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落凫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 地 太 平
槐花飘香时
用生动党史给花朵“施肥”
再等5分钟
史海泛舟
在绿皮火车上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 地 太 平

 

○ 叶剑秀

鲁山县的太平保村位于浅山丘陵区,大大小小七个自然村十个村民组,散落在九平方公里的荒山野岭之中,骑摩托车走遍辖区所有村落,大约需要一天时间。

一个人均耕地只有0.5亩的行政村,2018年成功脱贫,村集体收入达到40余万元,2015年成为河南省生态示范村,2020年被评为河南省生态旅游最美乡村。

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常其峰,六十四岁看上去四十六岁的样子,很有山区男子汉的风骨。他原来是观音寺乡的一名干部,1997年应村党支部的请求和组织的委托,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4年,曾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走进村子的时候,阳光正好。

村里的秧歌队、舞蹈队在文化广场上排练节目,准备参加县里的文艺会演。

这是一个脱贫后转向乡村振兴的美丽村庄,已经初见成效。我踏上这片由贫瘠变为富裕的热土,沿着他们前行的步履,去寻觅他们思变的足迹和远景。

治水

村里的事都在老常书记心里装着,提起哪儿都是有根有秧,一嘟噜一串的,说起来神采飞扬,脸上溢满激情和自信。

我提出来去看看水。

那就先看河吧。老常说话干脆利索。

穿过一片桃林,老常站在堤岸上,挥舞着手臂:这是荡泽河,沙河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洛阳与平顶山两市交界的山壑之间,全长43公里,流域面积341.5平方千米,注入下游昭平湖。荡泽河在太平保境内流经3公里,一到夏季,从上游一路奔突,带着原始的野性,贻害无穷。治理荡泽河,是历代村民的梦想。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经我们申报,鲁山县水利局投资753万余元对荡泽河太平保段两岸实施了护堤坝工程,有效保护了两岸耕地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使河道畅通,环境优美,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地方原来山荒地瘦,水土流失严重。水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保住水就保住了生命之源。说起来当初治水,老常有几分感叹,神情里饱含几多心酸和无奈。部分群众只看眼前利益,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要从长远计议,磕磕绊绊时有发生。做规划、跑项目、申请资金,日夜奔波操劳,可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因为一块荒地、一个坟头,村民的纠缠无休无止,让人心灰意冷。老常至今还记得,那回搞治水基建,地头一棵小树耽误了施工。老常急性子,就说要多少钱吧?树的主人说至少要赔偿三百元。老常自己掏出三百元,这事就成了。老常说,基层村干部肚量小不行,不仅要依靠党的好政策,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还要学会放手发动群众,必要时利用乡情亲情及时化解,哪怕自己吃点亏,也要保证工作通畅运行。理顺了,气就顺,只要用心给老百姓办实事,一顺百顺。2018年修建贯上组、窑场组两处水利灌溉提灌项目投资55万元,仅村民捐款捐物就有8万余元。

放眼望去,河堤两岸绿树葱郁。不远处,一座漂亮的圆心花园怡然在目。树荫之间有凉亭与草坪,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蜿蜒其间。分布四周的几组塑像,分别以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的文字,配上简约的行为主题,生动地诠释着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象。

脱贫

老常带我在蜿蜒起伏的山路上七扭八拐地转悠,走累了就坐在山坡的草地上享受阳光的温暖。

我们的谈话进入拉家常的模式,老常没把我当外人:过去这地方穷啊,全村533户2045人中有贫困户144户521人。

啥原因?我问。

很简单。因病因残致贫,意外事故、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致贫。

我顺着老常书记的话问下去:现在不是脱贫了?咋干的?

领着干呗,总不能穷下去呀。借着国家脱贫攻坚的东风,一步一步走,一件一件干。

我想听听其中的酸甜苦辣,常书记却说得风轻云淡:这地方民风淳朴,党员基础牢固。一句话,把贫困群众当亲人,为他们办实事。

老常的思维进入电脑程序:走造血式扶贫的路子。不能等靠,把山区群众吃苦耐劳的精神挖掘出来。依靠荒山的优势,养猪、养羊、养牛,从几头几只开始,生养不息,滚动壮大。农户养殖,集体补贴,谁养谁受益。

手头有了钱,温饱解决了,再说住的。几年来,太平保村危房改造29户,全村农户住房鉴定实现全覆盖,拆除无人居住危房,实现危房不住人,安全有保障。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全部拿到集中安置点的新房钥匙,入住新房。

剩下孩子们的事就成大事了,孩子们是希望啊。按照政策,实施教育扶贫。山村不容易,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除了中小学生享受补贴,村里在校的6名大学生同样享受大学教育补贴。村里将来还指望他们呢。说到这里,老常有些动情,他望着远方的山峦,眼里溢满湿润。

