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我国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探寻宝丰乡村振兴“密码”
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 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
发展绿色化工
平煤隆基项目有望下月建成投产
我市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
驰而不息纠“四风” 激浊扬清树新风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5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宝丰乡村振兴“密码”

 

本报记者 巫鹏

初夏时节,在宝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万亩油菜花基地,油菜荚炸裂了五月的芬芳,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收割机的轰鸣声、农民的欢笑声汇聚一起,谱写出一曲丰收的欢歌。忙碌的丰收景象和不远处宁静安逸、古韵悠然的村庄交织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是宝丰县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的有益尝试。”宝丰县委书记许红兵说,近年来,该县立足县域实际大胆探索,通过乡村强县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着力打造中原乡村振兴样板区,努力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

加强规划设计,绘制乡村振兴蓝图

“示范区所辖的王堂、龙泉寺、杨沟等7个村原来分别归属张八桥镇和商酒务镇,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没有任何优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龙王沟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赵振华说,该县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村共建、抱团发展的思路,将这7个村进行组合,连片打造全国首个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区,设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事务服务中心。

为持续推进产业振兴,宝丰县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牵总作用,细化量化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安排专项资金,调整产业布局,以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引领,带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同时加快建设市健康食品(宝丰)产业园,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5月17日,在宝丰县珍稀菌产业园大棚内,羊肚菌、赤松茸、滑子蘑等珍稀食用菌长势喜人,高级研究员李秀红正在忙碌着。李秀红是周口市扶沟县科协原主席,如今是宝丰县食用菌行业协会名誉会长。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该县坚持引才和育才“两手抓”,一方面引进像李秀红这样的专家人才到宝丰创业,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

“这是我们村纯手工制作的辣椒酱,纯天然、无添加,色香味俱全,欢迎大家品尝……”5月18日,宝丰县肖旗乡朱洼村党支部第一副书记马兰在肖旗乡“旗中好物”淘宝店进行直播。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马兰创办肖旗乡“旗中好物”淘宝店、肖旗乡一村一品展销厅,线上线下展销特色农副产品,助推乡村振兴。

“马兰是我们注重培养本土人才的一个缩影。”宝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郭杰说,该县积极搭建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建立以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为主,共1391人的乡土人才库,将其中的476人纳入村级组织后备力量。此外,该县公开推选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招引199名大学生充实到乡镇及农、林、水、扶贫等涉农部门。

同时,该县还实施“六星”评村工作,将其与村民福利、村委会干部报酬挂钩,表彰奖励“三星”及以上村党支部;举办“党建引领、比拼四季”擂台赛,让党员干部干劲十足,一心扑在乡村发展上。

推进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3月28日至30日,河南省第一届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四优四化”食用菌专项工作会在宝丰县召开,与会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共商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大计,并为宝丰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近年来,该县按照“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市场导向、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重点打造“一园六区”,初步形成了珍稀菌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总投资4.5亿元、占地3359亩的珍稀菌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全县发展珍稀食用菌大棚2000座,林下种植珍稀食用菌1500亩。”该县县长王代强说。

该县“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打造“一园六区”新格局,形成“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股份制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新型运作模式,“企业+股份制合作社+农户”订单收购的运作管理模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按照‘统一提供生产设施、统一提供菌棒、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承担水电费、统一回收产品’的‘五统一’模式,我们构建起企业、股份制合作社、农户三者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珍稀菌产业的发展。”宝丰县农科所所长柳长伟说,该县珍稀菌产业园已建成智能恒温大棚16座、智慧方舱14座、普通大棚220座,吸纳800人就业。此外,该县发展了周庄镇周庄、中和寨、孙庄和李庄乡裕丰源、张八桥镇姚店铺、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六大种植示范区,并通过积极探索林下种植食用菌新模式,以林养菌、林菌共生,形成立体种植,提高综合效益。

