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叶县
3上一版
 
南庞庄村的“两把火”
18个家庭共拿到4.2万元监护资金
县委书记专线为民解忧
洪庄杨镇举办党史知识竞赛
送锦旗 表谢意
叶县在全县“海选”乡村光荣人物
养鸽“养”出新天地
人勤地不懒 亩产逾千斤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6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果说开创干群共建创美好村庄环境模式是一把火,那么干群共建齐心发展村集体经济共同富裕则是又一把火——
南庞庄村的“两把火”

村民在村集体流转的田地里捡装洋葱。 范旭东 摄
 

6月2日下午,骄阳下的仙台镇南庞庄村外洋葱地里,十几名村民正在将地里刨出的洋葱捡拾装包;紧邻该地块,则种植的是土豆,同样有十几名村民在忙活着将土豆装箱运到地头,一辆货车等候在那里,村委委员金星在旁将箱子粘封好后过磅装车……

“天气虽然很热,但是看着我们地里的产品即将变成钱,为集体经济挣回收入,觉得值了!”金星擦了把头上的汗说。

金星原来是村级事务专干,前不久换届选举进入村“两委”。

该村党支部书记韦锁柱说,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南庞庄点燃了一把“火”,开创了干群共建创美好村庄环境模式,成为叶县红马甲的发源地。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南庞庄正在点燃又一把“火”,引导村民从干部干、村民看到跟着干再到争着干,尽快壮大村集体经济。

叶县红马甲的发源地

第一次见韦锁柱,是在2018年。当时,该村点燃了叶县党群共建美丽家园的第一把“火”,成了全县红马甲的发源地。

当年该村还是贫困村,全村174户640人,村内基础条件差,村庄没有下水道,一到下雨,水流不出村,积水严重。分包该村的时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任世奇为该村协调来60万元资金修建下水道,然而仅靠这些钱只能修一半。

怎么办?经过群众大会讨论,该村决定义务出工修建,每人两米分到人头。任世奇身先士卒,镇党委政府、机关干部带头,包村单位干部职工参战,也激发了全村干部群众开挖下水道的热情,壮劳力用镐刨锹挖,年老的搬砖挪石,干得热火朝天。用他们的话来说,60万元的钱干出了120多万元的活儿,不但挖好了下水道,而且从城里捡回废弃的人行道砖,铺在人行道上,还建起了游园……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干群之间凝聚力也强了。为保持村容村貌,村民自觉穿上红马甲义务扫街,粉刷墙面……

党群共建的红马甲旋风刮向全镇,刮向昆阳大地。“提到叶县红马甲,必提到南庞庄。”该村村民自豪地说。

发展短平快产业,尽快壮大村集体经济

当天,正在收获的土豆和洋葱,只是南庞庄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其中两项产业。

在该村村集体土地上,目前还种植着白术、甘蔗、姜、红薯等。“土豆、洋葱刨完后还要种植辣椒、豆角。”韦锁柱说。

“我们就是找些短平快的项目,尽快壮大村集体经济。”看记者对“百花园”般的产业有些迷惑,韦锁柱马上解释道。

与当初人居环境整治从零开始一样,该村村集体收入为零。怎么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能否挣钱,村干部心里都没有底气,更别说村民了。

怎么办?像当初人居环境整治那样,村干部带头干。村“两委”会上,干部们一咬牙,每人拿出3万元作为资金。

韦锁柱感慨地回忆道,好在红马甲形成过程中,干群团结,村“两委”班子的心更齐了,大家如期凑齐18万元。

2019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县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热潮下,该村流转村民200多亩土地,拿着村集体“借”来的18万元试水。

此前,韦锁柱给班子鼓劲道,咱村没收入,必须弄些短平快的项目捞金。他带着村干部到外地考察后,决定先种植白术和生姜。

发展之路充满曲折。2019年底种下白术后,来年秋季还是赔了40多万元。原因是刚刚浇过水后,却来了场暴雨,水来不及排出,不少白术被淹死了。好在,当地政府制定了发展村集体经济保险托底的举措,保险公司赔偿了20多万元。

