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代答卷——平顶山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巡礼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5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报道之六
鲁山县尧山花海
叶县保安镇杨令庄村风力发电装置
舞钢市尹集镇张庄社区
宝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 何五昌 摄
郏县姚庄旅游区首届樱花节 本报记者 张鸿雨 摄
鲁山县团城乡花园沟村民宿
石龙区龙兴街道艾绒被加工车间
本报记者 闫增旗 摄
汝州市焦村镇邢村万亩蚕桑种植基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站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新起点上,我市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乡村建设,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道上越走越宽。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早在2019年初,我市就着手探索防贫、防返制度机制,建立健全“两类人群”动态监测帮扶,研究制定《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和致贫动态预警监测的实施办法》,对监测对象、监测标准、发现渠道、反馈机制、处置帮扶等内容予以明确。2020年,我市先后印发《关于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排查帮扶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精准防贫机制的实施意见》,划定一条实线(贫困退出标准线)、两条虚线(脱贫监测线和边缘预警线),明确监管对象和边缘户可参照享受的4项扶贫政策,通过强化产业带动、提高就业技能、落实低保“渐退期”、临时救助等措施,加强对“两类人群”的精准帮扶,全面、纵深展开精准防贫工作,严防发生规模性返贫。

今年以来,为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我市又研究制定了《健全防返贫致贫和低收入人群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围绕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主要指标,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等“三类对象”开展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开展精准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通过劳务输出、产业带动、扶贫车间吸纳、自主创业支持、公益岗位安置等方式增加可持续收入;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通过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及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社会救助、保险救助等渠道,实施针对性救助。

截至目前,全市纳入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监测范围的有10104户32321人,致贫返贫风险消除6917户21782人,风险消除户占比67.4%。

同时,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我市对“十三五”期间实现搬迁入住的20955名贫困人口,积极开展易地搬迁不动产登记办证,给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以开展文明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推行“组织覆盖、考评覆盖、活动覆盖”,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可就业、逐步能致富,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此外,我市于2019年7月启动扶贫资产登记确权工作,出台《脱贫攻坚以来扶贫资产管理办法》,对脱贫攻坚以来所形成的扶贫资产实施所有权、经营权、管护权、收益权、监督权、处置权“六权同确”,构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经营高效、监督到位”的扶贫资产运行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产“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长受益”,这一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

截至目前,全市已确权登记可量化、有形化扶贫资产11018处,涉及投资51.56亿元,并建立资产管护“三级巡查”、管护经费列支预留、经营性扶贫资产运营预警和村级经营性扶贫资产收益分配监督管理等制度机制,强化过程监管、经费保障、运营创新和管理规范。

实施“五大振兴”,搭稳乡村振兴“四梁八柱”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我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扣“五大振兴”,奋力在更高标准、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我市将大力实施“带链园企”一体推进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切实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价值链收益主要留给农民。“带”即产业带,以鲁山县西部山区、宝丰县为重点,引进羊肚菌等珍稀药用食用菌,建设“食用菌产业长廊”;依托汝州市、宝丰县生猪产业,打造千亿级集约化的生猪产业示范带;以市辖区为重点,打造311国道至昆阳大道沿线、郏宝至洛界公路沿线“两带”蔬菜生产核心区。“链”即产业链,围绕粮食、生猪、肉牛羊、肉鸽禽、奶业、果蔬、食用菌、烟叶等,开展产业链示范创建,通过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园”即产业园,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域全覆盖,全面创建农业产业园,成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企”即龙头企业,将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宣传推介等措施,引进和打造一批标杆性、引领型现代农业企业,让更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挺起来、金字招牌亮起来、带动农民富起来;同时,立足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充分释放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自然山水等要素吸引力,推进农、文、旅、养等无缝衔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养生养老等新业态,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石。建强干部队伍。我市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配置到吃劲岗位,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加强乡土人才培养。将乡村人才培育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发挥涉农教育培训体系优势,加强新生代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持续开展乡土人才的评选、表彰、技能大赛等活动,培育乡土人才“领头雁”,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加大乡村人才回引力度。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返乡创业园建设工程”,为外出务工创业人员、青年大学生和退役军人等回乡干事创业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和良好工作环境,注重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激发农村的创新活力。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保障。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我市持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同时,建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下乡,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引领新时代农村新风尚,展示新时代农民新风貌;积极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摒弃落后习俗,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敦风化俗,倡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良好风气,坚决革除高额彩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浇灌乡村文明之花。

乡村振兴,生态振兴是关键。只有农村生态环境好了,土地才会长出“金元宝”,生态才会变成“摇钱树”。我市坚持优先解决环境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农村改厕、污水处理、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的治理和修复,深入推进村庄清洁,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积累生态资本,保持优良发展的潜质,增强充足发展的后劲;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坚持化肥农药减量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废弃物资源化,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现代农业,加快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筑牢乡村振兴“绿色”根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补齐乡村绿化短板,推进绿美乡村行动,建设一批生态廊道、生态村、生态乡镇。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我市紧紧围绕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这一主线,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固本强基工程,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织密农村党组织体系、建强党的活动阵地,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着力创新“党建+产业”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大力推广叶县、鲁山县等地的“抱团发展”“基地带动”等发展集体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推行“孵化中心+示范基地”的发展模式,发挥好乡镇党委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统一规划、统筹整合、组织实施的“孵化中心”作用,以打造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推广成熟发展经验,拉长产业链条,优化管理服务,形成乡村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发展链条完整的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格局。

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面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任务,全市上下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出一条条乡村振兴新路子,打造出一个个乡村振兴新样板。

初夏季节,鲁山县董周乡蔡庄村林果满山,绿意尽染,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近年来,该县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唱响组织引领、特色发展、人才助力“三部曲”,全力打造库区环湖休闲颐养景观带、团城清水河生态旅游景观带、石林路户外拓展景观带、董周五里岭特色林果景观带、辛集八里坡循环农业景观带、马楼高效农业景观带等“六条示范带”,聚点成带,以带连片,为乡村振兴谋好篇、布好局。

壮大集体经济是叶县“提速”乡村振兴的一大法宝。该县实施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抓手的乡村产业振兴工程,积极引导全县554个行政村用好“党建引领、联村共建、财政倾斜、金融服务、保险托底、廉情监督”等24字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法,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初步形成了阳光增收、村级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互助资金管理、循环农业、股份合作、企地联营、抱团发展、能人带动、金融扶贫等九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模式。

目前,叶县554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全覆盖,60%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万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宝丰县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起步早,敢创新,勇于先行先试。2019年,宝丰县以“醉美龙泉寺”“画里王堂”“乡愁杨沟”为依托,从商酒务、张八桥两个镇划出7个村进行组合,连片打造全国首个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区,设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事务服务中心。

该县调整产业布局,以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引领,带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并将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有机结合,推进“三产”融合,目前已初步形成10个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鲜明的乡镇和82个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村。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使命。

平顶山人民将继续保持干事创业的锐气、锤炼攻坚克难的勇气、增强善打硬仗的底气,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张亚丹 通讯员 付国刚 刘世帅)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扶贫办提供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