贫困不是理由。可有些村民因为能力、疾病等因素,注定一生难以翻身。老弱病残也是村里的村民,哪个不连心啊,赶上这个好时代,只要我干一天书记,一个也不能落下。村里设立公益性岗位,保洁员、协管员、治安巡逻员等,给他们找个不重的活干,收入有了,生活有了保障,人也活得精神起来。

那些什么也干不了的特困户,老常更是放心不下。他想了个点子,利用自己的威望,号召本村在外做生意的爱心人士捐款,成立太平保村“爱心超市”,贫困户的生活所需去超市领取,无需付款。

老百姓需要什么做什么。一条村级公路建成了,实现客运班车通往县城的梦想。农村用水用电改造了,基本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说到乡村的幸福指数,常书记有自己朴素的理解。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标准化卫生室,有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医师,实现通信网络宽带通。实施村级公厕项目,现已投入使用。

全村道路包括户户通,全部硬化。太阳能路灯安上了,道路两侧风景树栽上了,村文化广场修好了,健身器材齐全了,村容村貌有了进一步提升。图书室加上秧歌队、舞蹈队,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这就是乡村百姓的幸福吧。

这也需要补,那也需要建,除了国家扶持,村集体收入从哪里来?

老常扳指给我算:辖区内有两个铁矿选厂,企业管理费每年上交村里,村级光伏电站、生猪千头线每年上交村集体租金,集中式光伏发电已实现并网、车厘子产业园种植收入、香菇大棚收入等。去年村集体收入共计40余万元。

在采访过程中,我走遍了太平保村的山山水水、村街农户,问起老常这个人,村里的群众能给我讲出很多故事。因为办低保,不符合条件他严词拒绝,把自家堂兄得罪了;因政绩突出,县里给他本人三万元奖金,他给村里办公益了;说起老常的毛病和缺点,有位老党员说,做起事来急性子,前段时间有项工作在全县被评个中游,老常大发雷霆,把负责工作的村干部批得抬不起头。

闲暇时间,我静心阅读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翻起每一个册页,似乎都有一个故事。想起常其峰书记坚毅的脸庞,仿佛在他沧桑的皱纹里,折射着一种光芒,这温暖灿亮的光芒,闪耀在山村的家家户户,温润着古老生息的大地。

我不知道下一个页码里蕴藏着什么,但明白每一个章节里,都盛满付出的艰辛和饱满丰盈的深情。

振兴

我在老常面前显得十分笨拙,总是赶不上他的节奏。一连串枯燥的数字,在眼前生动地跳跃,总会把我带到每个数字背后的场景和追忆上去。

山村的夏夜安逸沉静,踱步于村委会会议室,深思一个个画面,沉醉在荣耀的海洋。

“省级生态示范村”“鲁山县文明村(街)”“和睦家庭示范社区(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两年荣获县“基层党建”“美丽乡村”“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信访稳定”五面红旗村和脱贫攻坚“鹰城榜样”先进集体。

成绩和荣誉已成过去,太平保村告别偏远落后的时代,没有满足于解决温饱和摆脱贫困的日子,正在向“乡村振兴、美丽家园”上阔步转型。

时机已经成熟,迈向文明富裕。老常心里装着一盘棋,描绘了一幅宏大蓝图。

去年初开始,太平保村吸纳群众的资金、资产、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控股,充分整合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成立“红鹰创业工程”示范基地,以集体合作社为核心,变农民为“股民”,以每股1000元为基础参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被动生存为主动发展。探索“三金”模式,即土地流转资金发放到群众手中,资金入股分红利,基地务工给予劳动报酬。对鳏寡孤独老人33户,经党支部研究同意,村集体拿出40%的收益金,按照人口多少分别获得一股或两股,让这些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红,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这是一个适宜于乡村发展的创新模式。

目前全村流转土地万余亩,村民加入了合作社,筹集股金410万元。采取“堡垒示范、头雁引领、人才支撑、帮扶助力”四大措施,通过“党建+”模式,实施“红鹰创业工程”,围绕“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人才育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的“四链模式”,以党支部为核心凝聚发展力量,担起经济发展重任,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大力盘活贫瘠土地,让荒山变金山银山。太平保村逐步形成了以林果业、生态养殖、食用菌为主的综合支柱产业。建成了车厘子等一批林果种植基地;包含富硒红薯、迷迭香、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示范园。今年是第一年,预计村集体年增收10万余元。同时观光旅游蓄势待发,以“红鹰创业工程”示范基地为产业链,不断扩展乡村游、田园游、采摘游,逐步与县全域旅游接轨,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预计今年综合收入突破百万,可付清村民小股本金,三年滚动发展后,果蔬漫山,合作社年收入可达500余万元,全部村集体经济占比达50%以上,村民可坐收红利,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今年,常其峰再次高票当选太平保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畅想两年以后,太平保村振兴崛起,富庶一方,在美丽乡村的福荫下,大地太平。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