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代答卷——平顶山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巡礼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产业扶贫断穷根 精准发力铺富路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5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扶贫断穷根 精准发力铺富路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报道之二
鲁山县特色食用菌种植富农家
汝州市举办桑葚采摘节
舞钢市玲珑山白茶基地
宝丰县花椒种植
郏县烟叶种植
叶县肉牛养殖
石龙区肉羊养殖
光伏扶贫项目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精准扶贫,产业为先。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市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聚合“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基地共建、合作社组织、群众参与、金融支持、保险保障”产业扶贫“八要素”,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等产业,推动扶贫产业跨越式发展。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8541元增加到2020年的15550元,增速连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村级集体经济覆盖率99.4%,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2147个。

贫困群众产业扶持政策和增收措施实现全覆盖,户均综合受益额2.23万元。广大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共建、共享、共富。

重谋划优布局,

推动扶贫产业蓬勃发展

团城乡是鲁山县食用菌种植大乡,素有“香菇之乡”的美称,过去群众以种植椴木香菇为主。

近年来,该乡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积极引导群众转变食用菌种植结构,利用天然栎木林修枝抚育后的废枝等材料发展袋料香菇种植。为进一步做优做强食用菌产业,该乡申请财政资金,在幸福和谐社区搬迁安置点建食用菌种植大棚15座,在辣菜沟村建食用菌大棚13座,在枣庄村建食用菌大棚43座,形成以枣庄村为基地,辐射带动小团城村、鸡冢村等7个村的食用菌种植产业。该乡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着力打造“团城菇”品牌,增加群众收益。

截至目前,团城乡食用菌产业园的71个食用菌种植大棚已全部投用,可发展袋料香菇250万袋,年产值100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及贫困户200余人就近就业。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富,则百姓富。

然而,在脱贫攻坚开展之初,我市产业发展基础弱、规模小、效益低。因为缺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群众增收困难。扶持发展富民产业,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最迫切、最艰巨的任务。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市委、市政府指导各县(市、区)牢固树立“大产业”理念,坚持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促进群众持续增收、脱贫致富的主要依托和根本措施,形成了一批农户参与度高、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完善企业、合作社与农户联动发展的模式机制,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顶层谋划到位。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市按照“市县抓龙头、一乡抓一业、一村抓一品”的思路,立足当地自然禀赋、特色资源,择优筛选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目前,全市初步形成汝州蚕桑、舞钢鸽茶、鲁山林果、叶县肉牛、宝丰花椒、郏县红牛、石龙肉羊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种养优势主导产业,累计带贫14.5万户,基本形成“县有支柱、乡有主导、村有特色、户有增收”的产业格局。

——政策引导到位。我市出台“1+12”产业扶贫政策体系、扶贫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梳理县乡主导产业目录,建立市县乡村特色主导产业库,引导县乡村结合实际发展主导产业,把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精准带贫作为产业扶贫的关键举措,支持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创建优势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增强扶贫带贫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特色主导产业乡镇2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84个。

——跟踪服务到位。我市建立定期观摩、“首席服务官”等制度,做到“一个产业成立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团队,制定一套推进方案”,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带贫效益;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农业企业制度,市级筛选37家发展潜力大、需要重点培育扶持的高成长型农业企业,由市级领导和相关市直单位县级干部逐一分包,“点对点”开展指导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强化党建引领,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不断激发产业发展动能。

目前,我市建成光伏扶贫项目2642个、扶贫车间146个,组建起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力方队”。

育龙头强品牌,筑牢扶贫产业富民根基

扶贫龙头企业是产业扶贫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优势,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助推致富产业兴旺发展。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市始终把加强龙头培育、基地共建、壮大规模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

——育龙头。借助龙头企业的产业优势、聚合作用,我市积极建立完善带贫企业、扶贫龙头企业储备库和预备库,在发展用地、金融贷款、产销对接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将农村土地、资产、技术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把村集体经济接入产业链条,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条,带动村集体和群众稳定增收。

位于舞钢市的河南天成鸽业公司作为国内大型综合性现代化鸽业实体,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探索出“扶贫产业+集体经济+代管代养+连贫带户”扶贫模式。

近年来,舞钢市政府对参与该模式的16个村每村投资50万元,作为村集体资产进行投资,用于建设养殖车间、购置种鸽等,每村每年固定收益5万元;同时着力打造肉鸽产业科技园,项目建成后,可直接提供500个就业岗位,解决周边2.5万亩粮食销售问题。

