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收割小麦
走出“山窝窝” 建起“金窝窝”
舞钢市建成十三万亩高标准农田
专车接送盲人接种疫苗
示范区提升新冠疫苗接种效率
高新区新增一处新冠疫苗接种点
“特别能战斗”精神扛起一座城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出“山窝窝” 建起“金窝窝”
——马湾新村的幸福生活
 

5月25日,记者走进郏县白庙乡马湾新村,只见条条大路干净整洁,排排小楼鳞次栉比,三五成群的老人在广场游玩,村东头成排的温室大棚里一派繁忙景象,亲子农场里前来游玩、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2010年农历七月初五,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马湾、王沟、马沟3个村388户1672人,为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迁移到白庙乡马湾新村。多年来,新村村民生活水平、村集体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康日子比蜜甜

“以前老家都是土房子,做饭得烧柴火,现在家家户户都是小洋楼,天然气、自来水通到家里;道路、照明、广场这些硬件设施不输县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条件也越来越好;屋顶装上了光伏发电板,每户每年有600元分红;土地入股村集体,每年1亩地能收到1000元分红;村民每人每年还能领到合作医疗补助80元,这不就是小康生活嘛。”谈起移民后生活的变化,村民刘海泉满脸幸福。

刘海泉家有10口人,2020年换届选举后,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搬迁后,经过多年务工,刘海泉的大儿子刘洋2020年在郑州开了一家螺蛳粉店和一家彩票店;二儿子刘浩夫妇在县产业集聚区经营一家餐厅;4个孙子都在县城上学,一家人年收入近30万元;家里还买了两辆小轿车,日子过得比蜜甜。

搬迁后,村民除了在新村园区务工外,还被郏县有关部门安排到产业集聚区务工。截至目前,该村在产业集聚区或县城内务工的村民超过300人,在村标准化车间和村农业产业园务工的村民260多人。

强村富民实现双赢

通过特色产业带动、建设生态农业园、资金和土地入股等途径,马湾新村新型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达60万元以上。

2014年,该村采用“公司+村集体经济”模式,建成占地近1000亩的马湾生态农业产业园;利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50万元,入股园区内水润林汇有限公司,使村集体年增收10万余元。县移民局争取到1100万元项目资金,建成一座占地近6亩的标准化厂房和库容2100立方米的保鲜冷库、37座蔬菜大棚等,并对外租赁,使村集体每年收取租金近15万元。另外,该村约50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每年发电量48万千瓦时,仅此一项就使村集体年增收36万元。

村民通过土地转租、就近到县城和产业集聚区务工、入园务工、光伏收益等,目前已实现人均年收入1.3万余元,是搬迁前的3.4倍。

“筑巢引凤”积蓄潜能

基于10年来良好的基础建设,2020年12月,马湾新村创建成3A级景区,集旅游、采摘、民宿、特色小吃、亲子体验于一体,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带动村民就业4000余人次。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马湾新村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吸引了大批青年前来创业,羊肚菌、火龙果、草莓、多肉、莲藕、鸽子等特色种植、养殖业,以及陶艺雕塑、亲子乐园等旅游项目纷纷入驻,不断为乡村振兴拓宽路径,孵化出人才、文化、生态、产业新动能。

“1994年,我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7年来,马湾村变成马湾新村,新环境、新生活、新希望,我们走出‘山窝窝’,在党的关怀下,发扬移民精神在这里建起一个‘金窝窝’,我有信心带领移民群众越过越好。”马湾新村党支部书记刘洪中说。 (本报记者 张鸿雨 通讯员 洁宁)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