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时代答卷——平顶山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巡礼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扶起“志气”摘穷帽 抖擞精神奔小康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5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起“志气”摘穷帽 抖擞精神奔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报道之三
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赵朝阳收获黄金梨
贫困户郑斗种的红薯丰收了
贫困户收听扶贫广播,了解扶贫政策
脱贫户收到脱贫光荣户证书,露出开心的笑容
“话脱贫 感党恩 谋发展”恳谈会
“雨露计划”培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公益岗位“比洁净比精神比贡献”活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选树典型,培育文明乡风
我市创新“干群共建”新模式,开展“红装志愿者”行动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和憧憬,历尽艰难,圆梦今朝。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广大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看上去变化的是道路、是住房、是产业,实则真正变化的是人。正是“人”,让这一片土地有了变化,充满新的希望。而胜利的法宝之一就是“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的“心”活力,从而实现稳定脱贫,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进而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技能,才能有效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截至2020年底,我市累计实现33.1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12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省级贫困县叶县、国家级贫困县鲁山县顺利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扶贫先扶志,兜底不兜懒

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在“石盘地”上种出“黄金果”的赵朝阳对此深有感触。

赵朝阳是叶县保安官庄人,过惯了苦日子。一家5口全指望父亲当民办教师的一点微薄收入,还常常得靠乡亲们接济才能勉强度日。

作为家里的老大,他十几岁就四处闯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种子,早早地在他心底生根。

在外跑了十多年,他干过小工、卖过苦力,但没有一样能干出名堂。

2010年,36岁的赵朝阳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年迈的双亲、体弱多病的妻子也需要照顾,他不愿意让自己的亲人再过苦日子。不等、不靠、不要,他拿出积蓄购买了200多株黄金梨苗,决心打一场翻身仗。

经过3年多的努力,他的梨园覆盖了官庄南地的30多亩“石盘地”。但那时黄金梨还没有收益,家里欠着20万元的外债,赵朝阳依旧是愁眉苦脸。

生活在2015年他家被识别为贫困户时迎来转机。

在当地扶贫部门的帮助下,他的梨园里打了一眼90多米的深水井,并用申请到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建起冷库,他的黄金梨成了家喻户晓的“黄金果”。

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又种了20亩黄金梨,苦学种植技术。

2016年8月底,赵朝阳的万把斤黄金梨没有出园就被抢购一空。官庄黄金梨在叶县开始名声大噪。

2017年借助国家扶贫政策,赵朝阳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转变,在自己摆脱贫困之后更是不忘邻里,成立了以黄金梨为主要产品的叶县丰民农村合作社,引导官庄村村民入股壮大黄金梨种植规模,形成特色种植产业。

2018年10月,赵朝阳获得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成为奋进脱贫的代表。

扶贫先扶志,兜底不兜懒。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像赵朝阳一样激起斗志、鼓起勇气,我市大力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率先在全省建立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贫困群众进行教育培训,形成“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效应。同时,我市还开展“五个十”活动助力脱贫攻坚,在“十支队伍”抓宣讲、“十媒联动”讲政策、“十个一批”进村镇、“十项活动”惠农民、“月评十佳”上金榜等活动上下功夫,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和精神文化条件。

全市集中开展“文艺轻骑兵”下基层、送戏下乡等公益演出1万多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4万余场,市、县两级宣讲团开展宣讲4300余场,营造了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为深入开展“志智双扶”,我市率先探索实施“小广播户户有、大喇叭村村响”工程,在党群服务中心(站)、文化广场、集市等人口密集场所安装大喇叭,实现“大喇叭”自然村全覆盖;为贫困户发放定制版“脱贫攻坚小广播”,实现“小广播”贫困户全覆盖。这些“小广播”“大喇叭”不仅能够上接“天线”,定时转播央视《新闻联播》及央广、河南台的新闻节目,而且能下接“地气”,播放自办的《你有问题我来答》《村里来了贴心人》《我的脱贫故事》《第一书记日志》等十多个特色小栏目,搭建起党群互联互通桥梁。该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脱贫攻坚100计”的第4计。

同时,我市注重增强贫困群众发展本领,以落实“七个优先”政策为抓手,认真做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8.16万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发放培训补贴261万元,短期技能培训7.91万人。贫困群众实现应培尽培,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得益于对贫困群众有效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在贫困户的头脑中植根,在实干苦干改善生活的过程中,贫困群众由内而外的奋斗精神被激发出来,他们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被培育起来,他们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

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中,精准的教育扶贫是扶智的根本, 被称为“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市各地不断加大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特别是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充分保障贫困家庭子女获得教育的机会,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

2017年,全市启动“基础教育百千万帮带春风行动”(以下简称“春风行动”),通过3年时间,从市区中小学校、鲁山县和叶县的城镇学校中挑选100所优质学校1000名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等优秀教育工作者,10000名教育工作者和爱心志愿者对鲁山县、叶县贫困地区的100所薄弱学校、1000名教师和校长、10000名贫困学生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全面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能力素质。

随着“春风行动”中多种形式的“一对一”精准帮扶行动广泛开展,我市打造出一张涵盖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办学条件、学生成长等在内的“结对帮扶”网络,真正实现了定点定向定人的精准扶贫。

教育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学生,贫困群众还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为此,我市精准实施“雨露计划”,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制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专项实施方案,通过大力开展“送技能下乡”活动和“农民夜校”等,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全市共培训36120人,其中参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5544人、短期技能培训7925人,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10708人,培训致富带头人4887人,发放各项补贴资金3719.154万元,持续提升了贫困群众就业能力。

志与智双扶,激发“心”活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心”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

为此,我市探索创新“干群共建”新模式,开展“红装志愿者”行动,按照“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思路,抓好村党支部书记、村“三委”干部、党员干部、村级事务专干“四支队伍”,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组织动员村里的巾帼志愿者、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成立“红装志愿服务队”,授旗子、发服装、配装备。

“红装志愿者”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特殊群体提供日间看护、打扫庭院服务,帮助扶贫干部做好政策宣传、矛盾化解等工作,成了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扶贫帮扶的好典型、美好家园的共建者、文明乡风的传播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解决了个别贫困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等现象,让贫困群众成为自强自立的行动主体。

“干群共建”模式,不仅彰显了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更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心民心更加凝聚,从而形成干群同心同治的良好局面。

同时,我市坚持把文明乡风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发展各方面,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积极推进“移风易俗 树文明乡风”工程,所有建制行政村“一约四会”实现全覆盖;开展“脱贫攻坚·万名志愿者行动”,实施送技术、送医疗、送岗位等活动两万多场次;深化“六星村支部”“文明家庭”“脱贫光荣户”“星级文明户”创建,开展“孝善之星”“好媳妇”“好婆婆”“新乡贤”“鹰城好人”等评选活动,选树先进典型2126名,用身边人身边事鼓舞激励群众。

此外,我市积极开展“话脱贫、感党恩、谋发展”恳谈活动,干部群众坐在一起,共叙发展变化,共谋发展大计,累计开展恳谈活动3万余场次,参与群众近60万人次,使贫困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创新实施“爱心积分管理”,开办“好人好事银行”,让贫困户担任脱贫小组长、环境卫生监督员,充分激发贫困群众主体意识,促使其感恩奋进。

“扶心”转观念,“扶志”强信心,“扶智”提能力。全市上下扶贫扶志工作的有力推进和突施,凝聚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向心力”,也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张亚丹)

本版图片由市扶贫办提供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