目前,我市培育了以康龙集团、天成鸽业、绿禾农业、天健农业为代表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家,培育县级扶贫龙头企业140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22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6家,认定带贫企业(合作社)309家,累计带动贫困人口6.06万户。

——强品牌。品牌化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注重提升带贫品牌效益,围绕国家农业“两区”建设,深入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支持企业申报“两品一标”“鹰城名优”品牌,打造有影响力的“鹰”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全市已培育“灵珑山白茶”“众口菜粮”“百花蜂蜜”等扶贫产品品牌200多个,“两品一标”产品达136个。

同时,我市加大品牌推广力度,通过举行摄影展、体验游等活动,让市民走进田园;组织参加贸洽会、年博会等,让扶贫产品出山进城,提高市场认知度。

郏县围绕红牛的品种优势,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优质高端牛肉开发为抓手,以打造郏县红牛特色产业为核心”的思路,完善产业服务、产品研发体系,开发出可与日本和牛A5型雪花牛肉相媲美的“雪花型郏县红牛肉”,每公斤售价千元以上,远销日本、韩国、伊朗、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打响了“郏县红牛”品牌,郏县红牛产业园也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抓共建。我市以基地共建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扶贫产业规模,依附龙头企业发展经营主体5699个,发展就业创业扶贫基地3000多个;制定出台奖补政策,对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奖补,调动其带贫积极性。

抓联结强服务,提升产业带贫益贫效果

产业扶贫是盘大棋,要下好这盘大棋必须打好“组合拳”,做到“一子落而满盘活”。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推动产业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结合国家农业“两区”建设,我市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开发农业农村的多种功能,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两家、市级7家,建成休闲农业园区40多个,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643个,带动农户1.85万户,营业收入达7.4亿元。

在延长产业链条的同时,我市努力推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落地生根,积极探索挂靠帮带、致富带头人带动、租赁返聘、集体经济反哺、抱团经营等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千头线+”“集体经济联村共建”等带贫扶贫模式,实现贫困群众产业扶持政策和增收措施全覆盖,户均综合受益额2.23万元。

其中,鲁山县探索实施了土地流转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参与种植得利金、入股经营得股金、代种代管得售金、资产收益给现金的“六金”增收模式,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以支付租金让贫困户受益;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实现就近就业;食用菌种植类产业基地带动有能力的贫困户,租用香菇基地大棚直接参与种植,由公司负责提供大棚、成品菌棒、食用菌的生产技术指导和销售,所得利润按各50%分配给贫困户;动员干部、群众、贫困户参与基地、合作社投资入股,待生长周期结束,在确保投资股金外,收益按参股比例分红给贫困户;对无劳动能力、因病因残致贫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采用本人筹一些、帮扶人帮一些、集体收入拿一些、社会扶贫助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帮助贫困户购买菌棒、果树等,由公司代种代管,扣除成本费用,利润分给贫困户;按财政项目投资收益不低于10%的带贫效益,除直接带贫5%外,把另外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村集体经济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拿出不低于60%的资金,用于贫困户的特殊救助,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辣椒产业是叶县廉村镇近年来以村集体经济为抓手发展起来的产业,也是该县扶持的村集体六大产业之一,去年已经发展到3000多亩。今年,该镇在扩大种植面积、优化品种,进一步科学种植的同时,将投用辣椒深加工项目,既生产剁椒,又生产系列辣椒酱,不仅有效解决了辣椒的销路问题,而且通过深加工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叶县加大政策扶持和统筹推进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截至去年底,全县554个建制村均有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均有收入,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子达到256个,并形成了村集体发展的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等6种模式。该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村集体经济联村共建扶贫模式入选全省十大农业产业扶贫模式。

此外,在不断强化产业支撑的基础上,我市持续深化金融服务、信用评价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39万户13.15亿元,户贷率达到31.47%,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7.4亿元,带动贫困户1.65万户,带贫率21.72%,有自我发展能力且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应贷尽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如今,在鹰城大地上,扶贫产业遍地开花,群众的钱袋子鼓了,生活富了,日子好了。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展望未来,我市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奋发拼搏。

(本报记者 张亚丹)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扶贫办提供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