥,它们能紧密地组合在一起,诀窍就是其中的一个个小石片,它们起到了紧固和找平的大作用。挺拔平展的石墙立了起来,伐木成梁、成檩、成椽,割荆条织笆,笆上摊泥,泥上粘瓦,内墙糊草泥,一座石头房就这样建成了。房屋简单,生活简陋,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金不换的安乐窝。

添了儿子又添孙子,建房造屋的步子就停不下来了。祖屋旁添新屋,新屋变旧屋,依山就势,能建房的地方都建成房屋,院落和房屋交错中就有了一条条小巷。

初时的石屋并不好看,随着生活的进步,就有了错落有致的二进院、三进院,有了高门楼和石板台阶,有了石雕的飞禽走兽和楹联,石屋的别致和优雅就出来了。在大街小巷徜徉,品味的是抱朴守真、清静自然。而站在河对岸的崖顶观看,山峦环抱,小河缠绕,绿树掩映,在夕阳金色的光晕里,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如仙境里的宫殿一般虚幻缥缈。

百年转瞬如烟,有的石屋屋顶坍塌但石墙屹立,犹如祖先的风骨。

在岁月更替中,有人进了城,有人在村东新村中建了砖混结构的新屋,老人带着小孩儿成为石屋的守望者。但老屋永远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古村走出的革命者

在鹁鸽吴西南角的大浪河岸边有座三进的院落,当年可称为豪宅,如今只剩中间一进,堂屋和东西厢房都很破败,但从雕华的门窗上还能看出昔日的富足。有谁能想到从这里竟走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革命者。

革命者叫吴镜堂,这里是他的故居,村东北建有吴镜堂烈士墓和纪念亭。1896年出生的吴镜堂是中共鲁山党组织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

青年时代的吴镜堂并没有因自己家境殷实而安于现状,饱读诗书的他更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他目睹兵灾匪祸和贪官污吏、地主豪绅残酷压迫农民,便立志寻求救民救国之路。

1925年春,吴镜堂投笔从戎,在建国豫军任秘书,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12月,受党组织派遣,吴镜堂肩负开辟伏牛山根据地重任回到鲁山。

1929年3月,他领导建立中共鲁山小组,任组长。借建国豫军的公开身份,吴镜堂在国民党县党部的民团大队举办“党务训练班”和“队长训练班”,培养革命骨干;建立秘密革命组织“铁血团”,为开展革命积蓄力量。9月,中共鲁山特别支部建立,吴镜堂任书记。在吴镜堂的领导下,中共鲁山党组织在当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基层政权基本被控制。国民党省党部惊呼“鲁山已赤化”,并伺机镇压。同年10月下旬,吴镜堂准备发动的武装暴动计划暴露,吴镜堂被捕,12月31日在鲁山县城箭场街英勇就义,年仅33岁。在狱中,他写下“革命不怕死,临死岂心惊。亲友千行泪,事业泰山中。一日撒手去,乱山终古青。”的豪迈诗句。吴镜堂还有较深的文学造诣,有《狗的革命史》《吞炭集》等小说和杂文传世。

大浪河与鹁鸽崖

鹁鸽崖是鹁鸽吴村一景。大浪河名大实为小河,水清冽而波澜不惊,水自西向东而来,却被鹁鸽崖迎头一击,水流打个转形成漩涡,久漩而成潭,名曰鹁鸽潭。潭水盈丈,壁上石洞幽深,据说村民曾冒险攀岩进洞躲过匪患,革命者吴镜堂也曾在洞中藏过武器开过秘密会议。壁上的崖柏虽奇形怪状,但棵棵雄姿焕发,英气豪放。前些年曾有人觊觎一棵崖柏,准备拿炸药崩掉,被村民阻拦后两人丢掉工具车落荒而逃。

河水出鹁鸽潭缓行一里左右再次被岸边土崖拦阻,又成一潭,因崖坡之上有数株紫藤,花开之时花瓣散落潭中,花香四溢,因而此潭被称为葛花潭。

两潭之间有白沙滩相连,相映成趣,时有白鹭在沙滩小憩。两潭之间这一段河道比较狭窄,水流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好像用簸箕簸粮食发出的声音,因而就有了金簸箕和金蛤蟆的传说。每到夜深人静,金簸箕声音更为响亮,人们听着这种奇妙的声音,顿时心旷神怡,如听仙乐。金簸箕的响声不定时更换地方,有时在鹁鸽潭口,有时在葛花潭口,有时在中间的上水石处。只要金簸箕的响声在上水石处时,金蛤蟆就跟着哇哇地叫,它一叫,天气必变,晴变阴,阴变晴,比天气预报还准。

这里石屋古朴,河水荡漾,石崖陡峭,崖柏苍郁,崖壁连翘、石斛、金银花、野蔷薇、山菊花等交替开放,集老屋、奇石、怪树、野花、山泉、鸽群等奇观为一体,实为人们寻幽探险、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村里聘请高端建筑设计机构进行规划设计,一个包含古村保护、河道治理美化、民宿、红色教育基地等元素的美丽鹁鸽吴呼之欲出。

本版图片由张振营提供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