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题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沃野平畴织锦绣 乡村振兴奏华章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5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沃野平畴织锦绣 乡村振兴奏华章
——我市“三农”工作综述
鲁山县下汤镇松树庄村的蚕农用竹篮将柞蚕向柞树枝繁叶茂的区域转移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叶县任店镇后营村村民翻晒收获的黑小麦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市园艺科研所高级农艺师马金海(左)与农技人员查看韭菜授粉育种情况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工作人员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滍阳镇韩寨村新型公厕前清洗地板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湛河区曹镇乡的农户在收割成熟的水稻 本报记者 姜涛 摄
工人在河南禾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棚舍内为红牛投放饲料
本报记者 王尧 摄
叶县仙台镇“高标准农田+”项目 本报记者 牛智广 摄
 

全市去年粮食总产、单产创历史新高;

高标准农田建设获省政府评价激励;

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业“两区”;

成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厕所革命双先进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叶县、鲁山县两个贫困县相继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粮食年产量稳中有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高质高效

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农业工作的核心是保供给,要让老百姓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2020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其中总产、单产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187.57万吨,全面完成省定责任目标。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进一步压实,蔬菜播种总面积62.15万亩,同比增长0.7%,总产量202.44万吨,同比增长1.5%。

生猪稳产保供不断提升,2020年底生猪存栏达到215万头,超过省定200万头的目标任务,在全省处于第一方阵,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绩斐然。初夏时节,走进鹰城大地广袤田野,但见农田宛如棋盘,阡陌纵横,沟渠相连,织出了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锦绣图。

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的重要抓手,突出“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新建农用井6819座、桥涵1784个、道路483公里、输电线路2420公里,为全市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按照“五化”标准,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配套建设集植保监测、气象预警、农产品溯源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开展农情远程诊断、网络化传输、图形化分析和数字化管理,实现节水40%以上,化肥减施30%以上,作物增产20%以上。

2019年以来,我市新建高标准农田71万亩,获得省政府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先后三次在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介绍,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业绿色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12月,我市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近年来,国家农业“两区”建设顺利推进,2020年12月18日,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工作培训会在我市召开,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简报第38期向全国推广平顶山模式。

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取得新成就,2020年7月,全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现场会在舞钢召开,“平顶山经验、舞钢模式”在全省推广。

截至目前,全市“三品一标”产品总数165个,总产量139.3万吨,创建示范基地5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实现全覆盖。2020年底,宝丰县、郏县、鲁山县和其他4个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实现县域创建全覆盖。

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持续向好,秸秆综合利用率92%以上,圆满完成省定目标,获得省级奖励120万元,去年底省禁烧办对我市进行了通报表彰。

乡村宜居宜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新突破。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农民是主体,是直接受益者。我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培育取得新进展,共谋划建设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9条,覆盖52个乡(镇)、152个村,全部完成“两图一表一说明”制作上墙。

扎实推进“千万工程”建设,2020年创建100个示范村。郏县姚庄回族乡、宝丰县赵庄镇、高新区遵化店镇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全省第一批“美丽小镇”。

去年,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年完成户厕改造7.7万户,超额完成7万户的省定责任目标,农户改厕整体评价、改厕质量居全省第1位,群众满意度居全省第4位,成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厕所革命双先进市。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提前完成国家确定的治理目标。去年12月,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在线上培训平台举办2020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培训班,我市受邀作经验交流。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生产生活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2020年改建农村公路690公里,完成投资7.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对28个村3.8万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提高到98.86%,供电能力进一步提升。规划寄宿制学校项目40个、乡村小规模学校改善任务249个,建成教师周转宿舍560套。选派市区88名优秀教师到鲁山县、叶县支教,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渐趋合理。在完成县级“三所医院”(一所综合性医院、一所中医院、一所妇幼保健院)的基础上,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投入资金1.19亿元,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和管理服务水平。

