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叶县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小“艾”“深耕”出大产业
村法律顾问成了村里“说事人”
党员干部带头干 为民服务办实事
田庄乡3天拆迁腾地15.6亩
乘风发展
让党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千村堂:反哺家乡的“摇钱树”
接受红色教育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5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艾”“深耕”出大产业
——常村镇栗林店村集体经济发展纪实
 

4月30日,常村镇栗林店村的艾田里,村民杨书义拿着镰刀在割齐腰深的艾草。放眼望去,镰刀过后的艾茬高低不一……

“割1亩艾100元钱,远比机器收割的成本高,但是,高低不一的艾茬对下茬艾的茁壮生长特别有利,艾的品相好价格高,完全能抵消人工小小的投入。再说,收割艾也能提高村民收入。”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邓见成说。

记者听后才注意到,此处的艾苗不但长得高,而且艾叶肥厚。

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

常村镇属山区乡镇,土地贫瘠,传统种植小麦和玉米收成低,村民多靠外出务工增收。该镇也曾属省重点扶贫开发乡镇,为助农增收,结合该镇适合种中草药的特点和传统,种植艾草。

“2018年,我们村就先种植了近200亩的艾草。”邓见成回忆道。他坦诚地说,说是集体经济,但是由于该村属非贫困村,享受不到更多的扶贫政策,以他为主的村干部带头示范种植,收益部分给村集体。

万事开头难,起步就遭到重重一棍。当年,由于种植技术等方面的欠缺,第一茬艾苗几乎全军覆没。

“光筹款就有20多万元,不能就这么打水漂了!”邓见成说,他们咬咬牙,当年冬季又重新补种了艾草。

看着艾草一天天生长,邓见成心里算盘打起来:赔那么多钱,不能只靠种艾草来还本钱,得想出更快赚钱的办法。于是,他就在网上与艾草行业人士交流,还跑周边市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艾草获得丰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艾草的价格大涨。由于栗林店村囤有艾草,所以来收购的商家快踩破门槛了。

邓见成在扩大面积种植500多亩的同时,又开始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加工浴脚包,让收益翻番

村民李春丽今年春节特别幸福,因为像她这样的家庭,一个春节竟然能挣7000多元钱。“真是想不到,我这个废人也能挣钱。”她感慨地说。

李春丽今年58岁,因一场疾病双目失明,丈夫因此也无法外出务工,家里还有学生供养,日子一度很艰难。春节前,村里把粉碎后的艾草送到她家,让他们夫妇装填后再交到村部,每个包加工费8分钱,7000多元钱就是他们的工钱。

“这是我们从事的艾草浴脚包制作,没有技术含量,人人都会做,给年纪大出不了门的人找个挣钱的办法。”邓见成说。

这就是邓见成新的艾草产业规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艾草足浴包在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所谓艾草足浴包,就是把艾草粉碎后填充进包内,很容易做的。他还了解到,市场上大多足浴包是加工后的艾渣制作的,他们却将艾草粉碎后填充,质量更加可靠,销路也更好。

李春丽尽管眼睛看不见,但她摸索着能将艾草填包。夫妻同心干,在家里挣得了满满第一桶金。

捞得满满另一桶金的还有村集体,由于质量好又有前期的宣传,该村足浴包市场销售看好。

栗林店村成立了村集体性质的合作社,足浴包以合作社平台销售,村集体从中提成。邓见成还根据顾客需要,将足浴包做成礼品盒包装,又增加了艾产品的附加值。“仅此一项,在付完村民的工钱后,艾草的纯收益又翻了一番。”他得意地说。

在该村,一家艾绒加工厂也运行顺利,这是该村招引的一个项目。原来,去年,该村干艾草产量就达到300吨,仅做足浴包消化不完。该项目引进后,又提供了十几个就业岗位,村集体在废弃荒地上建起车间(争取项目资金40万元)返租给投资客,每年纯租金3万多元,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同步增收。邓见成还介绍,艾绒制成品也由合作社统一包装销售,村集体又能获得一笔收益。

从事艾条制作,让收益再翻番

当天,在村民蔡字恒的家里,周国丽等几名村民在学加工艾条。“这是邓见成又引进的艾加工产业。”李爱朴称赞道。

随着村集体艾产业的滚动发展,邓见成的雄心更大了。瞅准艾产品的日益红火,他们前不久引进了几台艾条加工设备,将艾草制作成粗细不一的艾灸条。由于目前还没有生产车间,他们就将设备分散到村民的家里。

邓见成还让记者看了艾条的原料,全部是艾草粉碎后直接做成的,里边还有相当部分的艾绒。“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艾绒含量越高越好,他们的原料没有提取艾绒。”他说。

由于货真价实,尽管目前该项目刚刚投产,就有客商前来洽谈业务。

艾条制作,又增加了十几个就业岗位。“不但如此,艾的附加值比起足浴包,又翻了一番。”邓见成说。

随着艾加工业的陆续兴起,该村去年以来的艾草,全部囤积起来进行加工。越来越多的村民把土地流转给村里种植艾草。该村规划显示,今年秋季,他们将艾草田里密集的艾草根移出一部分,种植在扩大的田地里。

邓见成还给记者透露,他们将建一座晾晒棚,来年专门晾晒艾叶。原来,晾晒出来的艾草更优质,价格是普通的4倍以上。

“其实,不是收割开始,而是从种植开始,老邓就着手考虑如何增值了。”常村镇党委组织委员李爱朴接过话头说。

原来,早在去年,邓见成就专门邀请农科专家,了解如何种好艾草,他还与龙腾高科等公司联系,使用微生物菌剂,专门消除植物上除草剂的残留,打造绿色艾草种植。“好艾草才能加工出更好的艾产品。”邓见成说。

李爱朴感慨地总结道:用艾加工支撑艾种植,再到实施科学种植、绿色种植,栗林店村自觉摸索出了一条产业融合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产业增效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多赢。

前不久,常村镇专门在该村树立起常村镇创业孵化基地的牌子。

(本报记者 杨沛洁)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