珍稀菌产业只是该县成功培育的众多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强村富民目标,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基础,充分发挥各乡镇、村的区位优势、资源特点、产业特色和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与之相配套,该县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实施意见》,制定《宝丰县特色优势产业扶贫奖补办法》和《宝丰县产业领军户带贫经营主体奖补评选方案》;同时,整合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产业强镇等项目资金,以“四优六化”(优质专用和绿色生态小麦、优质饲料玉米、优质菜果、优质草畜;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生态化引领、品牌化战略)为重点,着力推进优质花生、优质林果、食用菌等十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正在积极建立10万亩花生种植基地、3万亩优质林果基地、1万亩富硒产品基地,加快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格局。

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该县还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建立种植基地、改进生产线等方式,带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李庄乡翟集村依托传统米醋加工业,以冯异醋业为龙头,带动米醋加工作坊78家,吸纳就业534人,基本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营销大户+电商物流”的产业体系。依托优然牧业、伊利乳业,该县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推动了特色产业种养规模化、生产专业化、销售一体化发展。

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中,该县将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有机结合,推进“三产”融合,目前已初步形成10个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鲜明的乡镇和82个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村。

农村文明宜居,共享乡村振兴成果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注重整体推进,不搞‘盆景’。”许红兵说。

为了让“一村美”延伸到“连村美”,进而实现“村村美”目标,该县以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四美乡村”创建为抓手,大力开展“百村示范,整县推进”行动,摸索出了一条自己动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花钱少成效大的“宝丰模式”。

该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结合各村的自然条件、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传承和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等情况,将全县村庄划分为城镇发展型、积极发展型、特色风貌型、提升改造型和引导迁建型五种类型,分类实施、逐步推进。自然禀赋较好的村,立足恢复生态;山水风景较好的村,着重提升品质;平原村庄,突出田园风光;残垣断壁、荒芜旧宅较多的村,根据平整后的实际,合理布局公共设施或绿化;传统村落,坚持修旧如旧,对有利用价值的古宅古建,修缮保护并利用。

同时,该县积极引导各村利用现有资源,顺势而建,不搞盲目复制,保护古井古树,不填塘少拆房,少硬化多绿化,对坑塘、沟渠等进行原生态修复,最大限度展示乡村自然风貌。

目前,在全县320个行政村中,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52个,达标村增至129个,特色产业村发展到82个。

商酒务镇皂角树村曾是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的所在地,村内文化墙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色彩亮丽。

“让墙体穿上‘文化外衣’,弘扬红色精神、传播政策知识、倡导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影响着群众的言行举止。”商酒务镇党委书记郭书东说, 这些“会说话的墙”,美化了人居环境,“秀”出了社会正能量,正在成为群众的“红色传承墙”“文明礼仪墙”“道德教育墙”“政策明白墙”“模范宣传墙”,成为搞活农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成风化人的重要载体。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该县传承和弘扬好党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弘扬传承修身自律、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良好家风,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争做文明新风的引领者和移风易俗的践行者。

结合文化传承时代元素,该县创新思路,完善“一约五会”,广泛开展“文明村镇”“乡村光荣榜”“宝丰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文明创评活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优秀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塑造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道德标准,用诚信、友善、孝德净化乡村,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场故事汇”走进田间地头、车间班组,用身边鲜活的好人事例,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尚美德,知荣辱、讲正气,学先进、做好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树立了新时代文明新风尚,促进了乡村有效治理。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该县持续开展村党组织“六星”评定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建立了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目前,全县行政村全部依法依规制定和修改了村规民约,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文明村镇增加到163个,占比超52%。

如今的宝丰大地,乡村美丽宜居,文明乡风劲吹,“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最美乡村”“中国绿色村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森林乡村”等荣誉纷至沓来。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当前,宝丰县正在积极谋划建设总里程50公里、涉及8个乡镇25个行政村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我们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争取在乡村振兴上实现更大突破,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许红兵表示。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