理财的法则是鸡蛋不放进一个篮子。就在白术种下不久,他们还种了10亩生姜。天道酬勤,次年秋季迎来了生姜的大丰收,足足净挣了30多万元。

2020年,他们还种了80亩红薯,赚了20多万元。于是,接着种了白术、土豆、洋葱、姜、甘蔗。韦锁柱介绍,这些项目一年就能见收益,而且种植好的话,每亩地收入少则3000元,多则上万元。“到今年年底,我们有信心让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他说。

让村民从看着干到争着干,使村集体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当天采访的时候,韦锁柱的电话不时响起,有客户咨询价格的,还有洋葱经销商与他讨价还价的,他还要叶县农业部门在外参加博览会的领导帮忙咨询所种农产品市场行情。

“韦书记的孩子再有几天就该高考了,可是他仍没时间回去,已经两个多月没有见孩子了。”金星感慨地说。

“我们村干部都这样,我也没法离开呀。”韦锁柱接过话头说。他说很感谢班子里的伙计们,一心为村集体操心。

村“两委”干部有4人,加上驻村第一书记共有5人,由于所种的品种多,韦锁柱就让每名村干部分包一两项。他们定下规矩,谁分管的没有管护好,就从3万元里扣钱。

“真不愧是从红马甲发展过程中锤炼出来的干部,有着相当的担当。”当天,陪同记者采访的该镇党委宣统委员孙晓伟说,如今,在正在收获的洋葱和土豆地头,均有支着蚊帐的床。这是晚上值夜班的村干部住的,他们晚上就睡在地头。

就在采访之时,李占良来到了记者跟前。他刚刚招呼装满一车土豆,他也是土豆产业负责人。记者请他坐下,他挥挥手捂着胸口说不能坐,自己有心脏病得站着喘一会儿。

谈起最为敬业的干部,村干部李占良夸奖起了比自己小一岁的李贵卿,他是生姜产业的负责人。由于生姜怕喝酒的人进地,更怕把病菌带进去,所以,生姜发芽后,李占良就几乎每天到地头查看。

春节期间,生姜放到地窖里,温度必须保持适中。为保证做到这一点,李贵卿每天3次进窖查看温度计,温度低了保暖,高了通风……

韦锁柱坦言,尽管村集体经济已经有了起色,但是属村干部的“独角戏”,村民只是听他们招呼,需要来地里打工就打工。

“我们目前尝试这么多短平快的产业,就是想尽快梳理出主业,像人居环境整治那样,引导村民从干部干、村民看到跟着干,再到争着干。”

当天,来自叶县融媒体中心的驻村第一书记潘高峰也开着拖拉机帮着运土豆,皮肤被晒得黝黑。近期,他正打算用第一书记补助费用帮村上买台拖拉机。

“村干部真是干事儿的。”越来越多的村民形成了这一共识,并开始跟着种植了。村民李水晓今年就跟着种了十几亩土豆,而且在犁完自己的田后还帮着村里犁,并用货车帮着外运。

“好的开端已经有了,我们谋划着今年村集体收入进一步积累后,让村民介入村集体的产业。”韦锁柱说。

韦锁柱透露,他们将把成熟的产业项目逐步交由村民尝试,村里指导实施统一种植施肥除草打药,村民只需投工,未来利润部分与村集体三七分,让村民拿七分。“发展村集体就是让农民致富。”他说。

“假如一亩地一年能让村民收入近1万元,是啥效果?”韦锁柱反问道。他们最终目标,是通过这些村民现身说法,吸引更多的人(甚至外出务工的)回来从事村集体经济产业,他们就可以扩大规模种植,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同步壮大的规划。 (本报记者 杨沛洁)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