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我市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壮大郏县红牛、汝州“三粉”、宝丰康龙生猪、舞钢天成鸽业等现代农业产业,不断扩大蓝莓、车厘子、迷迭香、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新增“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专业乡镇23个、专业村131个,引领全市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大力开展“三品一标”“鹰城名优”品牌创建,全市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131个。有效破解市场对接产销难题,组织20多家鹰城名优企业,参加第23届中国(驻马店)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等5个大型展会,提升了“鹰农优品”美誉度和影响力。与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实现直连直通、定期沟通协商,搭建起“豫农优品”(鹰农优品)进沪的通道和桥梁,擦亮平顶山“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外延保障基地”这张名片。

按照县域治理“三起来”的工作要求,通过“产业带-产业链-产业园-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对示范乡村、重点企业、致富带头人等进行奖励扶持,目前已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32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个,农民合作社4256个,家庭农场1046个,种粮大户820个;建成休闲农业园区、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48个,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643个,带动农户1.85万户,营业收入7.4亿元。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如汝州焦村桑蚕、宝丰小米老醋、宝丰观音堂花椒、鲁山食用菌、鲁山富硒林果、叶县韭菜、石龙区肉羊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业。

强化技能培训和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去年,组织职业技能线上培训约8000人,累计返岗就业77.7万人,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约1万人。以创业孵化基地、特色饮食街、林果种植基地等为就业载体,引导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贫困劳动力返乡创业。创建市级大众创业扶持项目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90家,省级大众创业扶持项目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10家,其中6家被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示范项目。目前,全市返乡下乡创业10.7万人,累计创办经营主体10.3万个,带动就业44.6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1万人。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圆满完成,全市2202个有集体资产的行政村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成员身份确认等四项工作均达到100%。在去年年底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验收评估中,我市总评第一、居全省先进行列,郏县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进县。

推广实施“一平台四体系”普惠金融兰考模式,优化农村经济的信贷资源配置,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076.7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27.1亿元,同比增长15.6%。已完成改造普惠金融服务站1367个,普惠金融服务站村覆盖率达到57%。

积极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出台分类分档水价制度,制定了农民用水精准补贴奖励措施,省改革试点郏县探索了“明晰农业初始水权、推行分类分档水价、创新节水奖补机制、成立协会自用自管”的改革模式,已完成改革10万亩,节水率达到30%。

农民富裕富足

打赢脱贫攻坚战。去年,我市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项工作同时抓、两场硬仗一起打,市委书记周斌、市长张雷明逐县动员、逐乡指导,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包县(市、区),推动贫困群众返岗就业。实施线上春风行动,推送招聘岗位20万余个;组织4.2万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兜底安置公益性岗位4223人。强化政策激励,为5.3万人次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补助和务工奖补共计4012.6万元。

实行“首席服务官”制度,组织引导带贫企业和扶贫项目有序复工复产,全市154个带贫企业(合作社)、146个扶贫车间在去年3月底前全部复工复产。

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全年扶贫产品累计销售额达12.1亿元,有效解决了扶贫产品“丰产不丰收”难题。

截至目前,我市2020年计划脱贫的1.06万户2.13万人、10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今天的农民丰收,已不仅仅是“仓廪实”“粮满仓”,更体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个方面。在鹰城,一曲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乐章正在奏响。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市建成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3025个,各类志愿服务队伍4000余支;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者广泛开展文艺惠民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在全市上下掀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热潮,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等活动两万余场。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文明村镇49个,各级文明村镇的比例达到54.5%。

乡村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大力推动社区调解委员会、综治中心、“和为贵”品牌调解室建设覆盖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配齐配强“一社区一警一法律顾问”、矛盾调解员、巡防队等社区综治工作队伍,着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群众自治、政府社会协同共治,打造“枫桥式社区”。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将“枫桥经验”“六治融合”融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持续推广舞钢三级群众诉求纠纷调解、“三治三调积分定优”、郏县“说理堂”工作经验,有效破解传统矛盾调解工作过程中缺乏配合沟通及群众参与率低等难题。

“我们将继续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项要求,做好‘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乡村振兴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鹰城作出应有贡献。”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林胜国表示。

如今的鹰城大地,处处生机盎然:田野上,特色果蔬长势喜人;村庄里,环境整洁邻里笑逐颜开;园区内,一家家涉农企业产销两旺……一幅充满希望的“三农”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田秀忠 通讯员 张强)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